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细胞核染色技巧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he染色的操作步骤(he染色步骤流程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he染色的操作步骤
HE染色步骤:
1、脱蜡,脱蜡二甲苯Ⅰ、Ⅱ各10分钟,事先准备好盖玻片。
2、覆水,100%(Ⅰ、Ⅱ)、90%、80%、70%酒精各5分钟,自来水冲洗5分钟×3。
3.、苏木精染色5分钟,根据染**况,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染色时间,流水冲洗。
4、5%乙酸分化1分钟,流水冲洗,用吸管滴加乙酸,布满玻片上的组织即可,分化后颜色变浅了一些,成为蓝色。
5、返蓝:返蓝液,实验室没有,也可不用。
6、伊红染色1分钟,根据染**况,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染色时间,流水冲洗。
7、脱水:70%、80%、90%、100%酒精各10秒,二甲苯1分钟,可以在通风橱自然晾干再封
片,约5分钟左右。
8、滴上中性树胶,封片,用吸管滴上一滴即可,尽量少滴,但压片后要将组织全部覆盖完,避免中间有气泡。
扩展资料:
he染色原理:
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basophilia )和嗜酸性( acidophilia );而对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比较弱的现象称为中性(neutrophilia)。
构成组织内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它们有不同的等电点。在普通染色法中,染色液的酸碱度为pH6左右,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核的染色质、腺细胞和神经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及透明软骨基质等均被碱性染料染色,这些物质称为嗜碱性。
而细胞质中的其它蛋白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及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等被酸性染料染色,这些物质称为嗜酸型。如果改变染色液的酸碱度,pH值升高时,则原来被酸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可变为嗜碱性;pH值降低时,原来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则可变为嗜酸性。
所以说染色液的pH值可以影响染色的反应。脱氧核糖核酸(DNA)两条链上的磷酸基向外,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精碱性染料以离子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e染色
he染色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he染色的操作步骤:
将石蜡切片置于烘箱中60℃烤1~2h;
石蜡切片常规二甲苯,乙醇脱蜡至水,
苏木素染10分钟,
流水冲洗,去余色,
0.7%**乙醇分化数秒钟,
流水冲洗,切片变蓝约15分钟,
7.95%乙醇30秒钟,
8.酒精性伊红染30秒,
I 95%乙醇30秒钟,
II 95%乙醇30秒钟,
I 100%乙醇30秒钟,
II100%乙醇30秒钟,
石碳酸二甲苯30秒钟,(1: 4石碳酸1-二甲苯4)
I二甲苯30秒钟,
II二甲苯30秒钟,
中性树胶封片。
HE染色操作流程:HE染色,即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是形态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在质量较佳的HE染色切片上,各种组织或细胞的一般形态结特点都可以观察到。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细胞染色最常见的方法是什么
细胞染色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即: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6.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微生物染色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种。前者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鉴别微生物。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复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还有鉴别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如芽胞、鞭毛、细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用一种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在一般情况下,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美兰、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和中性红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刚果红、伊红、藻红和酸性品红等。使用酸性染料时,必须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现强酸性(低于细菌菌体等电点),让菌体带正电荷,才易于被酸性染料染色。
单染色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和干燥五个步骤。
染色结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复红染色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
美兰染色液:着色慢,时间长,效果清晰,菌体呈蓝色。
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性菌透性大,易脱色。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