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流苏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美流苏树有什么用途?(流苏树在北方能活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北美流苏树有什么用途?
流苏树,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木樨科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初夏满树白花,如覆霜盖雪,清丽宜人,适宜植于建筑物四周,或公园中池畔和行道旁。也可盆栽,制作桩景。嫩叶可代茶叶作饮料。果实含油丰富,可榨油,供工业用。木材坚重细致,可制作器具。也是名贵花金桂的砧木。流苏树的芽、叶亦有药用价值。
流苏树叶子怎么泡水喝?
只知道流苏叶有要用。具体怎么泡不是很清楚
松树金龟子触角的作用
《松树金龟子》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关于这篇课文二、三段内容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说的:“第二段,说明松树金龟子流苏的作用——高度灵敏的感觉**。……第三段,说明雄虫流苏展开成一对折扇的用处。”“教学建议”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中也这样写:“流苏的作用——高度灵敏的感觉**”“折扇的用处——求偶的标志”。可是本人在研读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就文本内容而言,教参上的说法和我的理解不一致。我认为课文二、三段讲的就是“雄虫触须的作用——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
且先附上课文一至三段的内容: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七条紧挨着的流苏②,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
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华丽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能捕捉细微的气味、微弱的声波以及人类所察觉不到的其他变化。那么雌虫呢?雌虫的形象则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想象太丰富了,想得太远了。担当起慈母职责的雌虫,就算不是更需要,至少也跟雄虫一样需要有高度灵敏的感觉**。然而,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六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
那么,雄虫的一对折扇有什么用处呢?金龟子的折扇,跟天牛长长的须角、锹甲的铁锹般的上颚一样,都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只是外形各不相同而已。
②[流苏]本指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状的下垂装饰物,这里指金龟子的触须。
让我们逐句理解第二段的每一句话。第一句话“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华丽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这句话中的“华丽的装饰”即第一段中提及的雄虫触角末端的流苏,也即书下注释②中讲的触须。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表明雄虫的触须是“高度灵敏的感觉**”仅仅是作者在猜想也许人们会这样想。那么这种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二三句以雌虫的形象来提醒人们:“不要想象太丰富了,想得太远了”,作者以幽默的语言提醒人们:这种猜想是不对的。
既然这种猜想是错误的,那么理由呢?第四、五句告诉读者:如果这个触须是“高度灵敏的感觉**”,那么雌虫至少也应该跟雄虫一样,触角的末端要有七条流苏。“然而,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六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如果触须是高度灵敏的感觉**的话,对雌虫也太不公平了!至第二段结束,雄虫的触须究竟起什么作用,还未讲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像教参上所说的,“流苏”的作用是“高度灵敏的感觉**”。
让我们再来看第三段。第三段的意思很好理解,讲的就是“折扇”是雄虫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可是文中的“折扇”是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一个比喻义。让我们来推究一下“折扇”的本义。课文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七条紧挨着的流苏,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由此可见,仅就文本内容而言,这折扇就是指“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的雄虫的触须。至此,雄虫触须的作用就明了了,它应该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
就触须的作用问题,我也查了《辞海》。《辞海》上是这样解释的:“昆虫小颚与下唇以及甲壳类大颚与小颚上分节或不分节的分枝,有触觉或味觉的功能。”《辞海》上的解释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触须有触觉或味觉的功能。可是这里讲的触须似乎和课文中所讲的触须有点区别,文中金龟子的触须是长在触角末端的。而长在触角末端的触须是否有这些功能,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就文本而言,第二段我们并不能得出“雄虫的触须是高度灵敏的感觉**”这一结论。就金龟子触角末端触须的作用,我也曾请教过比较权威的生物老师,他们说,如要问昆虫触角的功能,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我,那是昆虫重要的感觉**,主要起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通讯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如果要问长在颚上的触须,他们也知道有触觉和味觉的功能。但要说到触角末端的触须,他们就不敢说了,因为从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
退一万步说,如果现实生活中金龟子触须的作用和《辞海》中“触须”词条中的解释相一致,我们也应该在解读文本,得出二三两段主要内容是写“雄虫的触须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之后,以“资料助读”的形式告诉学生,关于触须的作用还有另外的说法。毕竟,语文课不是生物课,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文意才是正理。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教参上“第二段,说明松树金龟子流苏的作用——高度灵敏的感觉**”这一说法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