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矿山生态有哪些步骤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做什么?(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做什么资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做什么?

矿山的种类很多,有能源矿山、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不同种类矿山的修复方法不一样,下面就介绍一下矿山的修复方法。

一、能源矿山生态修复方法能源矿山开采一般会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因此修复地质灾害问题是能源矿山的第一步,在人口稠密的能源矿区,一般利用煤矸石、尾矿等回填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待回填完成后平整土地,然后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复垦,利用本地植物、灌木实施矿区复绿工程,恢复地表植被。

在人口稀疏能源矿区,一般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整治修复措施,逐步实现自然复绿。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逐步恢复含水层功能。通俗来讲,就是封堵**水流失的漏洞,让矿区自然恢复。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做什么?

二、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在金属矿区,存在采矿弃渣、尾矿的不合理堆放造成的压占损毁土地、泥石流地质灾害以及废水废渣中重金属有害物质造成的水土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首先采取工程手段整治废渣、废石、尾矿堆,加强采场边坡、废弃矿渣堆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然后,综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治理水土重金属污染,防止污染通过雨水淋滤风扬天气等向周边区域扩散。

三、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在非金属矿区,主要存在山体破损、景观破坏、崩塌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首先利用削坡、卸载、砌墙、续坡等工程手段,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其次,加强废石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利用,减轻对土地资源占用破坏。然后,利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工程。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做什么?

矿山的种类很多,有能源矿山、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不同种类矿山的修复方法不一样,下面就介绍一下矿山的修复方法。

一、能源矿山生态修复方法能源矿山开采一般会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因此修复地质灾害问题是能源矿山的第一步,在人口稠密的能源矿区,一般利用煤矸石、尾矿等回填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待回填完成后平整土地,然后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复垦,利用本地植物、灌木实施矿区复绿工程,恢复地表植被。

在人口稀疏能源矿区,一般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整治修复措施,逐步实现自然复绿。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逐步恢复含水层功能。通俗来讲,就是封堵**水流失的漏洞,让矿区自然恢复。

二、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在金属矿区,存在采矿弃渣、尾矿的不合理堆放造成的压占损毁土地、泥石流地质灾害以及废水废渣中重金属有害物质造成的水土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首先采取工程手段整治废渣、废石、尾矿堆,加强采场边坡、废弃矿渣堆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然后,综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治理水土重金属污染,防止污染通过雨水淋滤风扬天气等向周边区域扩散。

三、非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在非金属矿区,主要存在山体破损、景观破坏、崩塌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首先利用削坡、卸载、砌墙、续坡等工程手段,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其次,加强废石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利用,减轻对土地资源占用破坏。然后,利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工程。

绿色矿山的标准

(1)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不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附近采矿,且矿山开采没有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

(2)矿山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

(4)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有一定的处理措施,确保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

(5)闭坑矿山应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众所周知,随着矿山的开发和利用,矿山环境问题和因其引起的各种次生地质灾害现象已逐步显露端倪,有的还造成严重后果。使人们意识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相当重视,但仍有不少无证盗采、滥采的非法采矿者,为一己之利而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埋设新的“定时**”。

(2)由于以往经济体制的原因,形成所谓的群众大办矿山的混乱局面,进而遗留下大量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

(3)地方保护**、多头管理、执法不严等,不能使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严重影响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不应再走已往开发一破坏一治理一恢复的老路子,那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要创新观念,因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结合*的***和**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提出了“绿色矿山”的概念。

1 .绿色矿山的含义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业形象。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它着力于科学、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资源的过程中,对其必然产生的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破坏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复治理或转化创新。

2 .绿色矿山的标准

(1)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不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附近采矿,且矿山开采没有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

(2)矿山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

(4)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有一定的处理措施,确保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

(5)闭坑矿山应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3 .矿山系统分析方法的含义

矿山系统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整体分析技术和决策方法,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借鉴各领域的实际经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按照决策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充分调查分析,找出合理的目标和各种可行方案,凭借理论分析和科学判断,并对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和风险分析,最终做出最佳选择。其分析原则为:整体性原则;内、外因素相关性原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原则;局部效益与总体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 .矿山分析系统方法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把绿色矿山的建设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前期准备工作、建设工作、恢复实施工作,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尤其是地质灾害评估,是准备工作的要点。因为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密集,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本文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陷及不稳定斜坡等灾害)。建设工作是在依据前期准备工作分析评价后所确定设计方案的实施。由于自然环境具有纷繁复杂、变化多样性,既要按照设计方案准确实施,又要将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馈到设计方,不断调整具体措施,以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矿山开采后的恢复实施工作并不一定等到整个矿山开采完后进行,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然已经认识到绿色矿山的重要性,就应该在开采的同时边生产边恢复,开采一部分、恢复一部分,使得整个矿山在开采使用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这要求我们在工作初期就要建立相应的决策、建设、恢复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矿山系统的建模问题,结合地质灾害评估的特点,建立数学或符号模型较为可行,特点是分析速度快,变化参数方便,费用低,但较为抽象,不直观。建模应注意以下几条:客观性、简明性、标准性,另外精度要适当,这不仅与研究对象有关,而且与对象所处的时间、状态和条件有关,即便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提出不同的精确度要求。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模拟法较为常用,考虑工程的具体情况,直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建模方法。

系统建模的关键是与地质灾害评估相结合,首先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GGIS),具体分别建立地质灾害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响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并创建“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区域地质灾害“四度”的分布,分区评价,提供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综合预警方案,结合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最终确定矿山治理恢复的可行性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矿山类型、矿山规模、采矿方式、开采阶段、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等因素。对于尚未开采的矿山,应当在矿山开采设计阶段,统筹考虑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恢复、治理方案;对于正在开采的矿山,应及时补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工作,走边开采、边恢复治理的途径,逐步改变先破坏致灾,而后才治理恢复的局面;对于已开采多年的老矿山,则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应予以充分重视。由于矿山类型不一,开采方式不同,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在恢复治理上差异较大。按照常规可按照露天开采和**开采两种开采类型,分别划分恢复治理的难易程度等级。

可行性方案确定时应注意矿山系统分析的原则,综合考虑,必须坚持系统效益总体最优的原则,总体的最优往往要求局部放弃最优。对于露天开采矿山恢复治理中应注意中小流域水资源的蓄、调、排,诸如防洪蓄水、排洪防淤、蓄水灌溉等简易水利工程的建设。复垦目标区的设计不仅包括功能设计,还应包括绿化树种优选、栽植工艺、种植布局等;对于**开采矿山则应考虑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灾害的防治,在矿渣的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变废为宝的工艺上寻找途径,或制成浆液灌注**废弃坑井,防坍塌加固坑洞,或就地整平造田,植树固渣,再造山体。具体可根据矿山的不同特点及地表存在形式,采用不同的恢复治理方式,诸如:露天开采矿山可依据其特点及历史,创办露天开采博物馆,创建生动的教育学习基地:**开采矿山可依据其地势植树造林,疏通水道,创办森林公园等等,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恢复形式将更加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功能,让人类行动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少。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

2013年,**财政资金继续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下达项目预算36.56亿元。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预算14.9亿元,示范项目预算20.6亿元,专项支持江西赣州**开发利用综合试点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1.06亿元。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财产安全,改善了矿区生活条件。部分矿业开发破坏、废弃土地整治恢复形成建设用地、耕地、林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各地城市文明建设和生态建设。截至2013年底,28个示范工程项目共恢复建设用地约46平方千米,林草地约41平方千米,耕地约36平方千米。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全面实施。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开展利用保证金督促和约束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工作,通过采取保证金缴存与采矿权审批、年检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挂钩等方法,总体上顺利地推进了保证金缴存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国保证金应缴存993亿元,已缴存612亿元,返还32.54亿元,企业使用保证金26.70亿元,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因企业未履行治理义务而由地方**使用开展治理的保证金共0.87亿元。全国应缴保证金的矿山数量为8.86万个,已缴存保证金的矿山数量为7.17万个,缴存矿山数量所占比例约为81%。矿山企业也积极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例如,淮南矿业集团投资对淮南市区资源枯竭矿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目前已完成约10.4平方千米,包括生态修复约7.2平方千米,开发利用约3.2平方千米,还增加了约2.2平方千米城市绿地。神木县苏家壕煤矿投资1.1亿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增耕地约2500亩,林地约700亩,草地约2400亩。

26个省(区、市)已建立由省级财政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累计资金92.8亿元;14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市建立了由市级财政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累计资金29.8亿元。

在新疆、宁夏、云南、山东、广西和浙江等地开展了7处化石发掘后的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


本文标签属性:

种植布局:种植布局包括 种植布局的原则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