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哪个节日禁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禁火日是哪一天?(全球禁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世界禁火日是哪一天?
没有世界禁火日,中国有禁火节,禁火节也就是寒食节。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以及取新火的习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节日起源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即晋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之俗。而每次**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节日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禁火,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
有人说是因介子推在这一天抱树被焚而死,于是烧火便成了忌讳,不能烧火则无法吃热乎的,只能吃冷食,故曰“寒食”。然而介子推到老也不知道自己竟在年轻时被火烧死,寒食一事,也就没办法起源于介子推。关于此事,前人已有考究,不必赘述。将习俗强行关联到英雄人物身上是民间常有的事,这虽有益于我们想象和景仰英雄人物的生平,却总不免附会之讥。
寒食节农历几月几号?
1 寒食节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或三月三十日。
2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祖或者祭扫墓地,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3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是因为晋国大夫管仲忌妒鲁国大夫孔子的才华,将其放逐,孔子在离开鲁国前告别时,让弟子们在寒食节的前一天,用柳枝插在门前,以示哀悼。
后来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祭祀活动。
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寒食?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之俗。而每次**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当时是件大事,流传到后来就演变成为寒食节。寒食节习俗,有扫墓、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在“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寒食节的风俗:1、寒食饮食:寒食节那天,人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冷面冷食的东西,在这天他们会吃一种粥,叫做寒食粥。是用麦大米等做成的粥,还有青精饭,就是一种乌青色的糯米饭,在这天都一定会有这两样吃的。2、寒食插柳:在这天人们会把柳条插在门前,意思就是用来避邪去灾祸的,能够保佑家人的平安,而且插的柳条也有讲究,必须是那种直立向天的那种柳条才有用。3、寒食放风筝:风筝,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当时风筝是用来传递书信,是在打仗用的传递信息的东西,而现在就慢慢的变成了供人玩耍的工具,而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烦恼,然后让风筝飘走,就相当于让它带走烦恼,把灾祸和晦气都被风筝带走的意思,所以人们也不会去捡风筝,认为风筝上有着别人的晦气。
与寒食节相近的节日?
与寒食节相近的节是清明节。清明节来临之季,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很多人把这两个节日融合在一起,所以很少人知道还有寒食节。其实这两个节日是不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为一个民俗节日,这一天要禁火,所以只能吃冷食,便称为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