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胶乳试剂的研发步骤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将收集的胶乳做成橡胶?(如何将收集的胶乳做成橡胶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将收集的胶*做成橡胶?
1. 割胶:
胶*贮藏在树皮韧皮部的*管里,把树皮割开,牛奶般的胶*靠着*管本身及其周围薄细胞的膨压作用,就会不断地流出来。割胶一般是凌晨 4 点左右,这个时候温度比较低,胶树体内水分饱满,细胞的膨压作用是一天中最大的,它排胶就比较流畅,因此清晨割胶产量高。
2. 收胶:
不同季节、不同品种,排胶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当绝大部分胶树已经断滴时便可收胶,必须在太阳升出来前完成收胶工作。收集碗内的鲜胶*后树上留下的胶线及胶杯中剩余的凝胶。它一般可制成 l0 号、 20 号标准橡胶,薄褐绉胶片,混合绉胶片和充油橡胶等产品。
3. 胶*净化:
胶*净化是通过过滤、离心分离(如图)、自然沉降等方法除去胶*中的杂质。橡胶中的杂质,会使橡胶制品的性能降低。如不耐撕裂、不耐磨耗、生热高、轮胎脱层等。对于
标准胶来说,杂质含量是一项主要的指标。因此,胶*净化是确保提高橡胶质量的关键措施。
4. 胶*凝固:
在凝固槽中导入净化后的胶*加酸凝固。这种加酸凝固工艺目前使用较为普遍,是
影响天然橡胶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胶*的凝固方法、凝固浓度、凝块熟化时间等会影响制得
橡胶的塑性保持率。橡胶可塑性对橡胶制品生产的工艺操作有着重要意义。
5. 压薄、压绉:
把凝固的胶*通过机械滚压,脱水变为较薄,厚度一致的凝块。这增加了胶片的表
面积,缩短干燥时间。同时使胶料的强度增加和得到初步造型的目的,有利于保证胶料进一步
加工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6. 造粒:
胶料经锤磨机造粒,所得粒子形状不规则,有孔隙,表面粗糙,使得胶料的后续过程干燥、包装等操作条件得到改善。通过造粒,使胶料物理性能和堆积比重得到较大提高。节约运输、储存、包装空间,使加工后橡胶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7. 干燥:
把湿颗粒胶装入干燥车进行烘干。颗粒胶加工时的干燥程度会影响制成标准胶的挥
发含量。当橡胶中的挥发物含量越低,在贮存过程中越难长霉,在生产中的应用性也越强,在制品加工过程中焦烧危险性越小,塑炼效果越好,因此容易生产出质量高的橡胶制品。
8. 出胶称重:
如果烘好的颗粒胶温度仍很高,出胶时要等热量消散到规定温度才能及时称重包装。
这样橡胶就不容易吸湿返潮造成长霉,有利于长期保存,提高橡胶的使用性能。目前国内全*胶的净重为33.3kg 或 40kg 。
9. 压包:
把规定重量的颗粒胶放入打包机加压,颗粒胶会从松散的状态变成一定规格,外形
方正的紧密橡胶。压包结实的橡胶可以更好的运输,堆放及储存。
10. 打包:
胶包用聚乙烯薄膜袋和聚丙烯编织袋双层包装, 这样有利于保持橡胶的清洁, 干燥,
防止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外来杂质的污染,以及防止橡胶在堆放时互相粘结和沾染灰尘。
11. 堆放入库:
胶包的贮存要分种类和级别堆放,堆放高度为 4-6 层,堆长不限,要求通风良好、
干燥、清洁、不漏雨,以免导致橡胶发霉变质。堆放橡胶的仓库要严禁烟火,周围附近不要存
放易燃物品。
如何利用胶*凝集试验进行定量分析
胶*凝集试验也是一种间接凝集试验,它是以聚苯乙烯胶*微粒作为惰性载体.
早在1956年,Singer等首先以胶*吸附IgG,检测了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以后通过不断改进并发展成一套免疫胶*技术.现今可以合成具有各种特性,如彩色、荧光和磁性等胶*,使之适应多种用途,试验方法也由传统的定性或半定量玻片试验发展成为更为灵敏而精确的微板凝集、导管凝集和膜过滤斑纹等试验,能够应用粒子计数和浊度测定等定量试验方法进行精确的检测,在定量测定时使用了自动计数器、分光光度计、光散射测定仪等仪器,从而使得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凝集试验手工操作,主观判断的局限,具有现代特色.
传统的胶*凝集试验分试管法与玻片法.试管法先将受检标本在试管中以缓冲液作倍比稀释,然后加入致敏的胶*试剂,反应后观察胶*凝集结果.玻片法操作简便,1滴受检标本和1滴致敏的胶*试剂在玻片上混匀后,连续摇动2~3min即可观察结果.出现大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保持均匀*液状为*性反应.胶*为人工合成的载体,因此其性能比生物来源的红细胞稳定,均一性好.
但胶*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力以及凝集性能不如红细胞,因此作为间接凝集试验,胶*试验的敏感度不及血凝试验.
造涂布纸的羧基丁苯胶*约55%固含量,其余45%是什么成份?
你好!羧基丁苯胶*是丁二烯、苯乙烯、功能性羧酸单体通过*液聚合反应制造出来的胶*,这种这种胶*固含量一般在50%左右,另外50%左右的是水,在*液聚合过程中是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电解质氯化钾,电解质溶解于水是所以该容易理论上是导体。
羧基丁苯胶*通常在聚合结束后是要添加一定量的碱,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通常PH值为7-9左右,所以呈弱碱性。
羧基丁苯胶*几乎是没有腐蚀性的。
由于羧基丁苯胶*是通过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去离子水溶液中进行聚合的,在*液聚合后还添加了一些稳定剂,因此通常是稳定均一的*液,类似于牛奶的*液,但是在光线下是白中略微泛着红光或者是蓝关(这个与胶*粒径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光的衍射作用的结果。
用管道输送羧基丁苯胶*要注意结束后需要用水冲洗,否则*液中水蒸发会形成坚固的胶膜,容易堵住管道。
其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我,希望我的解释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种新药从研究到上市有几个步骤?
新药的自主研发过程指的是从新化合物的发现到新药成功上市的过程,其中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通过计算机药物分子设计或通过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化学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在特定的体外或体内药理模型上进行筛选评价,以发现具有新颖结构类型和显著药理特性的先导化合物。——合成一系列与先导化合物结构类似的物质,进行构效关系研究,以优化化合物的治疗指数,选择一个最佳化合物作为临床候选药物。——提出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并严格遵循GCP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如果证明新药是安全、有效、稳定的,则可申请注册。——新药的注册申请。与新药自主研发相比,一种难度和风险都较小的研发方式——模仿创新已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模仿创新是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它以市场上已获得成功的率先研究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它的思路,充分吸收率先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相对于率先创新而言,模仿创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有现成的成功范例,模仿创新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先进的方法并吸取失败的教训,因此降低了技术难度。第二,曼斯费尔德曾对美国化工、医药、电子等行业的48项产品的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模仿创新相对于率先创新而言,成本约为前者的65%,耗时约为前者的70%,研发成本较低。第三,模仿创新在其产品市场占有率上与率先创新者基本相当。也有学者认为模仿创新者在市场份额、市场引导性方**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率先者产品的不完善及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其一部分利益市场。模仿创新之所以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率先创新者的一部分利益溢出:如新思想对跟进者的启迪、创新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新市场的开辟等。模仿创新者可以无偿地拥有这一部分利益溢出,促进其自身创新活动的进行。对于新药研发而言,模仿创新是在别人专利药物的基础上,以已知药物结构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和改造,并通过系统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获取自己的专利药,它不同于完全照抄他人化学结构的仿制药。同时,这种方法无需经历发现先导化合物这一过程,而且有可供借鉴的药理评价体系,目的性强,投资少,周期短,成功率高,目前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据统计,1975年~1994年间,全世界共上市1061个新化学实体,其中属于模仿创新的共802个,占总数的7 6%。由此可见,模仿创新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后发优势明显的新药研发方法。 B、研发难度降低新药研发是一项涉及到化学、生物学、药学、生理学、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复杂的系统的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累积性,也就是说: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组织以及国家实现创新的可能性是由它们已达到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第二,随着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从业人员可以不断地获取新的经验以进行更新的创新活动。因此新药研发的进步历程大致遵循滞后性模仿-跟随性模仿-模仿创新-率先性创新的发展模式。目前新药研发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瓶颈是候选化合物的确定。常规的方法是在化合物经药效学筛选确定后,再进行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的逐项评价。其中产生的各种不定参数又导致反复的结构优化,最终得到一个最佳的临床候选药物。由于很少有率先性创新药物R&D的经验,我国在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物筛选方面的水平是相当低的。从这个角度看,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直接进行率先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困难。而模仿创新的技术积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看中学”,即通过观察、选择、借鉴、模仿已有专利药的发明过程,在观察率先者的成功和失误中学习,在模仿中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识,培养、提高自身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它特别适用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或企业。由此可见,对于研发实力不强的中国制药企业来说,模仿创新则是一条突破瓶颈,自主进行研发的捷径。通过模仿创新可明显降低新药研发的难度。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方**有相当的实力,且在实施新药专利保护和药品行政保护之前,我国从事新药研发的科技工作者已积累了大量的仿制经验,合成工艺也具有相当的基础。现在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无条件地仿制新药,客观条件要求我国的科研机构把过去的仿制能力转化为创新能力。而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模仿创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通过模仿创新可以有效地整合我国研发方面的优势资源,可在模仿发达国家研发新药研发思路、吸取其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C、投资风险减少从经济效益上看,新药研发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工作。目前在美国,一个新药从研究到上市的平均费用超过3亿美元,研究周期为10年左右,甚至还更长。而且一个新化合物能最终成为新药上市的几率仅为万分之一。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它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取的利益。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要求人们把每种生产要素集中于可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用途,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与率先性创新药物的研发相比,在进行模仿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已经有现成的先导化合物,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已有的同类新药的各种试验方案、试验数据可作为参考对照,使模仿创新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和弯路。因此,模仿创新相对来说减少了投资,缩短了周期,也降低了风险。在我国新药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模仿创新更符合机会成本原则。此外,作为一项创新活动,新药研发活动是以其成果的广泛应用为预期和根本目的的。就整个研发过程而言,新思想、新理论的引入固然很重要,但如何使其成果进一步地投入商业化应用,并向社会扩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实现研发目标,获取巨额利润,同样非常重要。模仿创新与率先性创新研发相比,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于更具应用性的过程。因此,特别适合于中国这种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制药界,模仿创新取得极大成功的例子是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为寻找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消化道溃疡的药物,史克公司对组胺H、2受体展开深入研究,经历漫长过程,最终于1976年上市第一个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随后,葛兰素和默克公司均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很快便分别开发出了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在其后的市场营销中,雷尼替丁的年销售额大大超过西咪替丁,成为世界最畅销的药品之一。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推动我国新药研发驶入快行道
羧基**胶*用途是什么?国内的生产厂家有哪些?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N型树脂增韧剂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 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液共聚之羧基**胶*用悬浮接枝共聚成粉工艺生 产的N型树脂增韧剂(以下简称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232.1 未硫化橡胶 用圆盘剪切粘度计进行测定 第1部分:门尼粘度的测定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用通则 JJF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分类 3.1 产品根据生产工艺和门尼粘度指标的不同分为N-I型、N- IS型、N-II型、N-IIA型、N-III型、N- IV型六种型号。 3.2 每种型号的产品根据所通过不同筛孔的量分为一级品、 优级品和特级品。 4 要求 4.1 外观 产品的外观为白色粉末。 4.2 细度 一级品:产品通过0.9mm筛孔的量≥98%; 优级品:产品通过0.5mm筛孔的量≥98%; 特级品:产品通过0.15mm筛孔的量≥98%。 4.3 理化指标 产品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项目指标 N-I N-IS N-II N-IIA N-III N-IV 挥发份,%≤ 0.8 门尼粘度ML100o 1+4 80~120 90~140 80~135 100~150 变色试验 不变色 凝胶含量,% ≥ 55 80 55 注:N-IS型专用于刹车片及其它摩擦材料。 4.4 净含量允许短缺量 净含量允许短缺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将样品放在白纸上,在日光灯下观察,外观无明显异色。 5.2 细度 用精度为0.2g的架盘天平称取样品100g,放入分样筛内, 左手持筛框上部来回摇动, 右手在筛网上用中号毛笔来回刷2min后,称重筛余物。 细度G按公式(1)计算: 式中: G1——试样重,g; G2——筛余物重,g。 5.3 挥发份 5.3.1 仪器 SC69-02型水份快速测定仪; 牛角勺 5.3.2 用牛角勺取试样,用精度为0.005g的天平称取样品10g, 按SC69-02型水份快速测定仪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直接读数, 反复一次。二次结果的差值不大于0.1%, 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5.4 门尼粘度 按GB/T1232.1规定进行。 5.5 变色试验 将试样放在自然光下曝露8h,无明显变色为合格。 5.6 凝胶含量 5.6.1 仪器与设备 玻璃砂漏斗; 0.17mm(80目)不锈钢方孔网; 真空泵。 5.6.2 试剂 **(GB686) 5.6.3 操作方法 称取已恒重试样0.2g(准至0.0001g), 放入50mL磨口三角瓶用50mL移液管将**移入至三角瓶中, 并封口,放12h,将样品溶液倒入已恒重的玻璃砂漏斗中, 用真空抽滤瓶抽滤至不滴液止,将玻璃砂漏斗及样品一起在100℃ 下烘3h,取出玻璃砂漏斗及样品放入干燥器**0.5h后称重。 凝胶含量Q按公式(2)计算: 式中: P1—— 烘干后玻璃砂漏斗和样品重,g; P2—— 玻璃砂漏斗重,g; P—— 试样重,g。 5.7 净含量允差 按JJF1070规定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产品应经厂质量检验科检验合格,并出具质量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6.2 出厂检验项目 外观、细度、挥发份。 6.3 型式检验 6.3.1 型式检验项目:本标准4的全部内容。 6.3.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随时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试制时; b)原材料、工艺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停产一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d)正常生产每5批进行一次。 6.4 批量组成 以一次投料为一批。 6.5 抽样方法 按GB/T6679规定进行。 6.5 抽样数量 取样检验时,应按一批次总箱数的5%抽取样品, 每箱随机抽取样品50g。将所取样品混合均匀后,按四分法留样, 装入样瓶。在样瓶上作好标识,标明产品名称、批号、取样日期、 取样人工号。样品总量不得少于150g。 6.6 判定 检验过程中,如有一项不合格,应加倍重新进行复检, 如复检结果仍不合格, 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或本次型式检验不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7.1 标志 包装上应注明:产品名称、标准代号、厂名、厂址、毛重、净重、 型号、等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图示标志应符合GB/ T191规定。 7.2 包装 产品内包装用塑料袋,外包装用普通的瓦楞纸箱, 并用封箱粘胶带封口。 7.3 运输 运输时,不得直接在阳光下曝晒或雨淋,层高不大于6层, 不得重压,不得与污染产品的物质混装。 7.4 贮存 7.4.1 产品贮存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层高不大于6层, 不得与强**剂等易燃物品堆放在一起。 7.4.2 在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贮运条件下,产品保质期为1年。 浸渍用羧基**胶* 浸渍用羧基**胶*系*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液。 该胶*分子量和粒径分布较均匀,耐油、耐溶剂、耐酸碱, 可与硫磺、金属**物交联,其稳定性优于天然胶*。 其制品对皮肤无过敏反应,耐尖锐物剌划, 定伸拉力优于天然胶*的制品。 该产品达到日本瑞翁公司551及美国R公司TYLAC产品的指标 。FM-201型产品除具有I型产品的优点外,还有易成膜, 脱膜等特点,制品外观*白,弹性优于FM-101型, 适用于无衬里的薄型手套。 产品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 固含量 % FM-101型≥45 FM-201型≥45 粘度mpa.s FM-101型≤50 FM-201型≤100 PH值 FM-101型7.5~9 FM-201型7.5~8.5 产品主要用途: 产品主要用于制作耐油手套,FM-101型主要用于衬里手套, FM-201型产品主要用于无衬里薄型手套及***。 使用条件: 本产品不宜保存在0℃以下低温和50℃以上的高温环境, 也不宜与酸、碱、盐及硬水接触,以免胶*凝聚。 包装贮运: 200L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180kg,贮存温度4℃-40℃ ,可用汽车、火车运输。
如何判断胶*凝集试验的非特异性凝集反应
出现大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保持均匀*液状为*性反应。
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用做载体的微球可用天然的微粒性物质,如人(O型)和动物(绵羊、家兔等)的红细胞、活性炭颗粒或硅酸铝颗粒等;也可用人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苯乙烯胶*微球等。
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微量抗体结合后,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得多。
扩展资料
胶*凝集试验,它是以聚苯乙烯胶*微粒作为惰性载体。,Singer等首先以胶*吸附IgG,检测了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
不断改进并发展成一套免疫胶*技术。可以合成具有各种特性,如彩色、荧光和磁性等胶*,使之适应多种用途,试验方法也由传统的定性或半定量玻片试验发展成为更为灵敏而精确的微板凝集、导管凝集和膜过滤斑纹等试验,能够应用粒子计数和浊度测定等定量试验方法进行精确的检测,
在定量测定时使用了自动计数器、分光光度计、光散射测定仪等仪器,从而使得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凝集试验手工操作,主观判断的局限,具有现代特色。
传统的胶*凝集试验分试管法与玻片法。试管法先将受检标本在试管中以缓冲液作倍比稀释,然后加入致敏的胶*试剂,反应后观察胶*凝集结果。玻片法操作简便,1滴受检标本和1滴致敏的胶*试剂在玻片上混匀后,连续摇动2~3min即可观察结果。
胶*为人工合成的载体,因此其性能比生物来源的红细胞稳定,均一性好。但胶*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力以及凝集性能不如红细胞,因此作为间接凝集试验,胶*试验的敏感度不及血凝试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凝集试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凝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