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成为卓越绩效的评审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迎接质量奖现场评审(如何迎接质量奖现场评审活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迎接质量奖现场评审

此外,某些质量奖的设立机构、评审机构、授予机构仅把奖项的评审当成牟利手段,对于申报这些奖项的组织,本文同样也没有价值。 接受各种质量奖的现场评审的前提应该是组织已经通过了申报材料的评审。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很重要、很痛苦的过程,即如何按照《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开展全面自我评价并编制自评报告。凡是认真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在管理上有丰富积淀的组织,编制报告时遇到的最大困扰是如何将多年的积累系统地表达出来、使评审员能够看到组织的优势。而急于创奖的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该说啥,连针对评分项中一个细节问题都回答不出来遑论系统地表述了!区别一目了然!最终能否获奖也就基本见了分晓。有的组织可能会这样想:我们不是为了拿奖,希望通过评审员的评价找到改进点。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如果连知识点都不掌握,您怎么可能理解老师说的系统性的改进活动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既浪费了奖项的评审资源、又很难得到实质的建议、还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基于本人有关质量奖的培训、咨询、评审的经验,建议组织从心态、信息、人员、接待等方面做好迎接质量奖现场评审的准备工作: 第一,心态 踏踏实实搞管理的人都会清楚地认识到,管理是个需要时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组织创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真的是发自肺腑地希望借此提升管理水平的话,就不要把获奖、领取**奖金当成唯一目的,这样会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迎接现场评审。同时还必须看到因名额所限,即便是组织做得已经很优秀了,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同行业之间的平衡、同行业内不同申报组织的平衡问题,是否能获奖的变数很大。 从实践中可以看到,有可能影响获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组织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现场评审。当组织表现出对获奖过多的焦虑时,自身在迎审的准备上有可能产生死角,同时对评审员的心态也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如果评审员由此得出“这个组织过于关注获奖”的结论,对组织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第二,信息 认真负责的评审员希望从现场看到足够的信息,并据此判断组织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过程中的优势和改进空间。然而,现场评审的时间多则五天、短则两天,要在这样的时间里使评审员获得其需要的信息,难度确实不小,这就需要组织在迎审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建议组织从平面的信息、立体的信息两个角度向评审员提供信息。 平面的信息存在于组织高层介绍情况用的PPT、评审员有可能查阅到的材料、组织工作现场及生产现场张贴的宣传品、组织对外宣传网页、组织内部工作用的OA系统等,其主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应该包括:组织的文化已经在内部得到完整的沟通和理解,并已经开始影响相关方;组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其付诸行动;组织制定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整体战略及职能战略;组织为测评战略实施情况建立了完整的指标体系;组织确定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对顾客进行了清晰的分类,选择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并对目标顾客群的需求进行了了解,建立了与不同顾客进行沟通的良好渠道,并保持对顾客满意程度的关注及改进;为实现组织的战略和职能战略、满足相关方的需要,组织配置了必要的资源、设计了相应的过程,并对资源落实情况、过程实施情况进行测量、分析与改进;组织对来自内外部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管理,使其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支持;组织将上述所有活动的结果与竞争对手、标杆企业进行了对比并在一定的期限内保持了优势或良性发展的趋势。 立体的信息以组织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及言谈举止、工作区域及生产区域的环境、设备的运行状态、产品的状态、进入现场的相关方的表现等形式存在,这些信息的提供往往不是组织能时刻控制的,评审员可以从这些信息得到关于组织内部管理质量及外部沟通质量的直接的、真实的印象,因而也是评审员的关注点。 第三,人员 在人员的准备上要强调全员参与,杜绝少数部门出面接待评审的现象。 迎接评审人员的责任可以按职级来区分,高层、中层、基层人员在接待评审员的过程中要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高层人员尤其是一把手必须参与迎接评审活动,过程中要表现出对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解、体现出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组织战略目标的信心、对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环境的营造、对组织社会责任的关注。典型的行为是在正式评审前同评审组进行非正式沟通、在正式评审时代表组织进行介绍、在评审过程中积极回答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引导评审组到现场进行考察、在评审尾声部分与评审组坦诚沟通。 中层人员应该知晓组织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能够说明自己所在的部门的工作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关系、与职能战略规划的关系、本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构成及实现情况、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及相关方的沟通情况、本部门所涉及的过程的管理等。在参加中层座谈会的时候,要注意评审员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是否能够从PDCA的角度进行回答。 基层人员无需特殊的准备,如果组织自认为是个优秀乃至卓越的企业,让员工按照组织日常的要求开展工作即可,选择参加座谈会的员工也不必太精雕细琢;如果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自己都觉得心虚,更不要拉着一线人员跟着弄虚作假,惹起众怒来更不好收拾。 第四,接待 认真负责的评审员不喜欢过于热情的迎来送往、不喜欢没完没了的酒宴,因此组织在进行接待时,要注意细致、周到但礼貌有度。 在协助评审组安排好接站、入住等手续后,不要长时间地干扰评审员阅读材料或开会,可以适当地提供给评审员一些关于本组织的宣传品,在房间内提供一些水果、小点心也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要放置高档礼品等。评审员一般都要挑灯夜读或从网络上查询数据,所以设法在房间内提供好一些的书写台灯、保证房间内网络畅通是比较好的做法。 现场评审的计划一般比较紧张,因此要求组织在接待时注意事先与评审组沟通时间节点,过程中安排好车辆接送、引导、就餐等事项的衔接,不要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最后还有一个额外的提示,不要考虑采用同评审员拉关系、行贿等手段蒙混过关,正直的评审员会将此视为侮辱从而影响对组织的评价结果。

卓越绩效的七个要素是什么?

卓越绩效的七个要素是,直指绩效改进和绩效提升,塑造低成本,成为两种卓越管理工具的载体,减少逆人性管理的矛盾,令熟悉员工绩效的直线经理负起责任、成为直线经理日常管理的抓手和工具,最大限度利用成熟企业已经拥有的管理基础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的震动。

1、直指绩效改进和绩效提升

改变绩效考核通过压力传递间接提升绩效的作用机制。卓越绩效方式通过将考评资源聚焦复杂劳动,考核绩效“改进和提升”,规避对复杂劳动的“价值衡量”,通过关注改进和提升、围绕改进和提升激励,产生真正的绩效区分。

如何迎接质量奖现场评审

2、塑造低成本

自上而下持续改进和提升绩效的机制。上述理念和思路,在本质上将绩效考核通过压力传导建立外在驱动力,转变为目标诱导和自发竞争的内驱力作用。

3、成为两种卓越管理工具的载体

以上机制的确立,为丰田生产方式和六西格玛管理作为绩效改进工具的引入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4、减少逆人性管理的矛盾

平衡逆人性管理与顺人性管理,传统的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逆人性的管理思维模式,采用的是直奔目标的“考核—激励”直接考核方式。

5、令熟悉员工绩效的直线经理负起责任、成为直线经理日常管理的抓手和工具

卓越绩效方式改变了人事部门主导绩效考核的传统模式,令直线经理成为主导者,切实落实了直线经理人为员工指示方向、明确标准、评价绩效、实施沟通、辅导和培训的管理责任。

6、最大限度利用成熟企业已经拥有的管理基础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的震动

直线经理成为绩效管理主导者,通过技术和制度、流程的改进,将绩效管理全面融入企业的战略、计划、会议、激励管理,最大限度利用成熟企业的既有基础和资源。

7、涵盖绩效考核的目的,满足人事决策需要

卓越绩效方式本质上已经突破了绩效考核这样一个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块,而成为一种企业日常管理平台。

扩展资料

从优秀到卓越的7大定律:

1、价值定律:才而不财非才也

2、执行定律:用结果说话

3、责任定律:拥抱责任、锁定责任

4、晋升定律

5、服务定律

6、问题定律:问题就是机会

7、决策定律

如何运用卓越绩效模式推进自己的工作

具体实施步骤:
一、领导决策
卓越绩效模式是一个覆盖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综合方法和管理框架,涉及到绩效考核和企业各层次人员(包括高层领导)的切身利益,可能是一场大变革,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应当了解其意义,承诺导入、亲自参与和大力支持,协调各种资源分配。
这一步的关键是解决认识问题和选择导入时机问题。
解决认识问题就是指,卓越绩效模式是个什么东西,其他企业用得怎么样,卓越绩效模式到底适不适合我们企业本身,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一把手和所有高层管理人员取得一致的认识。简而言之,就是“释疑解惑”。
选择导入时机问题就是指,结合企业、行业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时机。以下几种情况不是导入的恰当时机:
1、没有愿景,而且不考虑建立愿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企业正在进行重大变化,如高层领导更替,组织合并、并购或重组、裁员,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企业投入较多资源的工作,使企业不能专注于企业内部管理整合。
3、领导者实施“黑箱”操作,不愿分项重要数据和信息。 4、不愿大规模大范围地改变目前的现状,以及类似的思维、***。
二、评价准则培训
领导确定导入后,安排为高层、中层领导和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的骨干人员进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导入培训。一般安排一到两天时间。包括卓越绩效模式产生的背景、意义、核心价值观、框架、标准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为随后开展的自我评价打好基础。
三、建立推进和评价组织
建立卓越绩效推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机构和强有力的跨职能项目组。综合协调机构可以设在质量部门、企管部门,或建立专门的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跨职能项目组一般6至15人组成,成员应当对组织运营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可以来自企管、发展与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生产运营、质量与技术、人力资源、办公室、财务与审计核算等部门。将来,以这支队伍为核心,具体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并对企业实施自我评价,撰写自我评价材料。

浅谈企业怎样有效实施卓越绩效模式

  1.公司领导的重视与中层干部能力决定了绩效管理有效的程度。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管理系统。从这个简要的定义来看,企业领导必须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因为作为企业领导来说,其责任与任务就是要带领全体员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领导重视,而且是身体力行组织与参与到绩效管理各项工作中,对整个企业来说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并影响到中层干部积极参与层度;为此加上中层干部绩效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为绩效管理的组织与实施层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与落实是绩效管理开展的前提。关键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中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键绩效指标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重要作用的绩效指标。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与落实过程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层层分解与落实才能将企业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个部门与每位员工的行动中去。这样各个部门的所执行的绩效指标才能真正体现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紧密相关的。
  3.绩效指标标准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效是绩效计划中要点。不少部门领导不能如何把控绩效实施与绩效评估这两个环节,这其实都与绩效指标标准的设置密切相关。在绩效实施中,只有明确了绩效指标标准,那追踪指标完成的进程才有依据;在绩效评估中,只有明确了绩效指标标准,那绩效指标完成的程度才有评判的依据。而且制定绩效指标标准的依据来源于绩效任务的要求(也就是你服务对象客户的要求),只有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取得客户的认同,那绩效指标标准才有充分的意义。因此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如何去设置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标准是在编制绩效计划中的要点。在设置绩效标准中尤其要掌握(SMART)原则,也就是以下所述:
  1)具体的(Specific):具体的绩效或成果;
  2)可衡量的(Measurable):数量/时间/质量/成本;
  3)互相认可的(Agreed-upon):上级和下属均认可;
  4)实际可行的(Realistic):具有挑战性然而实际可行;
  5)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相关(Tie-to-business):与企业成功紧密相关。
  这样才能逐渐掌握设置绩效指标标准这个方法。
  4.绩效反馈工作是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不少公司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绩效反馈这个很重要的过程。绩效反馈是工作过程中,我们反复找出工作中的效率、差距与问题的关键环节。只有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才能促使各项工作不断地进步与有效,同时对企业实现经营的经营目标起到了相应推动作用。
  5.绩效沟通是是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不少公司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往往忽视了绩效沟通,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像绩效指标标准领导单向制定偏高的话,而且对下属缺乏必要的支持与指导,会造成下属认为反正无法完成,而敷衍了事,不问其果造成任务无法完成。而绩效评估与绩效反馈能否取得成效关键也在与沟通方面:无论下属工作成效如何,有效沟通会激励取得成效的下属更具积极性,让没有完成任务的下属振作精神,争取下次完成任务。为此作为各级管理干部除了熟悉业务与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各自的交流沟通能力,从而将促进工作有效开展。

  一家民营企业,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处于业务高速发展阶段,非常注重业务管理,希望采用绩效管理方法对各项业务指标进行考核,并与奖金挂钩。
  解决思路:
  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业务管理水平,针对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一套简单实用的考核指标体系,用来衡量业务发展状态。因此绩效考核的体系尚无需建设,在相对较低的执行成本下获得满意的执行效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