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成为严肃文学作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实体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区别是什么?(网文作者和实体作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实体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区别是什么?
网络作家的有几个特点:
内容更新速度快,一天要达到数千字。
内容铺陈较大,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宏大的世界观。
充满想象力,越红的作家,想象力越丰富。
在收入方面,网络作家一样赚版税,不过是网站提供,之所以愿意出版,无非就是想成为真正的作家,因为一本数百万字的小说,可能要出十几本书。实体作家的作品,如大仲马的《**山伯爵》有90多万字,已经算是鸿篇巨著了,不过跟网络小说比,在字数上,简直不值得一提。
有人好奇,为什么网络小说要那么长?是不是长就好?
其实很多写小说的人都知道,一本小说需要漫长的准备时期,即使20万字的小说,包括资料收集、撰写、修改,少说也要一年以上。但是,网络小说,随便一年就能写上百万。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
事实上,网络小说已经被读者逼的变形了,变异了,不再是纯粹的小说了,在作品中很难找到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多人物刻画。只能看到剧情**迭起,一次高过一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读者需要,他们仅仅是消费时间,或是一天几毛钱去看这些小说,根本没有想到通过小说,去更加客观的认识世界,认识不曾见过的人、事、物。进而早就了这样畸形的产物。
不过,网络小说不是不好,但不应该称之为文学。其与我们看到的微博、博客、小段子一样,都是“快餐文化”,吃完了抹抹嘴就走。桌子上除了残余的剩饭,还有几枚**。可是,这样却偏偏很赚钱,因为太多人喜欢图省事。
那实体小说怎么样?
我更喜欢把它叫做小说,因为它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没必要因为一个不纯粹的产物,去想尽办法区分二者。
小说的创作并不容易,大部分作家需要收集资料,还要完整的设计故事结构,确保其中毫无出入。同时,小说的创作并不是凭空而来,作家希望通过叙事来表达一些内容。这边是与网络小说本质上的不同,简单来说,网络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天下无敌,我万人宠爱,我聪慧无双,我天赋异禀,我天姿国色,我……
所以,网络小说看完之后,我们只是知道看完了,却感觉很空洞。
而小说,在内容上更实在,可以让我们感悟到一些,比如环保、战争、经济泡沫等等,从这些内容上,获得反思。
对于网络小说和小说的区别,只能简单的说明一下。二者并不能分好话,每种文化存在,都是因为人的需要,网络小说也有出彩的作品,给人以很真实的感觉,这种作品,便是小说,只是在网络发表而已。
关于LZ问的收益问题,我只能告诉你,韩寒每年有数千万的版税,唐家三少也有数千万,两者是小说和网络小说中,分别最赚钱的人。这说明,去踏踏实实的出版,只要你写的好,就能够获得收益,否则即使创造很多富翁的网络,读者也不会愿意为不值一哂的作品买单。
另外,我还想说一个问题,网络小说的作家,之所以称之为作家,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因为人和所处的环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创作出一部作品,并且得到读者的喜爱,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作家。因为,作品真正的好坏,是在读者心中,而不是我这种评论者的心中。
虽然时隔四年,我还是决定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用复杂的理论去辨析,因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希望是给人看,而不是给人品头论足。所以,只要读者需要,读者喜欢,就是小说类的作品。当然,我也只能把网络小说称之为小说类。
最后,我想留下一句话。在湛庐文化出版的作品后面,都会有一句“时间才是读者付出的最大阅读成本”。希望大家不要用下载,去享受阅读,有时候一部作品,要耗费一位作家一年的时间,所投入的经历和成本,却要远高于作品带来的收益,要知道,一本能够卖五千本的著作,作家只能赚到一万块,而这样的作品投入,除了一年的时间之外,在资料搜集上的投入,也远不止这些。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去支持正版作品,如果怕书不好看,可以去看看书评,再决定要不要购买。否则有一天,真正努力创作的作家,开始渐渐吃不饱,穿不暖了,这个世界上,就只有网络小说了。
严肃文学到底怎样界定
据说是因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对林徽因有所影射所致,其实,冰心跟林徽因两位才女,以她们的教养、以及同乡兼同伴的关系,只能惺惺相惜不太可能相互抨击,要说相互有点意见不合那是肯定有的,但若夸大为“二人结怨并成为仇敌”则太过分,有侮蔑之嫌了!
有人说冰心妒忌林,这太好笑了,无论冰心的文学成就,还是家庭出身,甚至于身边的朋友都是优于或不次于林的。至于相貌,实话实说,林徽因的确漂亮些,但冰心也是娟娟淑女份儿,也是不错的。
国内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文化大**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有什么好的文学小说?
钱钟书《围城》、王朔《浮出海面》、王小波《未来世界》、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贾平凹《废都》,具体解释如下:
1、《围城》
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钱钟书的《围城》,陆续看了好几遍,少年时代看只觉得搞笑。后来再看,非常不喜欢钱的掉书袋和优越感,再到今年读,只觉得头发麻,满心无奈。
2、《浮出海面》
《浮出海面》是王朔和沈旭佳合作写的中篇小说,这是王朔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是他们的感情生活。王朔是典型的北京顽主,嘴皮子那个快,痞子气浓稠至极。
《浮出海面》是王朔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朔对待爱情,其实是很传统很认真的,和他的言行一点也不一样,可能是爱情反应真实人格。
3、《未来世界》
王小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王小波的《未来世界》基调是沉重的,沉重得没有声音,便用部分诙谐的内容穿插使整个故事进行下去。
《未来世界》小说在人物设置上非常有趣,小说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记忆中那段乌托邦实践荒谬的生存体验。
4、《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张爱玲的一生充满奇异而不协调的内容,虽然身出名门, 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的*冷和恶劣。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是她的个性。
张爱玲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5、《废都》
《废都》是作家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却在外国赢得声誉。小说还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是该小说值得注意的一个艺术特点。
《废都》小说核心人物庄之蝶,在他身上可能影印了作者的痕迹,他集合了现代都市生活赋予一个名人复杂多面的特征。
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最显而易见的差别在哪里
严肃文学启迪心灵,多数网络文学就是用来打发时间,幻想一些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自我满足罢了。
世界名著中的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依照什么标准来划分啊?
通俗文学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但通俗文学也只是一个提法。如《简爱》在其问世之时可能就是一种提供大众消遣的文学,但经过时间的沉淀,现在已经很难将它视作通俗文学了。
特别是后现代****的兴起,文学界也打破了文化权威的界限,无所谓什么通俗文学或雅文学。
如果硬要做一个区分,只能说一种文学所针对的潜在读者面的广泛或狭窄咯。詹姆斯·乔伊斯写《尤利西斯》时他就说这是一部写给终身研究它的人的书。它本身的潜在读者就不是大众。大仲马跟塞缪尔·贝克特他们所写的东西的区别,不过是谁能看得下去罢了。
怎么界定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
首先我觉得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一定要区分,可以从两方面去看。第一是从内容去看,通俗文学注重情节和故事,严肃文学更看重语言和细节。通俗文学的语言总是浅显易懂,小学三年级以上就可读懂,它只要能保证情节的流淌,就算完成任务了。而严肃文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表现力,总是不惜将语言进行千锤百炼。新文学上百年的历史,涌现了许多语言大师,鲁迅、曹禺、老舍、沈从文、汪曾祺,还有当代的余华、王安忆、毕飞宇等。而严肃文学的细节描写,最大限度地追求一种清晰与逼真的效果,这种真实是一种环境严格限定下的真实。比如写农村,就要问,什么时候?哪里?那里的经济条件怎样,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会做哪些事情,会为哪些事情争来争去?
比如描写一为乡下的母亲,她长年在田间劳作,穿着朴素而旧的衣服,手上的皮肤很粗糙了。她也有出门的时候,就是到几十里外的小镇上去,一年就一两回,目的是去卖粮食,或者去卖掉一头养了一年的猪。这时候她的手里有钱了,也领略了镇上的热闹。她把计划好要买的东西都买了,比如一些日常用品,比如给她的小孩子扯一些布做新衣裳。但是完了她还碰到了计划外的事情,或者说受到了一些额外的**。比如她看到了供销社柜台上摆着的荔枝罐头,一颗颗晶莹剔透地漂浮在糖水里面,外面贴着彩色的纸,纸上印着红色的荔枝,有一个已经剥开了,露出雪白的果肉。也许她还从来没吃过,虽然也曾经梦想过,但是太贵了,现在她犹豫了,要不要买一瓶回去,给孩子们一个惊喜,顺便自己也尝尝。思想斗争很激烈,要命的是她现在有些钱了,如果一点都没有,那就好办,走就是了。在口袋里紧紧握着的那张钱都要被汗水浸湿了,主意还是没定下来。到底买还是不买,如果硬买,买是买得起,但是显得有点孤注一掷了,显得有点不太会过日子了,毕竟平常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再说要是被丈夫唠叨两句,也会没了好心情,还是算了吧,还是等条件更好一些的时候再来买吧。不过要是就这样回去了,又显得不太甘心,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但是最终不管买不买,都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但你不能指望她的头脑里有见识外的东西,如果她打算今后有钱了买一辆轿车回去,可以接送小孩上学,那就显得不太可能了,因为小轿车她见都没见过,是方是圆都不知道。如果那样写,就不太真实了。
第二我觉得是从功能目的的角度去看。通俗文学的目的,就是娱乐、就是消遣,就是商业目的,大家看着开心,赏心悦目,就可以了,如果进一步可以做一做梦,那就更好了。只要审查通过,发行量越大,就越是成功。但如果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评委根据发行量去评判一部作品的优劣,那就是一个笑话了,也就不需要评委了。
通俗文学往往过滤掉了那些复杂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内容,而将一些美好的东西静态地呈现出来,美则美矣,但不太真实。比如**的一些言情小说,一出来就是花园洋楼、名贵的跑车、华服洋酒、各种高层次的社交聚会,至于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是做正当生意赚来的,还是非法营生得来的,你可以不问,反正它就有了。男女主人公只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谈情说爱、生离死别。而主人一般都是年轻美貌,英俊潇洒,或有着高贵的血统。在爱情最终实现之前,也有曲折,也有误会,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结局所作的铺垫,而所有的百转千回也不过是为了增加你的阅读兴趣。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个普通人也许一生都不会碰到一段象样的感情,而感情受到的创伤,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弥补。而更严重的情况,比如说残疾人,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的残疾人,也许爱情一辈子都将与他绝缘了。而那痛苦而卑贱的挣扎,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
严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要复杂一些,或者说它承载的东西要更多一些,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试图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并予以概括的作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诗式的鸿篇巨制。19世纪的世界文学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俄罗斯民族的列夫托尔斯泰,另一个是法兰西民族的雨果,他们的代表作,一个是《战争与和平》,一个是《悲惨世界》。20世纪也有一个,他就是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采取魔幻现实**的手法,亦真亦幻,反映拉美的历史与现实,光怪陆离,内容十分驳杂。中国的茅盾也有这样的企图,他的《子夜》试图反映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整体风貌,但由于艺术准备和艺术功力上的不足,不是很成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一位列夫托尔斯泰式的人物。也许鲁迅在精神气质和文学才能上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他的小说作品,水准都很高,但是鲁迅被一些更急迫的事情分散了精力,没有时间坐下来打磨自己的传世之作。鲁迅更多地成了思想家,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留下的遗憾。
第二种是揭露、控诉或抨击社会制度的罪恶和腐朽,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是揭露我们这个社会的病根并引起疗救的希望。鲁迅的作品、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奥地利卡夫卡的作品、《梁山伯和祝英台》都属于这一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巴金笔下的觉新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典型的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卡夫卡的作品,描写资本**制度下,被机器和各种制度压扁的小人物的孤独和不幸,他们的绝望、挣扎和虚无。相对来说,鲁迅和巴金们面对的封建制度,虽然罪恶,虽然依旧强大,但毕竟是行将腐朽的东西,**它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而卡夫卡所面对的资本**制度却依然如日中天,想撼动它无异于以卵击石,卡夫卡的气息,就象是秋日的呓语。
第三种是描写一个地域的民情风俗及其演变的作品。比如王安忆的作品、池莉的作品、陆文夫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王安忆写的是上海,池莉写的是武汉、沈从文写的是湘西,萧红写的是黑龙江,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日本川端康成的一些作品,比如古都,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看。
第四种是性格的悲剧或说人性的悲剧。现在一般认为人性的悲剧主题比社会制度悲剧主题具有更加永恒的意义。因为坏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弊病总有一天会消除,而人性本身的许多弱点却永远也不能完全根除。关于人性的主题,莎士比亚有诸多的探讨,他的《哈母雷特》是一部,主人公的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我们看雷雨的结局,我们发现曹禺的野心,决不是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这么简单。好人和坏人,在上帝看来,都不过是舞台上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每一个人,周朴园也好、鲁侍萍也好,还是繁漪、周萍、四凤,每个人都有一个命定的性格加环境,也就有了一条宿命式的命定的路。
但是分析作品的类型就象分析人的气质一样,很多作品不能单一地归为某一类型,而是一种综合。你说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我看刚好是两者的综合。包法利夫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庸俗而又势利的环境里面,但如果不是性格中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贪图享受的缺点,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再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这样的作品,也许作者还无意于暴露什么人性的弱点,但在我看来,梁山伯从头到脚没有为自己的爱情争取过什么,好象只有祝英台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要说他爱祝英台,也就是那场相思病,但一个大男人不去做点什么,而在家里生什么相思病,十分可笑。其实中国古代经典爱情剧的男主角,大多是不太可爱的。梁兄比较平庸**,许仙会说点甜言蜜语,但缺少判断力,立场也不坚定。张生好象比较自私,只顾自己性欲的满足。还有一个李甲,基本上属于无赖了,不过这一回问题出在杜十娘身上。杜十娘在那种地方混了那么多年,多少王侯公子都被她耍了,钱被她骗了,她应该有双妖精一样的眼睛,结果走眼走到这种程度,居然看上了李甲,你说李甲跟一般的****有什么区别?把爱情的宝押在他身上,结果自然是输的惨了,惨的痛了,痛的哭了。最后只有跳河。不过事情也有例外,《卖油翁独占花魁》里的卖油翁是个比较成功的爱情男主角。他属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有着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和善良,但他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他在花魁面前很会说话,说的她都有点心动了,不过他的会说话不属于油嘴滑舌,前提是带着诚意的。而且他有胆识、有气量,在女人面前舍得花钱,你说他几年辛苦积下的十两纹银,就这么拿去*了,哗的一下,一个晚上全部花光,而且那天刚好碰到花魁喝醉了,吐的一塌糊涂,还吐了他一身。结果什么事也没做,还服侍了她一个晚上。而花魁自己也是头脑清醒的,自己再漂亮,再有才情,终究不过是个**女子,等到年老色衰,难免晚景凄凉,还不如趁早找个老实又体贴的。
就象当年的林青霞,看准了秦汉这个小白脸是靠不住的,不如就找个厚道的小老板嫁了吧,虽然身价也就十几亿,但是生孩子、坐月子、买奶粉、换尿布的钱,算是不用愁了。
30
如何成为优秀的严肃文学作者
严肃文学作者,这个词自创的吗?既然要严肃大概就要做到公正公平,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客观地看待人物与事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