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中国刑法第几条是造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造谣犯的是第几条法律?(造谣犯的是第几条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造谣犯的是第几条法律?
造谣犯是在中国刑法中的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中进行定义的。
因为该法律明确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属于造谣犯的行为,并且具体列举了罪名的种类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造谣犯罪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严惩不贷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诽谤造谣刑法第几条?
第二百四十六条
目前我国并没有诽谤造谣罪,诽谤造谣涉嫌诽谤罪。诽谤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
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诽谤罪。
造谣的法律规定?
网络造谣 面临多重法律问责
网络造谣需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网络造谣侵犯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等,按照新实施的《民法典》第179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网络造谣需承担行政责任的情况: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播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网络造谣需要面临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第291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网络账号发布专业领域信息 平台需核验
网络谣言中,既有网民随意发帖的行为,同时也反映出网络平台在内容发布和审核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日前,国家网信办面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对网络账号发布卫生、教育、司法等信息进行核验,强化网络平台责任。
《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于2017年10月8日起实施,明确“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便捷举报入口,健全投诉举报渠道”,以此打击网络不实信息。
2020年10月15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增加了“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公众账号,应当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服务资质等相关证明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专业领域的信息发布增加网络平台的核验,旨在加强信息发布的前置审核,减少不实信息“先传播再举报”而造成的**影响。通过主体资质认定的方式来认定责任,比如说司法、教育、卫生,都得需要特别的认证才可以。比如说按照我们国家关于互联网时政新闻的相关的规定的话,发布时政类新闻必须得是一类网站,得有相关的资质才可以。
此外,在此次《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了十种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不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或注册与自身真实身份信息不相符的公众账号名称、头像、简介等,编造虚假信息,伪造原创内容,引用或捏造不实信息来源,歪曲事实**,误导社会公众”等。
谣言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在法律上,谣言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散布虚假或未经证实的消息或信息,旨在误导公众或对某人或某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散布谣言可能会被视为犯罪行为,因为它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或者对他人的名誉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人们应该谨慎对待信息来源,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误导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