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孟子性善论注重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子的性善论是怎样说的?(孟子的性善论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孟子的性善论是怎样说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孟子“四端”分别指的是什么?
孟子的“性善论”是什么意思?
孟子“性善说”的大体内容是什么
孟子“性善”之“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在此意义上,“性”是一个接近于本性、本质的概念;其次,“性”作为人之为人的特性,进一步是指人内在具有的能动主体性。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胜。孟子认为,这种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通过人的心理情感而显现出来.是从人的现实的心理情感展示出人的先在的向善之性,认为只要是人,就内在必然地具有向善的能力,因此说人之性善,即是说善与人的存在内在地合一,善并非是那个与恶相对的善,恶没有**的来源。在此意义上,孟子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人之“性善”是指仁义礼智之心是人内在必然具有的性向,这里的“必然”并不是自然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而是价值意义上的必然,即作为人来说,这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肯定.同样,说人之“性善”,也不是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道德完全的人”,而毋宁说,它只是为人的为善提供了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依孟子自己所说,人之“性善”在于人有了为善之“本”,有了为善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足性和方向性:“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隘子进而强调,“性善”不仅在于人先在地向善,而且在于现实地为善——存养自己的良心本心
孟子是怎么建立起性善论的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
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与**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