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寺院禅修有哪些方法和步骤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禅修的步骤(禅修的方法与过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禅修的步骤
如何进入禅定
要想进入禅定境界,必须要学会使用独头意识,也就是管状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大脑一根筋”。
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扩展资料:第一,要忏除业障。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
第二,修习禅定者须持戒。经上说:佛弟子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
第三,修佛定者,须先通达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法门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定
如何开始禅修?
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
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
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
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
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他应当: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够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有四种方法可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
第一、少外缘
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为什么呢?生活太丰富了。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就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然后迈步行走。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帮助。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
第三、让心平静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和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和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
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 ,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四、数息
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清净道论》里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一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一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单元是一分钟,两个单元就有两分钟,三个单元就有三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专注的时间。
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如何数呢?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15分钟、20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为什么呢?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有时候呼吸稍微快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教导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和气息就不相应。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同样地,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同样地,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讲到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他不应该怀疑自己!《清净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类众生没有呼吸:胎儿、潜入水中者、无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禅者、**和无**梵天人,以及入灭尽定者。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类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钝才觉察不到而已。”
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么是息呢?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这就是“息”。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当然,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这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来说的。然而,在实际禅修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就是说,这四个阶段对有些禅修者来说并非必经的过程。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呼吸即变得很缓慢,这个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全息的阶段,而不一定要经过长短息的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即发现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觉察不到呼吸,这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而不是说非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两个阶段不可。
如何修禅定
1、修禅定务必要有师父带领,切勿自修,否则容易出问题(当然,不会走火入魔,因为那是高手才出的问题,菜鸟还没有达到走火入魔的资格)。
2、禅定必须有三个前提:根据《北美开示录(一)》(成观法师著)之信位菩萨的修行“定心”一文中说到:一切修行项目里危险性最高的就是修习禅定;习定很容易遭遇障难,若能克服障难,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为成就大所以须要**的资本也较多。首先须具足修习禅定的“先决条件”然后才可以起修,切勿不明就理而盲修瞎练,那样很容易出毛病。修禅定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一:要忏除业障。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如是,自坏坏他,修行就一团糟了。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之世,这种在修行中自坏坏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业障重的人,欲发心修殊胜之行,须先修学忏悔业障,等业障较轻薄之后,再进修胜法。
第二:修习禅定者须持戒。经上说:佛弟子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因为魔属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净戒,则与染法相应;与染法相应故,即为魔之内应,魔即得其便。又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能称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或外道定。是故修习佛定者,必须同时亦持佛戒。
第三:须先通达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法门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星期中偶而**一~二次,每次单盘坐个二十~三十分钟,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进的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时~~~一小时以上,这种情形下,已非偶一为之的玩票性质,就应照上面所说,一一完成准备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僧人在旁就近指导才好。设若无人指导,自己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盘起腿来坐,只觉得禅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里好奇,想“玩一玩”这断然是不行的;须知习定是“修道”非同儿戏。这种半玩票的修法,最好还是赶快停下来,不要继续玩下去;须“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会出事。
3、禅定有很多层级,先得过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包含粗念住、细念住、欲界定、未来禅,然后才开始“四禅八定”(即“**四禅和无**四定”的合称),分别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练会这些,你才能更加精进。
顺便普及一下四禅八定的知识:
一、**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此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3、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4、四禅是连乐也没有了,达到安稳调适的心一境性的体(性)境界。此时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二、无**四定
1、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
禅修是如何练?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幺,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现在请大家起立一起练习打坐前的运动。做好运动之后,坐下来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