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核保护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武器装备有哪些影响?(军事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装备有哪些影响?
提高装备作战效率,使各种装备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1、高技术的时效性决定了在现代化战争中谁先掌握技术、谁先开发出产品并抢先投放市场或用于战场,谁就能获得优势,占据主动。
2、高科技在空中**装备中的大量应用使当代军事战争逐步向空中化发展,空中及空间力量正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力。
3、高技术的运用使现代化战争中的**装备在五个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是**的毁伤效能剧增;二是突防能力增强;三是侦察监视能力扩展;四是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五是机动能力更强。
扩展资料
目前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6大新技术群,即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6大领域,每个高技术领域都包含成千上万的高技术。这6大技术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不断涌现新的学科和技术,并且都被运用到军事上。
军事高技术的分类:从军事高技术与**装备的关系来看,军事高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支撑**装备发展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推进与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
二是直接用于**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战技术、指挥控制系统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生化**技术、新概念**技术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事高技术
《不扩散核**条约》意义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美国担心更多的国家成为核国家,便积极推动与苏联的谈判;1967年8月24日美苏向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1月7日英、美、苏等59个国家缔结签署了这个条约。中国于1992年3月正式加入该条约。截至2002年4月,缔约国共有187个。
《不扩散核**条约》的意义正如条约里所说:考虑到一场核战争将使全人类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尽全力避免此种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以保障各国人民的安全……,因此根据联合国大会的要求缔结这个防止扩散核**协定的各项协议,承诺在为应用国际**能机构对和平核活动的各种保障提供便利方便的合作。使一切缔约国(不论是有核国家还是无核国家)均能为和平目的而获得和平利用核技术的利益,有权参加最大可能的核科学情报交换,尽早实现停止核军备竞赛,最终达到彻底全面地停止制造核**、消除现有贮存的核**及运载工具,…………。”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世界上最厉害的**是什么 是哪个国家制造的呢
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陆战到海战到空战,**装备随之也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与海战有关的**——鱼雷,在多数人眼里,海上装备除了航母相当难搞之外,其余的**研究应该都比较轻松
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一、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通过占领军实施的经济**化,为自己奠定了崭新的腾飞基础。这个经济**化指的是“财阀解体”、“农地改革”、“劳动改革”。
另一方面,在产业方面。1947年起采用了集中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钢材生产上去的“倾斜生产方式”,1948年起日本经济虽然伴有通货膨胀,但终于走上了经济复兴的轨道。在这被称为“稳定中的恐慌时期”,广大人民**储蓄,大量资金流入大企业。正是这样,扶助了此后大企业的发展,却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率增加,社会日趋不安。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日本的生产活动因战争特需飞跃增长,并且很快在1951年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1年9月签订了媾和条约,占领军时期就此告终。随之朝鲜战争也宣告结束,产业界一时陷入了**频频发生的逆反性不景气局面。但是,这仅仅是过度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小小间歇而已。
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关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约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
1、战后的**化改革。
2、企业的积极投资。
3、丰富的优质劳动力。
4、高储蓄率。
5、积极的技术引进。
6、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7、较轻的军费开支。
8、劳资关系、社会及**上的稳定等。
诚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视人们立志“赶超发达国家”的雄心壮 志。
二、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即便是在19世纪前半叶之前的封建时代,日本国民自主办教育的热情也很高。当时武士阶级不仅承担军事任务,同时还负责行政事务,因此各地遍设向武士子弟教授知识的藩校。除藩校外,全国还有两万所面向农民和商人的私塾。这种私塾时全无强迫命令和年限规定的自由学校,据推测约有40%的农民和商人求过学。
进入明治时代,随着日本现代化的进展,**为引进西方学问、发展产业和文化,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颁布的学制以“务期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规定了从6岁起的4年义务制教育,这一年的就学率达90%。1907年义务教育改为6年制,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
1940年前,日本设立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奈良女子大学等共计95所国立大学;设立东京都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34所公立大学;开办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上智大学、关西学院、神户女子学院等331所私立大学,上述460所大学中的257所设有研究生院。除此之外还另有520所短期大学。
即使是在二战末期日本帝国摇摇欲坠之际,日本仍然拒绝大学生参战,可见其对知识人才的保护之至。
战后日本依然优先发展教育,在废墟上兴建的第一批建筑物就是学校,仅私塾的数量就达到10万到20万,据文部省统计,进私塾的小学生就有150万,中学生达200万。
战后日本大力发展科技,将有限的资金毫不吝啬的投入到科技开发中,并把一下6个项目作为科学技术政策的目标:⑴促进资源的稳定供给和节约⑵解决环境安全等问题,以维持理想的生活环境⑶改善保健医疗条件,保持和促进健康⑷振兴开拓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⑸培养技术力量,参与国际合作⑹振兴基础科学。1974年日本在技术引进方面全面实施自由化政策,1979年日本全国计算机设有6万套,1980年日本科技技术研究经费约4.6兆日元,从事科技技术研究的人员数量为39万,仅次于苏联和美国。日本不仅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更成为了科技大国。
反观中国呢,建国之后一大批知识分子遭到**,人才大量流失。教育方面即使是今天的中国就学率也只有70%左右,并且还有多少学生至今仍在危房里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