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农历怎么算的一直弄不明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历是怎么算出来的啊?(农历是怎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农历是怎么算出来的啊?

农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农历的月份大小怎么计算?

农历的月份大小计算为: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是怎么算出来的啊?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

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

农历的算法是怎么算的?

农历一年为12或13个月,每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个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扩展资料:

农历的优点: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农历(中国传统历法)-百度百科

农历的年份怎么算啊?

是按照六十顺序甲子排列的。
六十甲子(六十花甲子,六甲)
1、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亦称"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所以也叫“六甲”。
2、指人满六十岁。
3、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神的名字。
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历是月亮历,也叫太*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

中国农历纪年法是什么样的?怎么算的?

历史小常识——公元纪年的换算!

中国农历是怎么样计算的

农历是一种*阳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来计算,今年公元2016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通行的公历早2697年,用公元年份+2697即可得出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关于农历的起源,大量的古代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其*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农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农历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设闰;另外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所以农历实为*阳历。
  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的纪年方式,**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也跟着使用。
  孙文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元年元旦,而民间还继续沿用农历,我国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至今大多亦仍遵循农历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