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实际流通是怎么算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总市值(总市值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总市值,流通值,实际流通A股,和总股本?

1: 总市值是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总股本数乘以当时股价得出的股票总价值 . 沪市所有股票的市值就是沪市总市值。 深市所有股票的市值就是深市总市值。 总市值用表示个股权重大小或大盘的规模大小, 对股票买卖没有什么直接作用。 但是最近走强的却大多是市值大的个股, 由于市值越大在指数中占的比例越高, 压家往往通过控制这些高市值的股票达到控制大盘的目的。 这时候对股票买卖好象又有作用。 如某股票总股本为96417,当时价格为28.51, 它的总市值就是:96417 X 28.51 = 274.88万 流通市值指在某特定时间内当时可交易的流通股股数乘以当时股价得 出的流通股票总价值。 2: 总股本包括新股发行前的股份和新发行的股份的数量的总和 商务印书馆《 英汉证券投资词典 》 解释: 总股本 capitalization 。亦作: 资本总额 。 公司资产的总价值,包括股本金、 长期债务及经营盈余所形成的资产。参见: 资本结构 capital structure;财务结构 financial structure 。另为: total capitalization 3: 流通市值指在某特定时间内当时可交易的流通股股数乘以当时股价得 出的流通股票总价值。 在我国, 上市公司 的股份结构中分 国有股 、 法人股 、 个人股 等。 目前个公众股可以上市流通交易。 这部分流通的股份总数乘以股票市场价格,就是流通市值。 如某股份,流通股为6496万股, 2006年4月13日收市价为7.11元,它的流通市值为: 6496X7.11=46186.56(万元)。

计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是??(怎么计算)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如:某一定时期内,需要的货币量1000亿元,假定货币流通次数为2.5次(货币流通次数是一个均值,指一张纸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次数),那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是1000亿元/2.5=400亿元

人民币的平均流通次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什么是总市值

  货币需要量规律http://baike.baidu.com/view/443581.html

  货币需求量
  http://wiki.mbalib***m/wiki/%E8%B4%A7%E5%B8%81%E9%9C%80%E6%B1%82%E9%87%8F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
  http://wiki.mbalib***m/wiki/%E8%B4%A7%E5%B8%81%E6%B5%81%E9%80%9A%E9%80%9F%E5%BA%A6
  http://****hoodong***m/wiki/%E8%B4%A7%E5%B8%81%E6%B5%81%E9%80%9A%E9%80%9F%E5%BA%A6

  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检验

  http://scholar.ilib***/A-tqjj200611007.html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①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②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
  根据这一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但影响流通中货币量的这三个因素可以依不同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化。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货币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减少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的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的比例减慢,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它自身的价值决定的。

  一九八五年货币流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http://****ripbc***m***/yjxxw/jinrongnianjian/PAGE/1986/8608001.htm

  在我国,可以把货币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现金;

  M1——M0+可直接从帐户上开出转帐结算凭证购买商品的活期存款;

  M2——M1+城乡储蓄存款+财政金库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汇兑在途资金。

  其中M1是流通中货币,M1以外的属于准货币或待流通货币。我们对货币流通进行计划调节。目前主要应以M1为对象,同时需要特别重视M0。

  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计量模型,大体有两类意见。一类意见主张目前我们应该运用比较简便一些的计量模型;一类意见主张运用复杂的计量模型。

  大家认为,有三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

  (1)比例法。根据历史数据求出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之间的比例系数,然后再参考物价的计划调整幅度,确定货币量的增长幅度。

  (2)回归分析法。根据与货币量相关的一些因素,以历史数据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确定货币需要量。

  (3)基本公式法依据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M=PQ/V(其中P为价格水平,Q为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这个公式计算货币需要量,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计算期的货币流通速度。我国三十多年货币流通的历史状况是,货币流通速度呈递减趋势,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变化大、人民货币收入增长快的年度,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率大。以前期货币流通速度为基数,间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求出计算期货币流通速度,从而确定计算期的货币需要量。也可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函数关系,在前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从而确定计算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有的同志认为,由于流通界对货币有一个弹性容量,因此,一定时期货币需要量不是一个数点,而是一个区间,同时,有些预计数也难以绝对准确,对货币需要量的增量,也可以简化为:

  货币量增长率=经济计划增长率+计划调价幅度±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即使在社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也不能自然而然地等于货币需要量,要保证货币均衡,不仅要研究货币需要量,而且要研究货币供应量。1985年,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货币供应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模型,大体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沿用西方国家计算货币供应量的模型,即M=m·B。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专业银行在**银行的存款准备加流通中现金)。货币乘数m也沿用西方公式m=1+K/r+K。其中r为存款准备率,K为现金漏损率,即存款中付现的比率。

  另一种意见,主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确定我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在我国,可以把一定时期(例如一年)**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量,看作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专业银行是在这个原始资金来源的基础上产生多倍货币供应,因此,可以把**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作为基础货币。专业银行的贷款参加社会总资金的运动,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从事生产和商品流通,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分解而形成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流通中现金。根据我国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性存款是**银行负债,不产生货币乘数;现金发行也是**银行负债,不产生多倍的货币乘数;城乡企业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是专业银行的负债,这两类存款可以产生多倍的货币乘数。因此,我国货币乘数可用下式表示:

  m=[1/r×(H+O)]+G/2

  其中m为货币乘数,r为存款准备率,H为储蓄存款占M2的比率,O为企业存款占M2的比率,G为现金占M2的比率。

  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要量就是货币均衡,此时既无货币超供应,也无货币负供应。这就能达到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目标。

  对于具体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是否实现了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它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同志主张看商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有的同志主张只看商品价格是否稳定,或者只看社会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是否平衡,也有的同志主张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有三:(1)经济持续发展;(2)币值相对稳定;(3)人民实际收入增加。只要经济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人民实际收入增加,就可以认为货币流通正常。

  货币均衡与**银行供应货币有很大关系,但不能完全决定于**银行。从宏观经济方面来说,货币均衡决定于经济均衡,即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从微观经济方面来说,货币均衡决定于经济效益,例如,当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就可能形成货币超供应。在我国,作为**银行的人民银行,对计划调节货币流通,保证货币均衡,有重要作用。**银行如何计划控制货币供应,保证货币均衡呢?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即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直接控制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对控制货币供应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限制了专业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采取直接控制的方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矛盾。间接控制必须有相应的市场机制和金融体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完全间接控制的条件。因此,有的同志主张,目前我国应该采取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求算流通中的实际所需货币量,和流通次数,要详细的计算过程。

答案为B

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设实际需要货币量为x,货币流通次数为y,那么

总体货币交易量/需要货币量=流通次数

(需要货币量+多发行货币)/需要货币量=物价涨幅

(20*150)/x=y

(x+150)/x=1.2

解得x=750,y=4

货币流通速度怎么计算?

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怎么计算

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假设2016年某国的商品价格总额为80万亿元,货币平均流通次数为五次。所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等于16万亿元。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并举例计算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一个月内。我拿一块钱跟你买了个面包,你又把这一块钱拿去买了个鸡蛋,然后卖鸡蛋的又拿这一块钱去买了只小鸡。。。。如此下去,这一块钱的实际作用远远大于了一块钱面值的本身。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一块钱到底转手了多少次,这就是货币流通次数。
为了不使货币贬值,或者说不要通货膨胀,在一定时间内:
商品价格总额应该等于货币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