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成为静心的人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才能做到行己有耻(怎样做到行己有耻七年级下册政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样才能做到行己有耻

1、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2、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3、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断增强自控力。

怎样才能做到行己有耻

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

释义: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扩展资料

行己有耻的意义:

1、行己有耻,道德自律,不只是出于道德良心的要求,同时也是事天立命,天命的要求。中国人的道德自律,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2、知耻,是中国人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人们之所以有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忧虑,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耻的缺失。

3、弘扬知耻精神,就是重建中国人的道德自觉,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也是提高中国人整体的人文水平文化自觉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己有耻

一个人的心怎样才能静下来

人类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停奔走,向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请教、传播自己的学说,比如柏拉图。另一种是不喜欢走远路,只是安静地坐着,从自己心坎上说起,比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王阳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有很多门道。

首先要有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安静,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要将身体安放好,也就是**的姿势。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用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

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一边。故且教之**,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王阳明要人**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讲心学“**”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王阳明则认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保驾护航,否则,**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就是“诚意”和“谨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实在难。比如一念虽知好坏,然不知不觉就流走了。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

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揪出一个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这就不是诚意了。那我们的**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王阳明说,**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么私欲;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们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间!

静心的方法

好心情百病消,静心安神身体康,6个静心小方法

如何让自己静心学习,现在太浮躁了,心

在感觉烦的时候做一件可以让自己慢慢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写字,哼歌,跑步,画画…觉得自差不多静下来的时候,再看书,做题,你便会觉得自己心无比沉静。
(我平常就用的这种方法,蛮不错的。)

如何静心学习

有的人可以坐在座位上3、4个小时一动也不动的学习;有的人每学习过1、2小时就必需走一走,休息一会儿;还有的人,每次学习时,连几十分钟都坐不住。一般的,你读书时领悟的越多,你越会感到焦躁不安,当焦躁不安到无法忍受时,这就是“极点”。有的人在没有达到“极点”时就不学习了,就要休息一会。还有的人,上课时,总期待着下课铃声,因为这样就有休息的理由了。当你达到“极点”时,仍坐在座位上学习,焦躁不安到无法忍受时仍在忍受,你就会超越“极点”,这时,焦躁不安的感觉消失了,变成了舒畅和充满力量。这就是超越“极点”。每天超越“极点”的数量越多,超越“极点”的感觉越明显,学习进步的越快。你应尽量使自己每天尽量多的超越“极点”。以前,刘坚强每天学习和锻炼身体时,几乎每天总要有一、两次超越“极点”,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很少出现超越“极点”之后的那种既兴奋又感到充满力量的感觉。后来,他加大锻炼身体强度,增大学习强度,逐步提高练习题的难度,又有了超越“极点”的感觉了。不离开座位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越容易达到“极点”、超越“极点”。平静能力差的人,经常边学习边左盼右顾,每学习几十分钟到1、2个小时,就要出去走走;某些平静能强的人,坐在座位上学习,能一动不动的学习一个上午,连卫生间都不去。实际上,学习再紧张,也不至于学习一个上午连几分钟的休息时间都没有,这是因为他(她)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和不断积累“极点”,一旦中间休息了几分钟,可能就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好的学习的状态和并重新积累“极点”。有一段时间,王散上午去教室学习,刚开始很烦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但他还是坐在那儿不动,直到一、两个小时之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下来。然后,他慢慢融入到学习中,通过理解、记忆,他兴奋起来,但也感到焦躁。然后,他开始精读课本,慢慢的,又平静下来。几个小时后,他感到身体有些刚硬、反应有点迟缓,他就开始做限时模拟练习,大脑又开始灵活起来。他连续学习四个小时以后,到了吃午饭时,他大脑很清晰,感觉天空很美好。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下午做数学和英语练习,我不停的做,直到手酸背疼,直到身体无法坚持下去为止。学习完之后,我非常兴奋,又很平静,并产生了自信心,我觉得自己没有干不成的事。化孤独为平静作为学习者,有时必须要面对孤独。有的人孤独时会产生忧郁、气恨等**心态,有的人孤独时会放纵自己,有的人孤独时会焦躁不安、坐立不宁。但真正的学习者,不但不会让孤独产生**心态,反而能将孤独化为平静。一般说来,将孤独化为平静的能力越强,你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将化孤独为平静,主要方法就是对自己要“狠”。为了写这本书,我放弃了很多,包括自由和爱情。我经常在寂静的夜里写书,唯有孤独陪伴我。有时,深邃的孤独使我感到丝丝的悲哀,但我的心更平静,我的心也越来越纯净,自信心不断的产生。除了对自己“狠”外,还有如下的方法:改变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环境:使用某种学习方法久了,在一个固定的学习环境久了,往往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你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环境等方法“化孤独为平静”。 静思回忆:不看书,也不听音乐,也不干其他事情,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回忆你学过的东西,往深处想、前后联系的想、从大处想、从细微处想、从整体上想。通过静思回忆,你会发现,有些你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有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你考虑的过于复杂。体育锻炼:当体育锻炼的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也能克服孤独。如果你在高强度锻炼身体时又非常专注,并超越“极点”,那么,可以更快的将孤独化为平静,产生自信心。冷静在喝醉酒、心情极端沮丧、兴奋过度、勃然大怒等情况下,你有时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心态,降低身体状态,有时会导致与同学、老师、父母或者其他人关系不好,严重影响学习。因此,作为一个学习者,要时时刻刻保持冷静的心。 外表谦和、与人为善你要尽量容忍别人,外表上要尽可能的谦和,尽量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心中不要有任何对别人和自己的怨恨、气恨,这样,心情更容易平静。有时,为了得到最深的平静,你要甘为人下,做一个最谦卑的人。收心静心——抵御外界的干扰杜绝对爱情的期待,远离各种娱乐的**,把精力、注意力、精神、意志不断的凝聚到学习。抵御**的最好办法是远离**。真正的学习者,总是远离对爱情的期待、电视、小说、电子游戏、网络等等。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断的收心,你学习时的凝聚能力会越来越强。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者学习时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经常会因外界的干扰如嘈杂的声音、某些人的言行、电视、小说等等而无法专心学习。中级阶段:中级阶段者多数时间内能够把握住自己。但外界**强了,往往也无法抵御。其根本原因是当独处时,例如一个人在家里,就很容易懈怠。高级阶段:高级阶段者无论在众人面前还是独处时,总是收心如一。只要有一丝懈怠的想法、一丝放纵的想法,有一丝激动、冲动的想法,就马上收敛自己、凝聚自己,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情,不受外界干扰、杜绝各种**。凝志(主要适用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高级阶段者使用本方法容易造成灵活性下降)一些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心情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尤其是一些很难“静”下来的人,往往学习时不能很好的集中精神,由休息状态到学习状态、由涣散到凝聚,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使用凝志这种方法,可以把意志凝聚于学习。定义:凝志学习时,你集中精力、集中注意力、不断凝聚意志,体味一种好像全宇宙的力量都集中到你身体中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严谨、收敛、敏捷的感觉,称之为凝志。非学习时间照样凝聚自己:除了在学习时要尽最大的意志,专注于学习,你在非学习时间也要尽量收敛自己、凝聚自己:睡觉前、锻炼身体时、坐车时、听音乐时、看与高考无关的其他书时、看电视时、休息时等等,你不断的体味将注意力集中起来的感觉,不断的想象意志力凝聚的感觉。你在非学习时间不断的收敛自己、凝聚自己,你就会始终处于一种严谨、收敛、敏捷的状态,到了学习时,就更容易专注。少说一些无聊的话,少想无聊的事情,少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少想考试成绩,少想别人对你的评价,少想不开心的事情,多想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多想具体的学习上的问题,多想想能振奋的事情,你就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王散以前喜欢看轻松的小说,现在改为看凝重的历史方面的书;他以前喜欢听一些轻松的音乐,现在听一些能产生力量的音乐,如苍凉的爱情歌曲和节奏快的、能令人振奋的舞曲;他以前爱说一些没有多少意思的话,现在很少说话;他以前睡觉前,总爱讲一些乱七八糟话、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现在很少了。观察体味某些学习达到很高境界者:某些学习达到很高境界者,在学习时,往往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凝聚的非常好。你仔细观察这些人,体味这些人的专心、凝聚的感觉,然后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模仿、体味。深入思考:深入思考,抓住某个问题不放、用尽办法把某个问题想清楚、不把某个问题思考出来决不罢休,也是一个凝志的过程。例如,为了写出一篇语文作文,你边写边深入思考,几个小时过去了,你终于写出了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这时,在感到兴奋和满足的同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意志凝聚,感觉到似乎语言的精华凝聚到你的身上。反之,凝志之后,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意志凝聚起来了,你学习时就更容易深入思考问题了。2.4.3.不断平静自己定义:平静速度平静速度,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尤其是焦躁、紧张、恐惧时平静下来的快慢。例如,在平时学习时,碰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难题时,保持平静,或者变焦躁为平静的快慢;考试时碰到难题时心情很平静,或者变焦躁为平静的快慢。不断平静自己,通过长期的坚持,你平静自己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平静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平静的深度会越来越大。长期坚持,不断平静自己平时学习时,碰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难题时,感到烦躁时,要不断的平静自己。考试时感到紧张时,要暗示自己平静。平时学习深入思考时,一开始如果很烦躁,你要坚持深入思考,通过深入思考,明白了某些道理后,你会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心情变得平静,你平静自己的能力就提高了。学习到有心得时,感到很兴奋时,继续坚持学习,并不断的暗示自己要平静,渐渐的,你会感到大脑很清晰,就会很平静。不断加大平静速度你平时做难题时平静的越快,考试时平静的就越快。在平时学习时,你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平静速度。在理解、记忆、做题时,不断暗示自己要提高速度,同时,不断的暗示自己要平静。这样,随着你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你的平静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延长每天平静时间、增大平静深度(主要适用于高级阶段者)除了学习时要不断平静自己外,你不学习时,也可以不断平静自己。在任何时候,只要是清醒时(除了睡觉外),你不断的平静自己,你就会越来越平静。学习达到一定的境界者,每当学习之后,往往就能给别人一种很严谨、很平静的感觉,这就是长期不断平静自己的结果。很多大学者的言谈举止给人一种很平静、很严谨、很深邃的感觉,这就是大学者们长期不断平静自己的外在表现。

如何才能静心不浮躁?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满不思*,没有**煎熬是静心不浮躁。

神满不思睡,神志清明,没有疲倦,神清气爽,是静心不浮躁

气满不思食,没有太大的食欲,就不会暴饮暴食,很多人为追求静心不浮躁的境界专门到山里辟谷修行(一种古老的只饮不食的短期绝食修行)

佛法讲:常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贪心,嗔恨,愚痴,这三毒烦恼让我们心不得安宁。

所以只有外炼精气神,内修戒定慧

才能获得坚固的静心不浮躁之境界。

心经里有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金刚经有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佛法有很多类容都在教人不执着。这些境界只有好好修身养性才能体会。推荐学诚法师开示:少存一些利害得失的观念,生活将会有更多的阳光我们很容易有非此即彼的观念。以为自己不富有,拼命赚钱;以为自己不够有权势,拼命谋升职;以为自己胖,拼命减肥;以为自己不快乐,拼命找消遣。所谓贫富、贵贱、胖瘦、快不快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价值观和个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影响我们做出的抉择。竞争成了人际关系的代名词,并且人人身不由己。担心被“物竞天择”地淘汰掉,内心常处于焦虑之中。失掉了士夫那种“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甚至闲适也变成了一种消费。面对西方的价值观,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人们把竞争当作唯一出路。《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讲的都是自强,“自强”是自尊、自立,没有要与人争斗的意思。竞争必然存在输赢,自强不必考虑成败。《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淮南子》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祸福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缘变化,结果也随之改变。如果被互相对立的观念所束缚,患得患失,哪里有自在可言呢。弘一法师晚年的时候,曾住在蓬壶山间的茅棚里。那里老鼠很猖獗,不仅咬衣服、咬书,连佛像都咬,粪便还弄污了佛像。弘一法师想到为老鼠留饭,又为它们念咒回向,不久人与鼠就能和平相处。如果以对立的观点,似乎只有互相伤害一条路。伤害过我们的成为敌人,帮助过我们的成为朋友。敌人和朋友的设定,只因为当前的条件而成立,并非永远不变。遇到对立的因素,需要用慈悲心和包容心去转化。对立的心态是内心程式化的表现。一些相对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间,但也很容易让我们执著对错、是非,而看不到一体的两面。事物处在恒常的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