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美在文学中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自然美效果好吗(自然美产品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自然美效果好吗
自然美品牌不错,就是有点贵,对皮肤没什么**,补水效果好,产品搭配很重要!
有针对问题性皮肤的,过敏易过敏的皮肤,用自然美不错,效果非常明显,
长痘的皮肤坚持用下去,收缩毛孔清痘印。效果也不错的。
自然美效果来得慢,但是对皮肤没有伤害。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娱乐功能,审美认识功能和什么?
文学的审美功能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审美认识功能
文学以其生动、 具体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知识,从而扩大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智能,帮助人认识社会和人生,这就是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指文学通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及渗透于其中的是非判断和爱僧倾向,对人们的**思想、 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
3、审美娱乐功能
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使人精神上得到审美愉悦、生理上得到休息快适的功能就是审美娱乐功能。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论文学的审美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名词解释: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他是审美活动的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所以,文学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思。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长。
参考答案来自全国高等教育教材《美学》,朱立元编著!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请你采纳!
文学的作用
文学有什么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
一、文学是审美的——文学功能的核心要素分析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它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
最早把文学教育的任务提高到审美层面的是德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席勒。席勒针对工业化社会带来的人的单一化、片面化、残缺化,提出审美教育,以全面发展的人的感性和理性。他认为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变为审美的人,最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
在我国,最先起来响应席勒理论的是王国维和蔡元培。
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生百**家,不如生一文学家。何则?**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王国维受西方美学理论影响颇深,在这里他所强调的文学的精神感染作用显然是通过审美的途径来实现的。
蔡元培先生把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现象世界”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它是服务于国家**和国家利益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是服务于眼前的现实利益的。一个是“实体世界”的教育,也就是审美教育。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人还有一种超越现象世界的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所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蔡元培先生“两个世界”的教育理想,在强调培养精神追求的同时,突出了审美教育的地位,审美是以艺术形式为载体来实现的,文学首在其中。这里,特别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实体世界的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这样一个命题。也就是说,德育、智育、体育等并不是“实体世界”的教育。“实体世界”也就是人的主体世界,除审美教育之外,其他的教育都是关乎“身外”的教育。
文学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文学是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最终旨归的,文学也是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读了一部《诗经》,自然会识得许多鸟兽草木知识,也会懂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若干道理,文学作品确实是具有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的,但是,这些作用不独文学作品,其他文章样式也同样具有。可见,文学作品所服务于人类的不是认识和教化,而是审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讲究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功利性,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中国人往往缺乏想像力,缺乏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维,缺乏终极关怀。这和希腊人截然不同,他们把追求美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这种追求美的倾向也同时浸润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中国人最需要文学艺术的熏陶,最需要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的一种想像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精神。具体地说,首先是为青少年奠定一生的“精神的底子。”就像李玉和说的:“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二、审美不应包含认识和教化——文学审美之阈限框定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笔者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不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涵盖进来。即使是文学的娱乐作用,虽然它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应该区别出其中的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把握的,用的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固然有这方面的认识作用,但这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统治阶级无不利用文学的这一功能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但是,由于教化这种作用方式的明显的**目的性,决定了它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文化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一直把文学作为**和道德的附庸来作贱。“不学诗无以言”,不是告诫人们要以诗意栖居的方式来构建生活形态,说出话来都要带有诗情画意,而是说,“诗”作为一种**和道德经典,其中许多诗句都已成为**和道德格言,可以很有效地应用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虽然人们也很看重这诗中“文”的色彩,但它和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方式还是格格不入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这几句话主要是谈《诗经》的认识和教化作用,显然,当时的孔子并不是把《诗经》当作文学样式来阐述的。
但是,儒家这种“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传统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们有些人对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跳出这一樊笼。把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包含在审美教育作用之中,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把认识、教化与审美作用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的文学功能阐释方式,极大地弱化了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其明显的遗患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不是关注其美学形式,而是其思想内容;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收方式不是感受性的体验,而是理解性的认知;人们不是在接受文学形式美的同时,潜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而是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做精确的“科学”式的分析,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人们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漠视了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是多给予一元的解读,客观的定论。总之,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的前提下,模糊了人们对文学和其他文章样式的区别,理解越位于感受,认知代替了感知,使文学阅读和教育的效益大为降低。于是,人们不习惯于审美鉴赏,而热衷于分析归纳;于是,“小说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剧本揭露了……的制度”,“诗歌表现了……精神”, “散文传播了……思想”这些霸权式的话语方式,一直如黑色的云雾笼罩在文学解读领域的上空,挥之不去。特别是对下一代进行文学教育的时候,语文教师阐释文学作品的视角,走不出受制于主流意识的陈旧文学理论的范畴,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形象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上,观念老化,现代意识匮乏,多数教师对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全新的文学阐释理论知之甚少,更不能以新的视野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因此,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再来谈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有必要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从审美教育作用中分离出去,同时要重新认识这两者在文学功能结构中的非主体地位,强调审美鉴赏在文学功能结构中的核心位置,并以审美的方式引领人们走进文学殿堂,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学熏陶中,成为审美的人,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审美是凭直觉的——文学功能的实现方式阐释
文学是审美的,但这审美的途径不是抽象的认识,审美目标也不是依靠作品的理性内容传递而实现的“教化。”美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而产生的。直觉这种思维方式绝不依靠抽象的分析和综合,它不是认知的;同时,戴着功利目的的有色眼镜来阅读文学作品,那也决不会产生艺术直觉,“教化”也自然会落空。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曾举过一个例子: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便取三种不同的态度。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上面,只有画家看见古松才把精神专注于古松本身,欣赏它的苍劲挺拔之美。在画家的眼里,古松是一个自足的世界,是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画家完全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聚精会神欣赏古松的,他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全都是凭借着直觉全身心地感受着、体验着古松给他带来的美感经验。朱光潜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是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在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在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假如文学作品就是一棵古松,我们面对它,应该取怎样的态度呢?当然是画家的态度。
阅读一部《红楼梦》,我们必然会在其中获得许多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借鉴意义来,但这“意义”是我们沉潜在《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和情感世界里所附带产生的副产品; 我们也必然会受到感染和熏陶,会得到良知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但这“净化”是我们在与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所构成的艺术世界进行心灵碰撞时直觉地在“无意”中实现的,而不是事先凭借“教化”目的的指引(假如真有了这样的指引,结果会适得其反)。
那么,这种直觉的文学审美鉴赏方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实践中呈现怎样的形态呢?
(一)感受——理解——感受。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感受出发,在理解的帮助下,再回归到感受中来。因为艺术是诉诸人的感觉的,不是诉诸人的认知的。**形式**美学家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说:“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人恢复对生命的感受。……艺术的目的,在于让人感知这些事物,而不在认知这些事物。艺术的手法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受到阻碍,增加感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在艺术中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必须延长。”当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不借助于理解。但这理解是为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服务的,“保姆”不能取代“主人”。我们对字、词、句、段意义的认识理解,对主旨的把握,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所以在阅读的结末,决不能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是要重新通过朗读、默想、感悟等方式,回到作品所描写的虚构世界中去,感受作品的美。
(二)形式——内容——形式。阅读文学作品,要从言语形式切入,途经内容的领地,最终再回到言语形式上来。直觉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包括字、词、句,段和篇的条理结构,文学的表现手法等等。文学作品的生命质量取决于形式,而不是内容。我们读《诗经•硕鼠》,如果我们只为接受它的内容,那就太简单了,只需明白“*隶们不甘于*隶主的**,希望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的理想世界去”这样一个道理就完了。但是,《硕鼠》这首诗决不是通过这个道理去感染人的,相反,是由几组节奏鲜明、情绪激昂的诗句而动人心魄的,重章叠韵的反复咏唱,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再加上诗与歌唱、舞蹈的配合,才把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当然也是要把握的,但是,把握内容远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也只是手段而已。言语形式学好了,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熏陶也就在其中了。
(三)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感知入手,可以经过局部的分析,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整体感知上来。直觉永远是整体性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是不可任意分割的,从人身上砍下一只手来,这只手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文学作品的局部分析鉴赏永远也不能脱离整体语境而**进行。我们读曹操的《短歌行》,如果孤立地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然会理解为“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而从通篇看,曹操所要表达的决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时不我待,要赶快招揽人生,以图统一大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有的版本作“明明如月,何时可辍?”究竟是“掇”还是“辍”?也只有从全篇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裁定。整体感知的切入点一般包括:作品的情感基调、思想主旨、文眼(诗眼)、篇章结构、叙述线索等等,离开这些整体性的要素,孤立地进行局部鉴赏分析,就违背了审美的原则。
总之,审美的实现方式是直觉把握,它并不杂有任何实用的目的(比如教化),也不依靠认知理解这些抽象思考的方法,它是在读者全神贯注地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所产生的美感体验,有了这种体验,而且日久弥深,也就基本达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完成了文学教育的使命。
参考书目:
王尚文《语感论》
朱光潜《谈美》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
宗白华《美学散步》
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
小说:
一、语言准确、形象、精练、辛辣。
二、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社会概括性。(阿Q,这个形象一出来时曾使多少人对号入座)。
三、文风精练、朴实,具有极其鲜明的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
1)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特征。
2)鲁迅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阿 Q 正传》、《孔乙己》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
鲁迅杂文的特色: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散文的特色: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的开创者,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内容:1,是对世俗世态的嘲讽和对黑暗**的抨击,如《狗的驳诘》、《复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闷与挣扎,如《秋夜》、《过客》、《影的告别》等。
《野草》是一部象征**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1)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特征。
作品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这些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段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和阶级**极为突出。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艺术的概括力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鲁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画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画的笔法,使人物生动、真切,个性鲜明。
(2)鲁迅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小说艺术上又一特点是结构章法的民族化。《阿Q正传》以叙述人物“行状“为主,故事连贯单纯,有头有尾,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章回体及传记文学的特点。《孔乙己》则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对孔乙己在酒店两次喝酒情景的描写,表现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生活。
结构上既吸收民族传统章回小说的特点,又吸收西方小说结构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阿 Q 正传》、《孔乙己》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
为什么审美在文学作品中很重要?
指出文学具有多价值的特点,只能说是对其功能特点的一种平面描述。它反映了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实际影响,但是并没有揭示出文学价值的实质和特殊性。因为,所谓的文学的价值,应是指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对人类社会生活所起的特殊作用,它必须为文学所独具,是其他社会意识既无法代替,也不可能具有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是文学价值的特殊性,就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所以对文学价值的准确把握,必须从文学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它是文学的审美本质所规定的作用、能力和功效。文学艺术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因此,从根本上讲,文学的基本价值就是审美。所谓基本,含义有二。
其一,审美是各种价值得以发挥的基础;
其二,审美是各种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
文学的各种价值所以必须以审美中介,为根基,并且最终以审美为归宿,取决于文学的特殊内容和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也为文学的社会作用得以正常发挥的大量事实所证明。
文学之美是什么?
文学之美是从美学角度对文学的欣赏。
文学之美以文学艺术作为对象,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是凭借听觉感受它的美,雕塑是凭借视觉感受美,当然感受不同艺术的美同样需要经过各种艺术欣赏的思维训练。
之所以说文学的特殊,是因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的特征。文学作品是一个目的性的活动欣赏而存在,受到价值的衡量。为了“欣赏”而创作,就是要求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感。
文学之美代表人物:
1、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诗人,作品有《离*》《天问》《九歌》等,常以“美人香草”自况,抒发其高洁情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其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工,尤擅绝句与乐府诗,风格雄浑豪放,亦有清新俊逸的一面,对后世影响巨大。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3、苏轼
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通晓儒、释、道三家,是诗、书、文、画的集大成者。
其诗词壮阔豪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多有开拓创新,为豪放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娇》。
文学之美在于什么?为什么?
文学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
优美者令人陶醉,如古人之孟浩然、王维,今之徐志摩、冰心。读其文字,如行山*道上,如游西子湖中,恍惚徜徉,心旷神怡。
壮美者令人激昂,如古人之辛弃疾、陆游,今之郭沫若、殷夫。读其文字,如闻金弋铁马,如见惊涛骇浪,会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热血奔涌,拍案而起,顾盼自雄。
三美之中,最能打动人的是凄美。她是暮春的残花、深秋的败叶,她是离群的孤雁、末路的行者。她没有优美者的国色天香,也没有壮美者的黄钟大吕。她是那样的柔弱、伤感,却又是那么善于牵动敏感者的心弦。她是一把哀怨的二胡,她是一抹似血的残阳,她是一柄班驳的断剑。她是李商隐诗中的蜡炬、春蚕,她是马致远曲中的瘦马、枯藤,她是曹雪芹笔下的千红、万艳,她是李叔同歌中的古道、长亭。优美令人陶醉片刻,壮美令人奋发一时,唯有这看似卑弱的凄美,会让人一次又一次地为之心颤、为之伤神……
何止是文学呢?蒙古人的长调、华彦钧的二泉,凡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的作品,大概都带着点这样的色彩吧!
文学风景线上的七色彩虹——文学之美放谈
固然,文学之美可以表述为各种鲜明的主题词:思想之美,智慧之美,机趣之美,内涵之美,爱情之美,语言之美,典型之美,虚构之美,想象之美,神奇之美,魔幻之美,讽喻之美,崇高之美等等。这样的审美方式深入而细致,具体而生动,说服力不谓不强。我们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和教益。然而,它是不是触及文学之美的本质,好象还有商榷的空间。
依我的看法,单刀直入的剖析,如果掌控不严免不了挂一漏万,弄不好就顾此失彼。所以,想另找一个视角,从博采众长、兼具众美来探讨文学之美——美不胜收的文学,具有综汇之美。
无论翻开那一本世界文学史,《荷马史诗》总是独占鳌头,总把他作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它的功绩在于描写因**海伦所引发的那场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发生的英雄故事。这是文学和历史最为完美的联姻。或者说,历史的*汁第一次赋予文学强健的体质和秀丽的容颜。所以说,文学具有历史的创化离奇之美。文学作品的最高荣誉属于史诗。
文学还有心理学的深幻莫测之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有七卷长,如果没有主人公因为一只小蛋糕,一块小石头、一段小乐曲、一株小山楂,甚至一点点小气味所引发的过去时光的活生生的回忆,没有绵长的意识流和细腻丰富的心理活动,此书的美学价值荡然无存。当然,《红与黑》中,于连看见市长夫人德瑞那时的心理活动更加广为人知,那是爱情心理和个人奋斗心理的交融。司汤达象《查达莱夫人的**》的作者劳伦斯一样,对爱情有非同一般的研究。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为我们展示了文学富丽堂皇、恢宏博大的建筑学之美。一部《神曲》,它整齐、系统而又脉络分明的形式,它精致、细密而又环环相扣的结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由三十三篇组成,加上地狱序篇共一百篇。每篇140句左右,长短大致相当,均采用三韵句——三行一段,三段相连,前段中的一句与中段前后两句押韵。美国诗人朗费罗在翻译此书时,把《神曲》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寺院,认为用石头建造的建筑杰作与用语言建造的文学杰作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学的千姿百态,凭借想象的翅膀而美辉闪耀。科幻小说鼻祖儒勒.凡尔纳一生绝大部分时间躲在书房里写作,美洲他只去过八天,气球只乘过24分钟,虽然有一条船,但是从来没有用来航行。然而,他那支生幻妙笔,以天马行空的雄姿,谱写了《地心之旅》、《气球上的五星期》、《海底两**》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依我们现代的眼光看,他用文学的手段开创了未来学的研究,他的预测预想,他的前瞻前卫,拓展了文学美的新天地。有人评价:“没有凡尔纳,我们很可能永远不会想象到月亮上去”。
谈到文学之美,不能离开物质基础,不能忽视经济学。这方面的典范作家,非《人间喜剧》的创作者巴尔扎克莫属。马克思**的创始者曾经高度赞扬,从巴尔扎克作品中所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比看经济学著作还要多。这并非过誉之词,因为经济学书上的东西都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而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学,有血肉,有人物,有贪欲,有**驱使下形形**的众生相,有人难以割舍的经济动物的本质特征。高老头、严贡生、夏洛克,和莫里哀笔下的〈吝啬鬼〉只是经济动物的一个系列,他们象一面哈哈镜,映照出现实生活中的千脸百孔,呈现的是一种“丑美”——从反面教育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蒙田说过:“世界由废话和语言组成”。废话,大多数是凡夫俗子的专利;而语言则是文学大师傲视于世的魔杖。这话虽然不大中听,但是,也不无道理。莎士比亚的语言丰沛无涯,繁星般的词汇灿照天下。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语言天才,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闪闪发光,成为后继者的楷模。海明威电报式的简洁语体,雨果宫殿般的华美绚丽……离开了语言的根须,文学这颗参天大树能枝繁叶茂?语言学的光怪陆离之美在福楼拜的作品中达到几乎完美的体现。写作《包法利夫人》他花了4年零4个月的时间,正反两面的起草稿有1800页之多。但最后定稿时,总共剩下不到500页,每一个字都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果。他说“一句好的散文应该同一句好诗一样,是不可改动的,是同样有节奏,同样响亮的”。可以这样说,是文学大师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共同志向,营造了文学之美的珠峰。
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社会科学的范畴里,哲学享有统领一切的荣耀。而文学之美的佳、艳、娇、惠,就在于它具有哲学的光辉灿烂之美。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以三个“德”字收尾的三部名著,把它们集合在这里,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哲学品质的认识。这三本名著样式不一,但是指归相同——为我们提供了三种不一样的人生导向。《浮士德》代表着不顾任何限制地追求卓越的个人抱负。堂吉珂德揭开了人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斗争的特性,尽管梦想不可能实现,但是理想不能陨落。而恰尔德.哈罗德,则是“拜伦式英雄”的写照,充满浪漫**色彩。其实,哲学灵魂或隐或显地主宰着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决定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之美和哲理之美是不可分离的比翼鸟。
文学所包含的百科全书式的博美,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内容。因为题目中用了“七色彩虹”,所以,选择了比较容易、比较老熟、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历史学、心理学、建筑学、未来学、经济学、语言学和哲学这七门学科来阐明主题。索福克勒斯说过:“奇异得不可思议的东西无数,但比人类更奇异更不可思议的却没有”。顺此话头,我们可以说:艺术世界中奇美得无以复加的作品无数,但比古典、经典文学作品更奇美更无以复加的作品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