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魏国的经济发展注重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是著名的丝绸之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丝绸品是什么?(中国三大丝绸名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是著名的丝绸之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丝绸品是什么?

三国时期著名的丝绸品是蜀锦

成都是蜀锦的故乡,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 ,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十样锦是蜀锦的主要品种之一,简称“什锦”。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由此可见“寸锦寸金”的说法自古时以来便已有之。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中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蜀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山谦之《丹阳记》说∶“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之。”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

“蜀”是四川的古称,因蜀地盛产桑而多有桑虫,桑蚕吐丝作茧而盛产丝,故 蜀地自古便有“蚕丛古国”之誉,盛产丝织物,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和锦缎传到了世界各地。蜀锦原材料为蚕丝,异常珍贵,其生产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因此 在古代有“寸锦寸金”的说法,而在当时,蜀锦是皇室与达官贵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很大发展,他在北征时提出“决敌之资,唯养锦耳”。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 诸葛亮在南征时又把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各地百姓,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三国时期魏国是如何发展生产的

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

因为常年战乱,经济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的趋势。因汉末大乱和五胡乱华,所以江东地区得到持续地开发。

三国鼎立,为什么只有魏国与蜀国交战不断,而吴国却只有将荆州抢到手中后才与蜀国有战争?

蜀国政权也不稳定 ,蜀国基本分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 刘备时代, 我们知道 刘备称帝后没多久就出兵伐吴 ,然后失败病死永安, 即使是这么短的时间 ,蜀汉内部依然不和谐, 黄权因为谏言被打发到别的地方驻防 ,赵云因为不赞成东征不允许跟随**, 导致整个夷陵(猇亭)之战大败。

中国是著名的丝绸之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丝绸品是什么?

第二个时代, 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时代蜀国可以说是最清廉的**, 很少有违法乱纪的事情 但是依然不团结 ,永安托孤时以诸葛亮为正 李严(李平)为辅 ,辅佐刘禅, 但八年后李严被废且被流放, 李严和诸葛亮就相当于孙策托孤时的周瑜张昭 ,这俩人都不和, 你说蜀国政权稳定么, 还有诸葛亮死后, 魏延与杨仪争斗, 最终魏延被杀 ,杨仪被贬后诽谤朝廷畏罪** 更说明蜀国不团结 。

第三个时期, 刘禅亲政时期, 姜维依旧带兵北伐, 有人像刘禅建议姜维的权力太大, 把他找回来解除他的兵权。综上所述 蜀国不稳定

但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把蜀国写的很稳定 君臣一心 一片欣欣向荣 其实不是的蜀国一直是三个国家当中最不稳定的魏国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以前汉朝的官员都拥护曹氏政权 吴国让陆逊 顾雍掌权 吴国人也支持孙氏政权 可是蜀国连年的北伐 钱财粮草都是从益州人民的手上收取 而且蜀国掌权的人都是刘备和刘璋的旧部 益州的人当然没人支持刘氏政权

三国时期魏国农业技术的表现

  ①魏国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增强曹魏实力。
  ②魏国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青龙元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③魏国的马钧创制的龙骨水车,可以连续不断提水,提高了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产生深远影响。
  曹魏在籍户口有66万户、443万人。 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公元263年,攻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曹魏国土达约400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都有哪

“魏晋南北朝”,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常识历史篇。

曹魏的经济分析简要回答

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洛阳。495年正式**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整顿吏治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洛阳  魏孝文帝是一个**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是北魏**很难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20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洛阳原因:  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到汉族的**、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家和改革家。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简述李悝在魏国采取的变法措施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李悝的身世史无记载,他在魏国主持变法是被魏文侯任命为相的时期。在此之前,他曾做过魏国的上地郡守。上地郡为魏文侯设置,辖地为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上地郡西与秦为邻,是魏国的边防要地,常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为使上地郡军民提高射箭技术,他下令以射箭来决断诉讼案的曲直,“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后,人们都争相练习射技,日夜不停。后与秦国人作战,由于魏军射技精良,因而大败秦军①。射技高低与是非的曲直是不能等同的,李悝用以决曲直的诉案,可能是一些久拖不决或无关紧要的一般讼案。在战国时与强秦接境的地区,军事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李悝用此法来鼓励人们习军事技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不是一个创造。大概因他在上地郡的政绩不错,魏文侯才任用他为相,支持他的改革。
  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 10 年,主持变法,是战国法家的始祖。《汉书?艺文志》有《李子》32 篇,列为“法家”之首。班固自注说“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李悝的改革措施由于著作的不存,已不可全知,见于他**载的只有关于经济和刑法两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是:
  1.尽地力之教
  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以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他指出,在一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土地 9 万顷,除山林川泽村落所占三分之一外,还有耕地 6 万顷。如果农民“治田勤谨”,则每亩可多收 3斗粟(小米),如不“勤谨”就会每亩减产粟 3 斗。增收和减收都是 18O万石②。因此他提出“治田勤谨”的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必杂五种,以备灾害”③。就是说要同时播种粟、黍(黄米)、麦、大豆、麻五种作物,以防止某种作物因不敌天旱水涝的天灾而至全无收成的危险。多种作物也可间种、套种,还可充分利用地力。
  二是勤奋耕作。他要求农民要“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①,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要抢农时。
  三是住宅旁种桑树、瓜果、蔬菜,以补充不足。李悝要求农民“还(环)庐树桑,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②即充分利用空闲地,以扩大副业收入。
  ① 《韩非子?内储说上》。
  ②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③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
  ①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
  李悝“尽地力之教”的三项措施,是适合魏国具体情况的。魏国的领土内,人口较稠密,地少人多,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空闲地,才能增加收入。封建社会的政权基础是农民,农民富裕了,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国家的租税才有保障。
  2.平籴法
  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
  李悝的“平籴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行之魏国,国以富强。”③
  3.制定《法经》
  李悝在法律方面“撰次诸国法”,编成一部《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法典。
  《法经》的内容有六篇,即《盗法》、《贼法》、《网(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的《法经》以《盗法》、《贼法》为首,是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是指窃取财货,“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有财货怕被人窃取,当然是地主阶级为多。侵犯人身,甚至犯上作乱,是对社会秩序的扰乱。这都是统治阶级所大防的。由此两篇法律可以看出,李悝的《法经》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
  《网法》即囚法,是为了囚捕盗贼而设的,即“盗贼需刻捕,故著《网》、《捕》二篇。”据《唐律疏议》说,《囚法》讲的“断狱”,即审断罪案的法律,《捕法》是有关“捕亡”,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法》据《晋书?刑法志》记载,是包括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轻狡”是指对轻狂狡诈行为的处罚,“越城”是对不从城门进入而翻越城墙出入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梁车为邺令,其姐前去看他,至邺天晚城门闭,“因逾郭而入,车遂别其足。”梁车姐“逾郭”即翻郭城墙而入,她的弟弟以为犯禁而被刑。“博戏”即是聚众**。假即豭,指公猪。“借假”指男子寄宿于女子家,或称为“妻有外夫”。“不廉”指贪财受贿。“*侈”指荒*奢侈的行为。“逾制”指器用超过了规定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些规定,是为维护封建秩序而设立的。
  《具法》是“以其律具为加减”,即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
  ②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水利田》。
  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全国大政 10 年,他的著作有 32 篇,其变法措施当不止以上三项,惜书已亡佚,无由得知其详。他在魏国的改革,当是全面的,魏国在战国前期成为最强的国家,这与他在魏文侯支持下,所实施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