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古代时辰怎么算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古代时间一刻是几分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

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个时辰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时辰从每日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

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

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

“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24小时为96刻,即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

古人把夜定为五个时辰,叫做“五更”或“五鼓”。夜从戌时(黄昏)开始,卯时结束。这样一来,“三更”正好对应“夜半”,也就是所说的“三更半夜”。

扩展资料

古代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发明了许多计时器具和计时方法,这些器具各有所长,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古代的计时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系统: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

最早的计时仪器该算“土圭”,用“土圭”计时的时候,需将一根木杆立在地上,通过观察日影的长短变化来估计时间。“日晷”则是更先进一步的计时仪器,晷盘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线,太阳照在晷盘中心的晷针上,晷针的影子就能在晷盘上指示出时刻。

古人也用燃香来计算时间,称为“火钟”。“火钟”是用纱线缠绕在香上,再在线的末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时,铜球落在铜盘中就会发出响声,这便是古代的闹钟了。

此外,古人还用“水钟”来计时,“水钟”也称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通过反复实践,而发明出的计时方法。古代白天或晴天时,可以用日晷来测时间,到了夜晚或*天,就需要利用水钟来计时了。

“水钟”通常由播水壶、受水壶和分水壶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需在受水壶的**插入一把铜尺,铜尺上刻有十二个时辰的刻度,铜尺的前面插入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随着受水壶内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随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铜尺上指示出刻度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古代的子时等时辰分别是几点?

1、子时(23-次日1时),
2、丑时(1-3时),
3、寅时(3-5时),
4、卯时(5-7时),
5、辰时(7-9时),
6、巳时(9-11时),
7、午时(11-13时),
8、未时(13-15时),
9、申时(15-17时),
10、酉时(17-19时),
11、戌时(19-21时),
12、亥时(21-23时)。

更: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时辰: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请问古代人是如何计算日期的?

1、“漏刻”计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2、动物报时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4、铜制圭表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古代12个时辰怎么划分?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时辰划分的特点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古代时辰怎样划分?

古代时辰划分:

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所以,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这一划分方法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古人用时辰来记时,早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比如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一般按以下划分:

1、早上:6:30---8:00

2、上午:8:00---11:30

3、中午:11:30---14:00

4、下午:14:00---17:30

5、晚上:17: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