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钢筋的近距怎么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钢筋笼的间距怎么计算?(钢筋笼的间距是多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钢筋笼的间距怎么计算?
钢筋笼配筋要求如下:10Φ16主筋、Φ12@2000mm加劲箍筋、Φ10@100mm螺旋绕筋。其中钢筋笼长为18.9m,含800mm锚固筋,钢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设计图纸示意如下:

单个钢筋笼计算如下:
主筋计算方式:16*16*0.00617/1000*(10*18.9+10*0.8)=0.311165t (其中10为主筋根数,18.9为钢筋笼长,0.8为主筋搭接长度)
加劲箍筋计算方式:12*12*0.00617/1000*[(0.5-0.05*2-0.016*2-0.01*2)*3.14*(18/2+2)+0.12*(18/2+2)] = 0.011852t (其中0.05为钢筋保护层厚度,0.016、0.01分别为钢筋笼主筋与螺旋绕筋规格,18为有效钢筋笼长度,2为加劲箍筋间距,0.12为加劲箍筋搭接长度)
螺旋绕筋计算方式:10*10*0.00617/1000*3.14*(0.5-0.05*2)*(18/0.1)=0.1395t (其中0.05为钢筋笼保护层厚度,18为有效钢筋笼长度,0.1为螺旋绕筋间距)。
建筑的钢筋与钢筋之间 的间距 国标规定是多少
如果是梁钢筋的最小间距的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扩展资料:
一般钢筋混凝土工程常用的钢筋:
(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3)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1499.3-2010
(4)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2013
(5)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2008
(6)冷轧带肋钢筋GB13788-2000
(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2002
(8)预应力混凝土用低合金钢丝YB/T038-93
(9)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
(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ASTMA416-98A
(11)冷轧扭钢筋JG3046-1998
(12)冷拔螺旋钢筋DBJ14-BG3-96
钢筋表面不得允许有裂纹、结疤和折叠。钢筋表面允许有凸块,但不得超过横肋的高度,钢筋表面上其他**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
尺寸、外形、重量和允许偏差:
1)公称直径范围及推荐直径
钢筋的公称直径范围为6~25mm,标准推荐的钢筋公称直径为6、8、10、12、16、20、25、32、40、50mm。
2)带肋钢盘的表面形状及尺寸允许偏差
带肋钢筋横肋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横肋与钢盘轴线的夹角β不应小于45度,当该夹角不大于70度时,钢筋相对两面上横肋的方向应相反;
横肋与间距l不得大于钢筋公称直径的0.7倍;
横肋侧面与钢筋表面的夹角α不得小于45度;
钢筋相对两面上横肋末端之间的间隙(包括纵肋宽度)总和不应大于钢筋公称周长的20%;
当钢筋公称直径不大于12mm时,相对肋面积不应小于0.055;公称直径为14mm和16mm,相对肋面积不应小于0.060;公称直径大于16mm时,相对肋面积不应小于0.065。
3)长度及允许偏差
a、长度:钢筋通常按定尺长度交货,具体交货长度应在合同中注明;钢筋以盘卷交货时,每盘应是一条钢筋,允许每批有5%的盘数(不足两盘时可有两盘)由两条钢筋组成。其盘重及盘径由供需双方协商规定。
b、长度允许偏差:钢筋按定尺交货时的长度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0mm。
c、弯曲度和端部:直条钢筋的弯曲变应不影响正常使用,总弯曲度不大于钢筋总长度的0.4%;钢筋端部应剪切正直,局部变形应不影响使用。
梁与板
①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②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③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④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⑤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
⑥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⑦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
7)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根据设计要求,板筋采用钢筋马凳纵横@600予以支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钢筋
柱纵向钢筋间距是怎么算的,要算上角筋么?
柱子纵向钢筋的间距,应分边算,即hc边、bc边各算各;
每边的间距,用截面该边的尺寸减2保护层,再减一个直径及2箍筋直径之后除以间距数(纵筋根数-1)。
角筋也是纵向钢筋;
净距只计算最小的,符合要求就行。施工方不管最大间距。
例如: (600-2×25-2×8-20) ÷3=171.333
建筑钢筋怎么算
传统都是手算,就是根据结构图,按结构、部位算出每种钢筋种类的长度,然后乘以对应的单重。
目前基本软件计算,有广联达、鲁班、斯维尔,通过建模型进行计算,根据结构图,建立构件,并填上相应的数值,然后汇总计算的(此步软件能够自动进行)。
灌注桩受力钢筋间距怎么算(桩径2米 主筋是25的 加强筋22的)钢筋笼长度是10
只能告诉你计算的方法,没法代替你计算工程量。主、副题目不一致哈。
设桩径1米,保护层厚50mm,纵筋16Φ25,箍筋Φ10。则纵筋截面中点环绕一圈的直径Dj=1000-2×50-2×10-25=855(mm), 一圈的周长为855π=2780.3,纵筋间距为2780.3÷16=173.77 (mm)。这就是题目所问“间距怎么算”的答案。
钢筋拉伸试验 钢筋的标距是多少
钢筋拉伸试验钢筋标距是5倍直径,但是不小于100mm。
参考《GBT2975-1998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热轧带肋、余热处理钢筋
标距=5×公称直径2.冷轧扭钢筋
标距=10×公称直径。
2、冷轧带肋钢筋
标距=10×公称直径或100mm
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
标距=10×公称直径
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标距=100mm6.绞线(1×7)标距不小于500mm,(1×2、1×3)标距不小于400mm7。
扩展资料:
钢筋标距仪使用说明
1、首先确定标距,调整标距的方法是松开打印总成两侧的固定螺丝5毫米再把螺丝紧固。
2、提起锥杆提升手柄把钢筋调直放入V形槽内(螺纹钢直线边向上)紧固好。
3、落下手柄旋转左端的小车轮,使锥杆处于最低处,调整高度调节手柄使锥尖接触钢筋后,再继续下调1—2毫米,以确保锥头有足够的打入钢筋的余量。
4、提起手柄接通电源,把方向开关拨到左行位置,开启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如果打印总成在中途位置,工作指示灯也亮,同时打印总成行至最左端而自动停止,工作指示灯灭。
5、落下锥杆,把方向开关拨到右行位置,按一下右行按钮待电机正常运行后,松开按钮,打印总成行至最右端,自动停止。
6、提起锥杆,松开紧固螺丝,取出钢筋,打印完毕。
7、再把方向开关拨到左行位置,按一下左行按钮,电机运行后,松开按钮,打印机总成行至最左端自动停止,以保持下一次工作的准备状态。
保养与维护
1、钢筋标距仪使用前可靠接地。
2、左行时必须提起锥杆,且严格按照操作方法去操作,一但错误操作,将损坏电机电器。
3、本仪器经常保持清洁,存放干燥处。
4、钢筋标距仪滑动部位经常加润滑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标距长度
柱纵向钢筋角筋是先长后短吗?
角筋不分先后的啊,接头在合理位置就行。
土木工程制图:简述梁纵向钢筋间距的构造要求,在线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 梁
(Ⅰ)纵向配筋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2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9.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不小于5d;当V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圆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2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本条第1款要求时,可采取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并应满足本规范第8.3.3条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3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d/4,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宜大于10d,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的简支端,当距支座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且V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宜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或取锚固长度不小于15d,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
9.2.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需要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2 当V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h0之和;3 若按本条第l、2款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对应的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1.7h0之和。
9.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2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9.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
9.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tl,min应符合下列规定:
沿截面周边布置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8.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Ⅱ)横向配筋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d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图9.2.8);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
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从支座起前一排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本规范表9.2.9中“V>0.7ftbh0+0.05Np0”时的箍筋最大间距。弯起钢筋不得采用浮筋。
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1)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2)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3)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9.2.10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ρsv不应小于0.28ft/fyv。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9.2.9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按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取用,但对箱形截面构件,b均应以bh代替。(Ⅲ)局部配筋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2h1与3b之和的范围内(图9.2.11)。当采用吊筋时,弯起段应伸至梁的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9.2.13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此处,腹板高度hw按本规范第6.3.1条的规定取用。
9.2.14 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8mm~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为100mm~150mm并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1/2梁高的腹板内,纵向构造钢筋可按本规范第9.2.13条的规定配置。
9.2.15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的网片钢筋应延伸至梁高的2/3处。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15*影部分)面积的1%。
9.2.16 深受弯构件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