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拍摄学校队形图的技巧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各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
1、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
2、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
3、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
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4、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人穿着短上衣、裤子、冷毛毯、白布或包头蓝布。纹身。女人穿窄袖子和裙子。房屋是干柱建筑,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市的竹建筑风格各异。傣族信仰佛教。过去,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的未成年男子在回家前都必须过僧侣生活,要读经。傣族人擅长歌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5、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扩展资料:
民族风情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3、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学校运动会摄影有什么技巧?富士xe-2+18—55+55—200
富士XE-2是一台不错的相机,1630万像素APS-C CMOS传感器(滤镜采用X-Trans排列),全新的EXR Processor II处理器,仅为0.5秒的启动时间,0.05秒的快门延迟,0.7秒的拍照间隔时间,最短0.08秒的对焦时间。拍运动会,主提高照片拍摄的成功率,感光度可设定在ISO400~800之间,光圈选用5.6~11,速度定在A档自动上,注意拍摄时取景器内显示的速度是否已经在1/250以上,否则选用更小的光圈;多多拍摄,方可选出好照片。
校园摄影技巧
好照片的评价标准
偶尔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有意思,转载过来与大家分享。
好照片的评价标准
最近有几位同学发邮件我问评价一幅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尼康公司有一句非常好的广告词叫“影像从心”,我想“从心”这一内心感受正是好照片的终极标准,如果把“从心”这种意会的感受生硬地用文字表述出来,效果可能不太好。
事实也的确如此,摄影艺术创作中的“直觉”理论告诉我们,摄影家在按下快门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内心的触动而不是理性的思维,摄影评论家对一幅照片进行的夸夸其谈的褒扬或贬低,里面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摄影评论家本人的主观臆断,评论者和拍摄者毕竟是不能心心相印。因此,今天的评价标准只能被谨慎地限定在技术、技巧、技艺的层面,以防打了自己的嘴巴。
评价标准之一:清晰度
清晰度是一幅好照片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清晰度,什么技术、技巧、主题之类的都无从谈起。数字照相机像素的不断提升,就是出于提高清晰度的需要。但是,对于清晰度的高要求,应该排除这样两种情况:其一,出于制造特殊的视觉效果而采用了模糊拍摄技巧,其二,由于拍摄环境的特殊性,照片是模糊的,但是所表现的内容却是异常重要的。
评价标准之二:特殊的技术技法
技术技法是摄影艺术创作的“质”,借助这些技法,摄影艺术可以呈现出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门类所无法实现的魅力。这些技术技法包括闪光灯的造型、动静结合、质感表现、特殊构图、光影表现等。这些技术技法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事物进行艺术化的转型,给予欣赏者独特的视觉感受。
评价标准之三:视觉延伸
人类眼睛的诸多**都可以通过摄影得到弥补,比如,照相机可以凝固人肉眼看不到的瞬间变化;可以对微小物体进行超强放大,让人看清楚物体的内部结构;可以将人的眼球延伸到太空,让人不用登天就目睹地球的全貌(其实是半貌)等等。这种视觉延伸可以拓展人类的视觉世界,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视觉**。
评价标准之四:好的内容
某些情况下,即使拍摄者没有运用特殊的技术技巧,只要通过作品表现出了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也可以被视作优秀的摄影作品。这在新闻摄影史上有丰富的案例。另外,一些内容不算重大,但能够引发幽默、同情等情感的照片,也算是好照片。
写今天的这份简单的评价标准,希望大家不要用以上几个标准去生搬硬套,一定要记住:只要能够引发你内心感受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附:
1.善意的批评,对摄影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2.评论片子的时候不要提到人 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
3.片子的好坏是品评一名摄影师技术的最低标准,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一个好的摄影师是从内心到技术达到合一的最高境界。
4.单纯的技术只是技术.德才兼备才是。。。。。。。
5.如果看到不足之处,直接指出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恶语伤人。
6.你对别人的作品不睬不理高高在上,又想别人对你的作品关注——这是傲慢!
大型会议活动拍摄技巧有哪些?
如何做好会议活动拍摄工作?
会议拍摄技巧一:搞好新闻摄影策划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首先,你要熟悉拍摄场所,假如你是第一次在那个场地拍摄,最好是先到现场去看看,站在什么位置拍最好,还要考虑到现场的光线条件等等,这些在拍摄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对拍摄的活动或会议的内容事先有所了解,这样就能确定拍摄重点。如果是会议,有哪些领导参加,有些什么议程,主要内容什么,事先最好搞清楚,结合自己的新闻宣传需要,事先想好有哪些镜头需要拍特写,哪些需要拍大场景。
最后,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事先做好预案。有时,你对一个重要会议的拍摄事先进行了详细的策划,想到了怎样构图,想到了拍摄重点,也选好了拍摄角度,但有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打乱你的计划,那就要求你的策划做得细致一点,以免到时搞得措手不及。
会议拍摄技巧二:高水平的相机是出好作品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肯定要好些,校园新闻摄影对相机有什么要求呢?笔者认为,高校专门用于新闻摄影的数码相机分辨率应在500万像素以上,而且最好是单反型相机。因为这种相机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各种不同焦距范围的镜头可供更换;二是具有齐全的拍摄功能和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及优异的成像质量;三是可使用外置闪光灯、滤光镜等一系列摄影附件。除了标准镜头外,要是还能配备长焦和广角镜头就更好了。
会议拍摄技巧三:娴熟的摄影技术是出好作品的关键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应该是主题突出、构图巧妙、曝光准确、主体清晰。要拍出好照片,除了有好的机器、好的创意外,娴熟的摄影技术是拍出好图片的关键。对每个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来说,熟悉自己相机的设置,熟练使用相机是基本的要求,也是拍摄的基础。
正确选择拍摄模式
1.程序自动曝光模式(P)。P模式与全自动(AUTO)模式相同,可以让相机自动设置好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还可以手动调节许多参数,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曝光,液晶显示屏上的快门速度与光圈值便会以红色显示,这时可以通过开启闪光灯、手动更改 ISO值、改变测光方式、进行曝光补偿等方法使图像正确曝光,还可以通过白平衡的设置以表现更真实的图像色彩。
2.快门优先曝光模式(Tv)。快门优先是在手动设定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得光圈值。这种模式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出来的主题是模糊的,这多半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有规律的,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拍摄短跑冲刺可能需要1/500秒,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因为快门太快了,进光量可能减少,色彩偏淡,需要增加曝光来加强图片亮度。
3.光圈优先曝光模式(Av)。光圈优先是手动设定光圈大小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获得相应的快门值。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经常会使用,在拍摄人像(人物特写)时,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拍摄人物合影、活动场面等大场景时,我们则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值,这样景深的范围较广,可以使远处近处的影像都清晰。
4.手动曝光模式(M)。该模式在每次拍摄时都需要手动完成好光圈快门值的调节,这样虽然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但有时很有用。笔者喜欢在拍较暗的室内大场景时使用手动曝光模式,因为要用小光圈控制景深,如果用光圈优先就会慢快门,这样手持拍摄肯定会模糊,利用手动模式,把快门值适当调快,即使拍出的照片较暗也可以通过后期作适当的处理。
灵活调节各项参数设置
在选择好拍摄模式后,把相机的各个参数设置到最佳位置也是很重要的。
测光方式:目前相机所采取的测光方式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主要包括点测光、**部分测光、**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一般来说,低感光度值适合营造清晰、柔和的图片,而高的ISO值却可以补偿灯光不足的环境。在光线不足时,闪光灯的使用是必然的。数码相机ISO 值的可调性,使得我们有时仅可通过调高ISO 值、增加曝光补偿等办法,减少闪光灯的使用次数。图像分辨率为数码相机可选择的成像大小及尺寸,单位为像素。像素越小,图像的面积也越小,相应的其容量也越小。在实际应用中,大的像素可用于高质量的大幅面输出。在实际拍摄时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分辨率拍摄图片。
****cdx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