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虚词的性质有哪些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虚词是什么意思?(重点虚词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虚词是什么意思?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和虚词包括什么词性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什么是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及其作用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 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英语中的实词和虚词都指什么?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承担句子成分的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与实词相对,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承担句子成分,包括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1、名词(n.):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boy,morning,bag,ball,class,orange。
2、代词(pron.):主要用来代替名词。如:who,she,you,it。
3、形容词(adj..):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如:good,right,white,orange。
含义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什么?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②图穷而**见。(《史记·荆轲刺秦王》)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
婉贞》)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2.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复音虚词
“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做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师说》)
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用于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
(2)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做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做宾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做主语)(《师说》)
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做宾语)(《芙蕖》)
(3)第一人称代词。可用做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做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伶官传序》)
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马说》)
六、且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
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①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①若夫*雨霏霏。(《岳阳楼记》)
②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八、所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
后序》)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所笑。(《报任安书》)
3.复音虚词
“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出师表》)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的方法)(《师说》)
九、为
1.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鸿门宴》)
(2)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史记·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可译为“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2.介词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②公为我献之。(《史记·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6)表示被动。读“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助词
读“wéi”,常用于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十、焉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用在形容词、副词词尾,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在这件事情上)(《五人墓碑记》)
十一、也
1.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
①**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2)表肯定。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表疑问。“也”表示疑问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表感叹。“也”表示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商量。可译为“吧”。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送东阳马生序》)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二、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问:“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④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等。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 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助词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4.动词
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十三、因
1.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
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
不如因善遇之。(《史记·鸿门宴》)
(4)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由”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副词
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连词
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时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4.动词
沿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史记·鸿门宴》)
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墨子·公输》)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①良曰:“长于臣。”(《史记·鸿门宴》)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复音虚词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十五、与
1.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连词
和,跟,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动词
(1)给予,授予。
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鸿门宴》)
(2)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4)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则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史记·鸿门宴》)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1.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表示“……的”,“……的(人、东西、事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2.助词
(1)语气词,用于词、词组之后,表示提顿、说明与判断。经常与“也”配合,组成“……者,……也”这一文言典型判断句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与“如”“似”“若”等相呼应,表示同类事物或类似事物的关系,可译为“……的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十八、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做宾语)(《师说》)
② 使之然也。(代物,做兼语)
(《劝学》)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做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
为“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译时应省去。
归纳六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之 )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6�1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
、【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6�1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6�1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6�1翟义传》)(发: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