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成为华佗的师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华佗的医术是跟谁学的(华佗向谁学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华佗的医术是跟谁学的
李时珍医术是跟谁学的呢?
华佗的师父是谁 ?
华佗是自学成才。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
扩展资料: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神童叫做曹冲,但是可惜这位神童最终却夭折了,在曹冲死后曹操曾经极度的自责他非常后悔自己曾经做的一件事情,三国时期实际上是有一位历史名医的,他就是华佗,华佗当时可以说是妙手回春,基本可以治疗所有疑难杂症。
但是很可惜,这样的人才最后是被曹操亲手处死的,他感叹自己将华佗杀早了如果华佗在世的话自己的冲儿可能就不会死了,但是我们生为后人还是要尊重事实的,我觉得就算华佗在世曹操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华佗来替自己的儿子治病。
三国志对华佗的评价较少,只是写出他实际上对从医并不感兴趣,后汉书却用几个字对他进行了概括,这几个字叫做本性为恶,这个就很明显了,证明华佗如果但看技术可能确实高超但是却缺乏了一份医者的仁心,想做官但是没有机会,并且对自己的这个职业感到屈辱。
这点在前后汉书中都有记载,而且结果都一样,华佗当时非常迅速的治疗好了曹操的头疼病,但却没有对根本进行治疗,实际上是打算细水长流,好好利用这只大鱼而已。
曹操被病魔折磨着,但是在这种危险时刻他依旧保持者最清醒的头脑,多次派人进行调查,并且多次叮嘱要确认华佗老婆的身体,如果事情属实你就留下部分钱财,如果好了就强行带他过来,最后看结果我们就知道华佗欺骗了曹操。
然后将他带回了魏国,曹操排手下对他进行了拷问,最终结果却是这位名医的欺骗,在这样的状态下曹操觉得自己受到了戏耍,作为一代枭雄这个是不能忍的,就将华佗**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佗
华佗的师傅是谁
投师学医
东汉末年,谯城北郊十里有个小华庄,一年九九重阳这天,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成为一代名医的华佗。
华佗父亲名叫华文,家里无地无业,终年靠出苦力维持生活。母亲曾氏,据说是春秋时曾参的后裔,小时随父母由山东逃荒来到小华庄落户,后来与华文结为夫妻。
华佗三岁时,当地瘟疫流行,华文得病无医,离开人世,撇下曾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度日月。
曾氏是个善良勤劳的妇女,为人贤德,家中生活虽很艰苦,但她咬紧牙关,以纺纱、织布、养蚕支撑着。华佗长到8岁时被母亲送到村里私塾读书。华佗聪颖过人,先生教的课文,他一听就会,别的学生念10遍背不出,他念1遍2遍就背得一字不差,但他贪玩,课文一会背诵就**跑到外面去玩耍。母亲知道了并没有骂他、打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抓起一把蚕茧说:“蚕儿为了生存,终日不停地吐丝作茧,人要不学点本领,就不如这蚕呀!娘叫你上学念书,不如薄技在身。从前有个口叫苏秦的,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为防止打盹,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如今有个叫孙敬的,为防止读书时打盹,把头发悬在梁上。儿现在就贪玩,不立志读好书,将来后悔就晚了!”自此以后,华佗发奋读书。老师见了,也很高兴,遂给华佗赠字“元化”,示意华佗已发生可喜的变化,将来定有希望。六年后,华佗精通数经。
当时,乡间极端贫困,卫生条件差,患病的人很多。乡间又缺医少药,无处求医,以致有的病残,有的病死。华佗想着自己父亲就是因病无处求医而死亡的,想外出学医。可自己走了,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个好歹怎么办呢?他正在左右为难时,母亲鼓励他说:“儿想去学医,为乡亲们解除疾病痛苦,也是咱家积一世的大德。娘的身子骨还好,你就放心去吧!”
当时在谯城以西很远的地方有个琼林寺,寺里有个口叫治化的长老,医术高明,号称 “神医”。华佗决心前去投师学医。
华佗辞别母亲,走了半个月,终于来到琼林寺,见到了治化长老。
长老说:“你若真心学医,就先干几年杂活吧!”
长老引华佗来到一个跨院,华佗大吃一惊,这里到处是病人。华佗的任务是照顾这些病人,为他们端屎端尿,打扫卫生。
华佗毫无怨言,耐心地干了三年杂活。但华佗是个有心人,平时总是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三年过去了,治化长老把华佗叫到眼前,对他说:“孩子,你熬了三年,将来会有出息的,但是要想学成,你还得看三年的药书。”
“是!”华佗说,“我一定牢记师傅教诲!”
治化长老把华佗领到一座大殿,这里全是师傅的药书。从此,华佗在大殿里苦读药书。
一天长老病了,吃药不见效。华佗走到长老的病榻前说:”师傅,我给你开个方子吧!”长老不相信华佗已能看病,问:“开什么方子呀?”华佗就开了个方子。长老看着方子,琢磨了一阵,点了点头。说也奇怪,长老吃下药后,病竟好了。长老见华佗这样用心善学,知药善用,很高兴,就让华佗研读《黄帝内经》。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又是三年过去了。一天夜里,华佗正在攻读药书,忽然,一位师弟慌张地跑来说:“快去,师傅病了! ”
华佗随师弟来到师傅房间,只见众弟子都围在师傅身边,师傅直挺挺地躺在榻上,双目紧闭,口吐白沫,徒弟们问话也不答。华佗忙上前仔细观看五官气色,伏下身子,侧身细听呼吸,又为师傅切了脉搏,然后站起来笑笑说:“师傅没有病呀!”师兄师弟都不信,嚷嚷开了:“你耽误了师傅的病,吃累得起吗?”这时,师傅忽然坐了起来说:“你们不要嚷嚷了,华佗说得对,我是没病。我是想试试你们的医术。”众徒弟羞愧不已。长老对华佗的判断非常满意,就叫他把自己判断的道理说说。
华佗说:“人的五官是外‘五行’,人的五脏是内 ‘五行’。内‘五行’有病必映在外‘五行’上。肝开窍于目,师傅目神苍健不变,说明肝无病,心开窍于舌,师傅舌神赤润不变,说明心无病,脾开窍于口,师傅口神黄湿不变,说明脾无病,肺开窍于鼻,师傅鼻神燥白不变,说明肺无病,肾开窍于耳,师傅耳神寒黑不变,说明肾无病。五脏无病,六脉又平和,所以知道师傅没有病。”
长老听华佗说得头头是道,条理分明,高兴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听见没有,这就是辩证的道理呀!”
长老给众徒弟上了生动的一课,对华佗的医术心里也更有了底,可华佗回到大殿,却见长老给他看的药书被一把火烧光了!华佗连忙禀报长老师傅,表示要凭记忆把烧了的药书全部抄出来还给师傅。长老说:“不用抄了!我那些药书根本没有烧,我又是在考你哩,看来,你真的学成了!”
后来,华佗终于成了一代名医。
行医结缘
华佗出师后回到家乡,在乡里行医。在行医中,他虚心向前辈求教,向同行学习,广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不几年,医术大有长进。
谯城东南有个梅家村,村里有个辈分最长的老者,德高望重,人称梅翁。梅翁夫妻俩年过花甲,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名芳芳,老两口视之如掌上明珠。这芳芳生得如花似玉,柳眉杏眼,心灵手巧,聪敏贤淑,知书达理,远近闻名,上门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就这么一个女儿,老两口一心要挑选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女婿。说媒者一个个被婉言推辞,只说芳儿还小。因此芳芳长到二十岁还没有订婚。
就在芳芳二十岁这年,她突然得病,高烧不止,腹内疼痛难忍。梅翁东里请先生,西里找大夫,都认不透病症,诊断不准,服药无效果,病情越来越重。眼看芳芳面黄肌瘦,饮食不进,命在旦夕,梅翁整日里愁眉不展,忧心如焚,老伴成天以泪洗面,急得又是烧香拜佛,又是许愿。说来也巧,这天午后时分,华佗行医路过梅村,天气骤变,下起倾盆大雨,华佗无奈,只得在一大户人家门廊下暂停躲雨。这时,一个家人打开大门,冒雨外出。华佗见那人慌里慌张,就问有何急事。那人打量一下华佗,回答说,主人家小姐病重,请来几个先生都没有办法治,我这是再去请先生。华佗一听说这家有重病人,是去请医生的,自己是医生,怎能见病不救,就向家人说明自己的身份,表示愿意尽力。家**喜,便立即把华佗领到客厅。
这时,客厅里正坐着几位先生,一个个穿绫着缎,衣貌堂堂,有的低声说话,有的摇头叹息,华佗一看就知道他们是看不透小姐病情正在着急。几位先生见华佗粗衣布履,泥腿半截,又是无名小辈,不屑一顾,连欠身招呼一下的也没有。华佗也不介意,就在客厅下面的椅子上坐下。
梅翁给女儿看病心切,没在意华佗穿着和众人表情,寒喧了几句,就口叫夫人领华佗去闺房给女儿看病。
华佗详细地问清了芳芳的腹病情况,又切了一会脉,回到客厅。梅翁心急,未等华佗坐下,就急忙问道:“华先生,小女得的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华佗不慌不忙地说:“令爱是腹内生疮,脓积腹腔,要开刀排脓,再吃药排毒,然后身体就会慢慢地好转,请梅翁放心。”
听了华佗的回话,在座的几位先生,都在暗笑,那意思好像在说:这小子,吹牛皮也不拣个地方!华佗只装没看见,也不搭话,拿起笔开好药方,让梅翁派人速去拿药,自己便动手消毒,准备为梅小姐动手术。然后让梅夫人到闺房将女儿上衣脱去,用布遮好,露出腹部,这便来到闺房,动手为小姐开刀排脓。这时,华佗还没有发明麻沸散,因此芳芳疼得浑身颤抖,大汗淋漓,但她一声未吭,华佗心中暗暗佩服。手术之后,为防伤口感染发炎,掌握病情变化,华佗亲自煎汤熬药护理,没几天,芳芳的病就渐渐地好了。
芳芳康复以后,又逐渐恢复了原先那如花似玉的模样,四方媒人又纷至沓来,弄得梅家老两口应接不暇。俗话说:庄稼好坏是一季子,女婿好坏是一辈子。定亲可是女儿的终身大事,岂能造次。可老夫人每每和女儿商量,女儿总是不开口。女儿到底是怎么想的?都二十岁了,难道还不愿意嫁人?老两口再三询问,芳芳这才红着脸说:“儿的病是谁治好的?没有他哪有我。”老两口一听,这才明白女儿的心事,不由笑了。
得知女儿的心事,梅翁亲自来到华佗家中,把事情经过和女儿心事一说,没经媒人,两家老人就把这门亲事定了。不久梅翁老两口选个黄道吉日,把女儿芳芳送到华家和华佗结成百年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