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中国以前的加减乘除怎么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时候怎么算加减乘除(古代加减乘除怎么用汉字表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时候怎么算加减乘除
算筹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由于它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
古时候怎么算加减乘除
就那么算啊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做计算的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现传本《数术记遗》(题东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载有“积算”、“太乙”、“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数”等14种算法,反映了这种改革的情况。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书目中提到的“一位算法”、“求一”、“得一”的内容就是用分解因数的方法;化多位乘除为个位乘除;或用折半、加倍、退位的方法把乘除数化为首位是1的数,从而变乘除为加减。现传本《夏侯阳算经》(唐代韩延)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九因五添”、“添四四”、“身外减二”、“隔位加二”、“损一位”等等,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前,中国人是如何通过神器算数的?
阿拉伯数字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传入中国是在公元13世纪以后,根据《中国通史》和《中国数学史》的记载。
那么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是如何算算术的呢?
一万多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生活的发展,产生了计数的需要,那时候人们利用各种工具,手指,石子,树枝等等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来计数,后来有了结绳计数法,把一根绳子打成大小不一的结,结的大小,结与结之间的距离,绳子的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有趣的是,不仅仅只有东方有过结绳计数,西方也有过。再稍晚一些年后,又产生了刻痕计数法,就是在竹子,木头,骨头等物体上刻画一些符号来计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汉字,其中有“一二三”作为计数符号,其意义和用法和阿拉伯数字一样,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写法罢了,但中国人不用汉字来做算术,那他们在那个时候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算筹
最开始,大约在春秋时期,人们一般都是用“算筹”来进行计算,“算筹”也叫“算子”,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牙、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人们会把他们放在一个布袋子里面,系在腰间随身携带。
需要计数或者计算的时候,人们就把他们取出来,随便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摆弄。一根就代表一,两根就代表二,五则是两根交叉,六是成一个“T”字形,七则是在六的基础上加一根竖着的小棒,八九以此类推。上面一根筹代表五,下面一根筹代表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便是利用算筹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大致范围,这一结果比西方要早一千年。
后来,到了唐宋以后,其中一些筹算方法还被编成了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诀。这些个筹算的口诀对珠算的发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算盘
到了明代,算筹普遍被珠算代替。
历史上对珠算的史料极其缺乏,大约是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被后人称之为“算圣”的刘洪发明,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据说当年刘洪为了完成皇帝的命令,要求在短时间内计算当地人口,田亩等计算清楚。刘洪带着数千人夜以继日地赶工,但是算筹计算效率实在是低下,于是刘洪想着各种办法来提高计算效率,晚上,他想到邻居告诉他用核桃计算效率很高,并且他还在近期看见一名道士用核桃和店家用筹算进行比赛,大个核桃为十,中个为五,小个为一。
这时,刘洪看见窗外的山楂倒影在桌子上,宛如一串串的珠子,于是刘洪根据山楂的影像,不停地摆弄着核桃,大个在前,小个在后,就在刘洪这一次次的实践中,算盘诞生了,而且计算效率的确要比筹算高很多,且准确性也要高很多。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大多数计算已经由计算器进行操作,但是大家能多了解传统运算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数学 理工学科 学习
用逆推法,先去分母,两边同乘4(1+x)(1+y)(1+z),又因为x+y+z=1得4+12xzy+8zy+8xz+8xy<=6+3zy+3xy+3zx+6zxy
6zxy+5zy+5xz+5xy<=2
又因为x,y,z是正数,x+y+z=1可知x,y,z都是小于1大于0的数
故xzy,zy,xz,xy都是是百分位,十分位的小数,由此可知
1<6zxy+5zy+5xz+5xy<=2
满足条件,即成立。
还有其它的方法,你也可以试着去推敲。
为什么国家给“九九九口诀”冠名为“中国传统文化九九
为什么给“九九九口诀”强行加冠国字号?(1)“九九九口诀”进入世界博览会是代表中国;
(2)四个小九九又都是中国人研发的;(3)有的国家还在争夺乘法小九九的研发权。所以国家冠名为中国传统文化九九九口诀。当时作者不同意冠名,是国家强制冠名,否则取消世博会的参展资格。后来才知道中国、中华、国家,这三个专有名词国人是不准许随便使用的!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九九九口诀,简称中国九九九口诀。
加减乘除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算盘的基本用法是怎样的?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 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3档。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木珠,中间一根横梁和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用算盘计算称珠算,珠算有对应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相对一般运算来看,熟练的珠算不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
用时,可依口诀,上下拨动算珠,进行计算。珠算计算简便迅捷,在计算器及电脑普及前,为我国商店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
扩展资料:
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全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关于算盘的来历,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珠每珠当一。而今天的解释是: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