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清朝如何成为郡王继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皇帝的儿子都能封王吗?(清朝亲王其他的儿子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清朝皇帝的儿子都能封王吗?
能,但没有实权。
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清朝共封多少亲王
清朝历史上一共封了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朝初年封了八位,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庄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朝中后期又封了四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怡亲王胤祥、和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爵位继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继承都会降一个等级,以清朝为例:某位亲王死后,他的儿子(一般为嫡子)继承他的爵位就会被降到郡王,到孙子继承的时候会被降到贝勒,曾孙继承会被降到贝子,以此类推。
而铁帽子王则不受此影响,无论继承多少代人,都会保持原来的爵位,即亲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的还是亲王爵位,孙子继承的时候也是亲王爵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亲王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是怎么继位的?
雍正皇帝是如何从他老爸康熙几十个儿子中脱颖而出登上帝位的,有好些说法
有的说是串通亲信改了遗嘱,有的说雍正毒死了他老爸等等
我阐明自己的观点:雍正皇帝绝对是合法继位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康熙后期,康熙帝对嫡皇后所生的太子二立二废,为其伤透了脑筋,
本来以为没啥希望的其他皇子们一看太子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为争得储位,也就各展其能,花样百出了。
要说康熙帝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皇子们的种种表现,他都看不透吗?
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地位本不高,但康熙一定还是喜爱她的,从她生了四个孩子就能看出来。
雍正帝出生后,即由康熙的继皇后佟佳氏抚养,在那个时代,未封爵前,皇子是子以母贵的。
雍正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被皇后抚养,是能为自己登**加分的。
在篡位一说中所提到的皇帝的舅舅隆科多,也是继后佟佳氏的兄弟,而不是雍正的亲舅舅。
雍正帝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对皇权的争夺没有那么明目张胆。所以康熙帝还是很欣赏他的。
为什么说雍正是合法继位,有几点
一、康熙末年,传说中的合法承继者皇十四子,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被康熙亲自派出驻外,还封了大将军,打仗去了。如果康熙有意传位于他,怎么会在自己年老疾病缠身将死的情况下将自己属意的继承人派去驻外呢?
二、康熙病重时数次派时为皇子的雍正代其前往天坛祭天,在封建时期,祭天是大事中的大事,皇帝不能亲自去的时候前往祭天的只能是他的继承人。
三、关于民间传说的篡改遗诏一说是站不住脚的,传位十四子和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于字,在古代书写为於,所以说没这么好改的,遗诏为汉文和满文两种语言一式两份,就算汉文好改,满文是鬼画符一般,也是没法改的。
所以我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关于什么篡位说,都是雍正后来的政敌瞎编的,我随便写写,欢迎质疑
清朝关于爵位的世袭
根据清朝的爵位袭封制度,王爵只能有一个后人继承爵位。例如,醇贤亲王奕枻之子载沣,袭醇亲王爵位。又定安亲王永璜子绵德,袭郡王,进封亲王。
其他的后人一般有几种选择:
第一种,功封,也就是有功劳,或是其他原因也被加封为王爵、贝勒、贝子或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等。例如,敦郡王奕脤第四子子载瀛,初封二等镇国将军,加不入八分辅国公衔,袭贝勒;又恭亲王奕䜣之子载澄封贝勒,加郡王衔。
第二种,出继封,被出继给其他宗亲。例如,恭亲王奕䜣子载滢,出为锺端郡王奕硉后,袭贝勒;又成哲亲王永瑆子绵懿出为循郡王永璋后,袭贝勒。
第三种,恩封,就是父亲很受皇帝的尊重,除了其中一个儿子承袭爵位之外,皇帝还会格外封赏他的其他儿子。
第四种,如果始终没有因为什么原因被封爵的话,也不会是平民,一般称为闲散宗室。
但如果时间久了,也难免会沦为与平民相同的地位。毕竟皇室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即使是有了封号的皇子,只要不是世袭罔替,或是指定世袭次数的,根据降袭的规矩,时间长了,也就混同于第三种了。
清朝爵位降等世袭是怎么个降发呢?
有两种方式。
一种叫恩封:比如你是亲王,你的一个儿子(继承人)将来则降一等,封为郡王,而其余儿子则直接封为不入八分之爵(低于辅国公的爵位);关于爵位等级,你可以百度一下。
还有一种叫考封:顾名思义,就是除了继承人直接降一等封爵以外,其余儿子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不入八分之爵。一共三门考试,分优、劣、平。三门全优,改封啥就封啥;两优一平,原本封啥,降一等再封;两优一劣者、两平一优,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其余不予爵位。
当然,并非所有的都是降等。还有一些世袭罔替的爵位(比如12铁帽子王),主爵位(入八分)不必降等,其余爵位依然降等世袭,并实行考封。
清朝皇子封王等级表
第一级、和硕亲王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第二级、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第**、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第四级、固山贝子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第五级、奉恩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第六级、奉恩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第九级、镇国将军
1、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2、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3、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第十级、辅国将军
1、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2、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3、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4、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第十一级、奉国将军
1、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2、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3、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4、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第十二级、奉恩将军
1、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2、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扩展资料
古代皇宫里面的等级制度十分严谨,任何一个小小的部门或者机构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就像是身份尊贵的皇子也是如此。清朝时经常将皇上的儿子称为阿哥了,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阿哥的身份。
和硕亲王,这个爵位不是谁都可以获得的,只有宗室的皇子以及皇兄弟才有这个权利,是第一等爵。不过它和摄政王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像是多尔衮,集二者于一身,而和硕亲王多半都是世袭者。
多罗郡王,是清朝的第二等爵,一般像皇子以及宗室子会被封为多罗郡王,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郡王”。剩下的就是贝勒、固山贝子以及奉恩镇国公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
没有哪个皇子一辈子会愿意是阿哥的,上面也说过,最高的是亲王,最低的就是贝子了。就像是康熙的大儿子,按理说也比其他皇子年长,身份也应该高一些,但是却只是一个固山贝子的封号。而十三阿哥因为深受康熙帝的喜欢,所以被封为怡亲王。
还有《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是荣亲王。不过一些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是十三阿哥穿着石青色的朝服,与其他阿哥是格格不入,但是再看八阿哥又会是另外一个颜色了,这就会给别人一种误导。
其实历史上不管是哪个级别或者封号,阿哥们的朝服颜色应该都是一样的。其实纵观一些历史剧,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小错误,虽然历史上的皇子们身份的等级不一,但是在衣服上也没有独树一帜的情况。
不同的只有可能是他们的封号,至于为什么会有像十二阿哥这样的嫡子反而是众多皇子中地位最低的,只能说皇上的宠爱是一方面,皇子母亲与皇上的关系也很重要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满清爵位制度
清朝皇帝的儿子爵分四等,就是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普通和硕亲王的是世子是郡王.普通多罗郡王的长子是贝勒.铁帽子亲王的是世子是亲王.铁帽子郡王的长子是郡王.
世子是**,诸侯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
清朝,清亲王嫡子奉特旨者封世子。定例:和硕亲王法定继承人封世子、多罗郡王法定继承人封长子
亲王
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亲王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称为和硕亲王,满语称“ho�0�8o i cin wang”。
郡王
爵位名。始置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爵号低于亲王一等,多为诸王长子的封号。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称为“多罗郡王”(“多罗”即满语“理”之意),简称“郡王”。
贝勒
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
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分成两个级别,那么亲王加双俸也应该是中间的一个级别。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世袭罔替的**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
贝子
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满语,初为贝勒的复数。在早期满族社会中 ,贝子意为天生贵族 。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贝勒下设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属高级贵族。自皇太极后逐渐实行12级封爵制。贝子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受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觉罗及其他八旗贵族 。获取途径有世袭 、恩封、功封和考封数途。归附于清朝的蒙古贵族亦实行这种封爵制,在王、贝勒下设贝子爵。
贝子。又称作固山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种,在清代早期,贝子一词用来泛指皇族的诸王、诸大臣。但到1636年(崇德1年),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将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为贝子。
贝勒属于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分成两个级别,那么亲王加双俸也应该是中间的一个级别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个机不清是否是奉国将军了),世袭罔替的**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其他的两个郡王(郡王忘记是什么称号了)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gege〔K�K�〕,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
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清朝是怎样封王的?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王封爵已开始萌芽,国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泛海来归,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以请兵功封平西王,扬古利以世臣故,追赠武勋王,孙可望来归封义王,黄芳度以殉节赠忠勇王,然皆不世其爵,唯福康安以征苗薨于军,特赠嘉勇郡王,其子德麟现袭贝勒,盖旷典也。
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5奉恩镇国公
6奉恩辅国公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清代异姓封王的列表
清朝对王爵(含亲王、郡王)册封非常谨慎,除宗室的世袭王爵外,只有功勋卓著的皇子或宗室,蒙古及外藩首领可获封王。
1、异姓封王者
吴三桂(顺治元年五月,平西,康熙元年晋封亲王)
孔有德(顺治六年五月,定南)
耿仲明(顺治六年五月,靖南)
尚可喜(顺治六年五月,平南,康熙十四年正月晋封亲王)
孙可望(顺治十四年十二月,义)
2、异姓赠王者
扬古利(崇德二年正月由超品公赠)
黄芳度(一等海澄公黄梧子,康熙十五年三月由袭爵赠)
傅恒(嘉庆元年五月由一等忠勇公追赠)
福康安(嘉庆元年五月由嘉勇忠锐贝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