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区分磁共振各序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磁共振dwi序列和pdwi的区别(磁共振pdwi是什么序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磁共振dwi序列和pdwi的区别

区别如下:

磁共振dwi序列:

dwi是反应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状况的磁共振成像,意义在于显示病变组织对水分子扩散的影响从而诊断疾病。

核磁共振dwi序列是一种在磁场中快速激发产生震荡信号,即可探测水分子运动情况。部分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密集,自由水分较少,在恶性肿瘤中产生弥散受限,形成高信号,即可对肿瘤进行诊断。

磁共振dwi序列和pdwi的区别

dwi除诊断肿瘤外,对急性脑中风、脑血栓也可进行诊断,由于脑缺血后脑细胞可产生水肿,脑细胞间自由水将受到限制,从而产生高信号;急性脑梗塞在2小时内即可诊断,核磁共振为最佳诊断手段。

pdwi:

pdwi是脑核磁共振中的一种序列形式,又称为弥散加权。主要是用于脑血管病尤其是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在急性脑梗塞的病人的超早期,由于细胞毒性水肿造成扩散降低正常,在dwi序列是上会呈现出高信号的病灶。

而此时在flair像也就是压水像上尚无明显异常改变,称之为dwi—flair失匹配,对于指导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核磁共振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后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核,引起氢**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T1和T2图像的区别是什么?

磁共振T1与T2区别: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稍长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此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主要分类:

具有不同磁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磁共振。下面列出物质的各种磁性及相应的磁共振:各种磁共振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共性表现在基本原理可以统一地唯象描述,而特性则表现在各种共振有其产生的特定条件和不同的微观机制。

回旋共振来自载流子在轨道磁能级之间的跃迁,其激发场为与恒定磁场相垂直的高频电场,而其他来自自旋磁共振的激发场为高频磁场。核磁矩比电子磁矩约小三个数量级,故核磁共振的频系和灵敏度都比电子磁共振的低得多。

弱磁性物质的磁矩远低于强磁性物质的磁矩,故弱磁共振的灵敏度又比强磁共振低,但强磁共振却必须考虑强磁矩引起的退磁场所造成的影响。

磁共振中的t1,t2是什么意思当什么讲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

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扩展资料: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 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 rH 越大,信号就越强; 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磁共振

核磁共振诊断报告中的T1T2信号是什么意思?

按照作用原理来分,MRI造影剂可以分为纵向弛豫造影剂 (T1制剂)和横向弛豫造影剂(T2制剂)。

T1制剂是通过水分子中的氢核和顺磁性金属离子直接作用来缩短T1,从而增强信号,图像较亮。

T2制剂是通过对外部局部磁性环境的不均匀性进行干扰,使邻近氢质子在弛豫中很快产生相(diphase)来缩短T2,从而减弱信号,图像较暗。

按磁性构成来分,MRI造影剂可以分为顺磁性、铁磁性和超顺磁性三大类。临床中常用的钆类造影剂就属于顺磁造影剂。

扩展资料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电子及核都具有角动量,其磁矩与相应的角动量之比称为磁旋比γ。磁矩M 在磁场B中受到转矩MBsinθ(θ为M与B间夹角)的作用。此转矩使磁矩绕磁场作进动运动,进动的角频率ω=γB,ωo称为拉莫尔频率。由于阻尼作用,这一进动运动会很快衰减掉,即M达到与B平行,进动就停止。

但是,若在磁场B的垂直方向再加一高频磁场b(ω)(角频率为ω),则b(ω)作用产生的转矩使M离开B,与阻尼的作用相反。如果高频磁场的角频率与磁矩进动的拉莫尔(角)频率相等ω =ωo,则b(ω)的作用最强,磁矩M的进动角(M与B角的夹角)也最大。这一现象即为磁共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磁共振

磁共振T1和T2图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