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金蛉子雌雄如何区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么辨别蟋蟀的性别?(怎么辨别蟋蟀的性别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么辨别蟋蟀的性别?

雄性蟋蟀:翅膀上有非同一般的花纹,也是发声器,与雌性有明显不同。

怎么辨别蟋蟀的性别?

雌性蟋蟀:尾部有产卵器翅,呈针状很明显。

如果是未成年的蟋蟀只能观察它们有没有呈针状的产卵器翅。

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蟋蟀的生活习性:蟋蟀*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所诱发。

种类介绍:

①中华蟋蟀: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居性,常在**、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②大棺头蟋蟀: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

③油葫芦: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蟋蟀的药用价值:

①治小水不通,痛胀不止。

②治跌扑伤小肚,尿闭不出。

③治老人尿闭。

④治小儿遗尿。

⑤治肾虚**。

金蛉子的饲养

饲养金蛉子的饲养器种类较多,有竹制的、木制的,有用牛角制的,也有塑料质或有机玻璃质的,但都必须注意留有通气孔,否则会将它闷死。盒底部还应另外有个圆洞,并有活塞,便于添放食物和虫子进出。  饲养器的形式有圆形、方形或长方形,但最好是稍微扁一些,便于随身携带。   捕捉回来的金蛉子不可将其混养在一起,要将它们分开喂养,否则会互相干扰,鸣声杂乱,甚至会因干扰而都不鸣叫。  喂食金蛉子的食料可以多样化,经常调换品种,可供投喂的有南瓜、胡萝卜、苹果、荸荠、梨子、黄瓜、嫩菜叶、米饭等,而且还可喂点蚜虫、苍蝇、蚊子等小虫。不论喂那种饲料,都应要求新鲜、清洁,要及时清除残余食物及粪便等污物,保证其环境卫生和空气畅通。  还要注意的四,金蛉子身体娇小而嫩弱,不能用人吃的熟菜类食物喂它,不能让它吃到有碱、盐、油、辣、酸等味的东西,而且要经常喂点象黄瓜、梨子、西瓜皮等含水量多的食物,或喂点略带水分的菜叶之类,因为这种虫比较不耐干渴。  最好隔几天让它在水中洗浴一次,这是金蛉子很喜欢的,可用杯子盛半杯水,让虫在水中游泳,并让它爬在杯壁上休息,理须,最后放回饲养器中。  进入秋季后期,要注意为它保暖,将虫养在较小的木质或塑料质小盒子中。到了冬季严寒时期,宜将虫盒揣在衣带里保暖,使其尽可能活的长久些。  到了冬季,虽然饲养者极力设法为金蛉子保暖,以维持它的生命,但其体质已很衰弱,要注意投喂的食物必须天天换,不让食物发粘。据有经验的养虫者透露,冬季因虫体衰老而死亡的金蛉子,仅占死亡总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却是由于食物发粘而粘贴在身上所造成的,以及投喂的水果块太大,被滚动的水果块压死或砸死。所以除注意不能让剩余食物发粘外,还要注意不可投喂块大的水果,必须切得比较细小才能投喂。

这叫什么花

拍得不是很清楚,感觉有点像玉簪

玉簪(学名:学名:Hosta plantaginea (Lam.)Aschers)又名白萼、白鹤仙。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顶生总状花序,着花9~15朵.花白色,筒状漏斗形,有芳香,花期7~9月。因其花苞质地娇莹如玉,状似头簪而得名。碧叶莹润,清秀挺拔,花色如玉,幽香四溢,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香花,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问 这是什么种类的鸟?有图

虎斑地鸫(学名:Zoothera dauma)为鹟科地鸫属的鸟类,俗名虎鸫、顿鸫、虎斑山鸫。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印度、缅甸、老挝、孟加拉、不丹、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岛以及中国**的***、东北、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在西藏栖于2200米的林区、在东北栖于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在青海在河谷杨树林下和灌丛中、在云南栖于1800-2750米沟谷林下灌丛或竹林地面以及在北京栖于灌木林或混交。
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上体褐色,**白,黑色及金皮**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溪谷、河流两岸和地势低洼的密林中较常见,春秋迁徙季节也出入于林缘疏林和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的树丛和灌木丛中活动和觅食。

奔走迅疾,善于跳行,飞行时紧贴地面。捕食鞘翅目、直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或植物种子。主食有害昆虫,对农林有益。

主要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据在长白山通过成鸟胃的解剖和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所吃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幼鸟则主要以鳞翅目幼虫和蚯蚓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
  地栖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觅食。性胆怯,见人即飞。多贴地面在林下飞行,有时亦飞到附近树上,起飞时常发出‘噶’的一声鸣叫,每次飞不多远即又降落在灌丛中。也能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

昆虫金铃子吃什么的

它们以植物的茎、叶和果为食。 产于江浙一带(这是概括 你要的答案)


以下为全文


昆虫-金蛉子
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鸣虫。为三大鸣虫之首,产于江浙一带。夏季,南方,夜间活动为主。因其身体闪亮如金,鸣叫的声音清脆,犹如金属
铃子的响声,故被饲养者称为“金蛉子”。此鸣虫因其体形娇小玲珑,形状美丽可爱,鸣声悦耳动人,被视为诸多鸣虫中的佼佼者。金蛉子体长7~9毫米,宽约 3.5毫米,象一只袖珍型的小蟋蟀,玲珑小巧,逗人喜爱。它全身呈金**,有1对绿色的复眼,金色的前翅下略显黑色。其触须既细长又长,长度可超过其身长的1倍,从基部到须端有3种颜色:基部褐色,中间白色,尖端黑色,有趣而奇特。此鸣虫前翅发达而宽长,几达尾部顶端,前后翅较硬厚,具有金属的光泽,前左翅薄而透明,折叠于右翅下面。体后有1对尾须,八字形分开,前、中、后3对足都较长。后肢长大而强健,使其蹦跳有力,爬行快速。雌虫较雄虫肥大,尾端有褐色产卵器,略向上弯。昂于水中易死。
金蛉子喜栖于芦苇及灌木丛、园林、庭院田舍的绿篱、冬青等枝头叶下,爬行跳跃。喜在白天鸣叫,声音清脆,音色如铃:li……li……li,节奏短促,连续鸣叫,中间有2秒的间歇。白天比晚间叫得欢。它们以植物的茎、叶和果为食。每年发生一代,成虫期在8~9月间。

苦瓜与金玲子从外壳如何区别

苦瓜与金玲子外壳一样。金铃子,俗称赖葡萄,甜心果。它与苦瓜同科,同属,不同种。金玲子外壳金**,上面鼓凸着若干大小不等的颗包,果实成熟时,瓤是红的,味甜,金铃子必须成熟才可食用。苦瓜则味苦是蔬菜,可以直接凉拌或熟食。金玲子与苦瓜同科同属——苦瓜属,但不是同一种作物。其叶子和果实外形一样,嫩果是绿白色,成熟时橙**。两者区别就是:苦瓜只要成果就可食用,而赖葡萄必须成熟才可食用。金铃子成熟后是壳**,有些会开裂。

[形态类别]:其实金铃子就是苦瓜的一种。苦瓜的种类很多,苦瓜的类型,按瓜皮颜色来分,有青(绿)皮苦瓜,和白皮苦瓜两种类型。按果实形状来分,有短圆锥形和长圆锥形,长圆筒形的三类。按果实大小分,有大型苦瓜和小型苦瓜两大类型。现在中国各地栽培的苦瓜,大都属于大型苦瓜类型。其果实的主要特点是:呈圆形,两头稍尖一般长16~49厘米,横茎5~7厘米。每个瓜所含种子较少,主要集中分布在果实的下部位。在果实成熟时,极易开裂掉出种子。果实表面的瘤状突起细蜜而美观,果皮的颜色随着果实发育成熟的不同时期而变化,一般在幼果期为深绿色、绿白色或白色,到了生理成熟期,均为红**。

金玲子(植物)

如何区分蟋蟀的公母?

好斗的是雄性蟋蟀,它们打架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争夺地盘,食物和配偶。 个人认为辨别蟋蟀主要看尾巴,尾巴上有两根肉质“刺”中间有一根钙质“刺”是母的;尾巴上有两根肉质“刺”是公的;形象点说就是两只尾巴的是公的,三只尾巴的是母的。 辨别蟋蟀的一种方法为颇流行的头部论,蟋蟀的斗性显示于头,头的形状很重要,品级高低、优劣也显现于头部。  1.寿星头。为最上品,是一种长圆头,星门及头向前凸起,酷似老寿星而得名。
  2.大圆头。也称珍珠头,**头。要四面高大结绽直而圆大,也是头形中的上品。
  3.小圆头。与大圆头仅大小区别,也要圆绽,配长衣和拖肚易成将,属一般头形。
  4.四方头。两边有棱角的便是,俗称:四字头,也属一般头形,青黄虫居多。
  5.尖头。星门突出成尖形,紫虫为正配,其余出将少。
  6.算盘珠头。也称柿子头,主要是面部扁平,横端显突的,属下品头形。
  7.浅头。头根短,面部平,近年来有配长项凶顽,但属下品头形。

  从构造来研判,头的内部因为咬肌发达而要有生长空间,因此虫王、元帅大都长有星门突出,头圆大等特点(当然也有例外),和古谱中寿星头为最好的结论是一致的。

  二、头色。主要是指顶部和额部这两个部分。头色不分,必为下品。无论青、黄、紫、白一定要分清,主要是这样来分的,额部色要深于顶部,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二种颜色,额部头色黑亮于一般的,底板也好于一般,头色的特征在脑盖上,额线以上斗丝中间及斗丝左右所在之处为脑盖,脑盖上的色分清了,再与斗线相配,加顶门上的色,三者综合,可以来定虫属于何种色络了。

  三、斗丝。俗称顶线、脑线、麻路。斗丝是虫品级高低的重要体现之一,直者为斗丝,枝生杈为麻路,**的为金斗丝,白的叫银斗丝。斗丝应该细直隐沉,两边清晰为上品。斗丝要生得开阔,越开阔落口越重。斗丝的形相必须和它的品种相吻合,斗丝和麻路,斗丝和耳环,错综复杂,有一定的规律,又有很多反规律的经验,如斗丝应该细直隐沉两边清晰为上品,但金鼎却要配短斗线,白紫就更奇怪了,斗丝要粗而白,浮在头上,说明各种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四、眼。蟋蟀的眼要有光泽,黑如点漆,突出于额角者为上品,如果生于面门,当然名贵。眼角起成方者,其性必烈,落口沉重,超出一般。眼还有许多花色品种,如黄、红、白蓝、绿,还有两眼不同色的日月眼,*阳眼等,均为小异。

  五、须。须以粗长活为上品。粗则牙壮,活则虫烈,四处寻斗。凡出斗一次,双须同时短去少许为脆须,多健斗。须一节一节的,有相间花色的,也有一色的,是蜕化中形成的,也是名将。赤须粗长为**,红如血,世所罕见。鸳鸯须要鸳鸯牙为**,余则一般。蝴蝶须能收放自如的为**。须中间有一疙瘩或上半截细下半截粗为结须,亦贵。
  六、脸。顶门以下牙根以上的部分为脸,脸包括:眉毛、星门、须根、眼、门槛。先讲眉毛,眉毛要细,断者贵,眉毛的色要与斗丝逆色,正如谱上所写金抹额配银斗丝,银抹额配金斗线,细微之处,非实践才能体会!又有一像一把长尺横在额上,闪闪发光,要配深色的虫才能成将,粗眉大多难成才,但如粗眉嵌星,金鼎、玉鼎近年来也有称雄虫林的。其二是星门,又叫太极图,圆整突出为上品,万中难见一二,但星门总以大突为上品,大多数虫都有一拖头,名“漏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拖鼻涕”,谱上皆不取,但近年来却多将帅有拖涕,不知何故?再就是须根,也叫夜明珠,要圆大白而亮泽,晶莹欲滴,为上品。最后说门槛,最佳的脸是无门槛的,如一黑平面,铁板一块,且光亮如漆,此种脸为上上品,极少见,大多有一至几条门槛将脸划分,且有高低,黑门槛一条也属可取,有红色的为红门槛,白的是花露纹,谱上皆不选,但近年来,北虫中有立盆底的竟是红门槛花露纹,是进化?变异?不得而知!

  七、牙。每只蟋蟀都有门牙和衬牙,衬牙生于门牙内,是蟋蟀专吃食用的,门牙也称斗牙,是用来吃食和格斗的,斗牙品种繁多,可从牙品、牙色、牙形来判断优劣好坏。

蝈蝈怎么养

喂养蝈蝈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黄豆(青豆)、羊肝、胡萝卜。
黄豆含植物蛋白质很高,每百克中含36克以上,羊肝的维生素A含量很高。胡萝卜营养齐全,所含粗纤维有极好的利便作用,对若虫是不可缺少的。以黄豆2份,胡萝卜2份,羊肝1份,干酵母1小袋的比例配合,用绞肉机绞成泥状。喂食时以新鲜的菜叶切成块状,将绞好的饲料涂在上面,置于罐中,每罐可多放几块,上下都有,使若虫均可食到。因为若虫食量小,饲料不要涂得太厚,以免造成浪费。每天的食料要保持新鲜,现做现喂,不要喂隔日食,喂食要定时,每天1次即可,2次更好。
放在葫芦里养,葫芦是那种长葫芦,也就是菜葫芦,而且每天要用少量茶水洗一下葫芦胆,保持葫芦内湿润!


自清代时起,皇宫内外的官宦人家都喜爱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特别是在冬季里。每逢雪季,他们都要**在一处,把各自的蝈蝈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赏雪,一边享受蝈蝈悦耳的歌声。这个习俗历经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
说起冬天养蝈蝈,寇金宝老先生要算是其中最正宗的一脉了,100多年以来,寇家积累了不少饲养蝈蝈的经验,并且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寇先生告诉记者,凡是能在冬天饲养的蝈蝈,一般都是经过人工繁殖培育出来的。每年的8月至9月底,寇先生都要前往山区收购一大批成年的母蝈蝈(也叫驴驹,尾部有一根长长的产卵管,无翅,不会鸣叫),带回饲养基地,交配后,在土中产卵。10月初,新孵出的幼虫最需要精心的照顾,它们一般吃一些涂裹了黄豆粉的胡萝卜,环境温度和日晒量都会影响到蝈蝈将来的颜色和体形。这些幼虫到了11月初,基本上结束蜕变,进入成虫期。简单地说,成年蝈蝈根据颜色、体形,大约分为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在它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铁蝈蝈”;类似枯草颜色的叫做“草白”;另一种纯绿色的叫做“绿蝈蝈”。这些成年蝈蝈基本上属于肉食动物,饲养者可以每天喂它们一些“面包虫”,间或也可以喂一些蔬菜及瓜果,以做到营养均衡。
在冬天喂养蝈蝈,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喂养蝈蝈的环境温度。一般情况下,在高于27--28摄氏度时,蝈蝈就会开始大声鸣叫,但是切忌把养蝈蝈用的葫芦放在暖气上烘烤,并且长时间的鸣叫也会缩短蝈蝈的寿命。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大约在16摄氏度左右时,蝈蝈就会停止鸣叫,当然,温度也不能太低,0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造成蝈蝈的死亡。这些冬蝈蝈一般都可以活到第二年的五一前后,不过,也有许多饲养高手能让它们一直活到第二年的8月份左右,这就在于精心地为它们搭配饮食,并且控制好它们生活的环境温度。
另外,不仅喂养冬蝈蝈本身充满乐趣,盛蝈蝈用的葫芦也十分讲究。那些葫芦的外表有着相当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并非雕刻而成,是通过模子使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就形成的。在清代也有“官模”、“民模”和“本长”之分。葫芦的构造也非常巧妙,通常在葫芦口内会放置一个盘丝状的铜制线圈,再加上一个有着许多透气孔的盖子,这样一来,蝈蝈在葫芦腹内鸣叫时传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清脆、优雅。
如今,冬天养蝈蝈的人越来越多了,似乎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休闲里的一大乐子,这不,寇先生饲养基地里的蝈蝈在半个月前已经被抢购一空了。当然,还有很多喂养蝈蝈的经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据了解,北京的各大花鸟虫鱼市场都出售这种冬蝈蝈。

如何开展好默读教学的教学指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赞同0| 评论 2009-2-27 19:22 ppo02 | ** 滑稽多智的文学家——东方朔 1月15日 汉武帝即位不久,下令广招人才.一封语出惊人的自荐书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这是一位名叫东方朔的小青年的上书.上书是这样写的: 臣东方朔父母早逝,由兄嫂抚养**.13岁开始读书写字,三年后,文章历史方面的学问就够用了.15岁学习击剑,16岁学习《诗》、《书》,能背诵二十二万字.19岁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以及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理论,也背诵了二十二万字,这样,我已能背诵四十四万字了.我又一直敬佩子路(人名,孔子弟子)从不拖延实现诺言.我今年22岁,身高九尺三寸(汉初身高一尺相当于今二十二厘米左右),眼睛像明珠,牙齿像海贝,像孟贲(古代勇士)那样勇敢无畏,像庆忌(先秦以敏捷著称的人)那样敏捷,像鲍叔(先秦大夫,传说与人分财,自取其少者)那样廉洁,像尾生(先秦人名,与女友约于桥下,女友不至,河水上涨,尾声坚守不离,被淹死)那样守信.因此,我认为足可以当天子的大臣了. 东方朔滑稽多智,被招入宫后,常在武帝前诙谐调笑,被视如俳优.但他有正义感,能以诙谐的言辞直言切谏. 在朝廷里,总有些既贪利又贪色的官吏,于是东方朔就讲了个故事嘲讽他们.他说:“世上万事万物极其微小的,莫过于蝼蚁蚊虫这一类东西了,然而听它们互相辩论,所说也很有道理.有一天,蚂蚁炫耀说:‘我们虽微小,但我们出入有群臣之仪,发现死了的可食的虫子,又能一块儿分享,有忠孝的美德.”苍蝇不服气,争辩说:“你们不如我们享福,不管公家、私家,只要开筵摆席,我们都能登堂入室,光临他们的饭桌,品尝他们的美味,饮用他们的酒水,这是我们的长处.”蚊子听了他们的话,十分不以为然,说:“你们都不如我活得潇洒快活.那些美人居住的香阁兰房,到了深夜烛灭的时候,我们就飞到她的纱张之内,停在美人的玉体上,**在美人的酥胸上,选择香软美嫩的地方叮咬.如此美事,你们可曾享受?”蚂蚁和苍蝇听后都自愧不及,双双不服气的说:“看你嘴巴细细尖尖,却如此**.” 东方朔颇有文学才华,代表作是赋体散文《答客难》.这是一篇自嘲之作,作者虚设了以为“客”的诘难:你好学乐道,博闻辩智,可为官几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是否道德行为方面有什么不足呢?东方朔回答客人的诘难,用历史上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事实,说明位卑职位,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或者道德有**,而事实是德才兼备的人的不被重用,因此,自己位置卑微,恰恰是道德完备的表现.《答客难》直抒胸臆,说理透彻,富有文采,是散文赋一篇佳作.它还开了赋体文学的新领域,杨雄有《解嘲》,班固有《答客戏》,都是由《答客难》的形式发展来的 怪哉 这一传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东方朔与“怪哉”故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鉴戒录》条下曾云:“蜀何光远撰.东方朔辨怪哉虫事(案:小说已佚,此条见《太平广记》四百七十三),已为附会”.这里提到的“小说”,当为南梁殷芸编纂的《小说》,虽然早佚,但我们却能看到辑本.除鲁迅、余嘉锡外,周楞伽也有辑本.在周楞伽辑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说郛》,原注为“出朔传”,我估计是指《东方朔别传》: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朔视之,还对曰:“此‘怪哉’也.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果秦故狱.又问:“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果糜散矣.(《殷芸小说》卷二第60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这个“怪哉”故事,是东方朔故事的极品之一,由此可见,其编纂者殷芸着实了得.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前言引《南史》等,说他“性情洒脱,不拘细节”,从这则小品看,殷芸还有难得的想象力,超群的讽刺力,才能把它编写得这么精彩.或许,正缘于此,它在多次在别的书中出现吧.目前,我搜集到的仅这五种版本:1.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说》)2.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阪道中有虫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狱处也.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麋.赐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故也.(《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八·布帛部五)3.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坂道中有虫,赤如肝,头目口齿悉具,先驱驰还以报,上使视之,莫知也,时朔在属车中,令往视焉,朔曰:此谓怪气,是必秦狱处也,上使按地图,果秦狱地,上问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饮食部三亦引,辞稍异)4.《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臣闻酒能消愁.”以酒浇之,果销矣.(《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5.《广五行记》曰: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使东方朔视之,对曰:“此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死,咸仰首叹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狱处.”朔又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当消.”於是取虫致酒中,须臾糜散.(《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四·虫豸部一)其中,第一种本《小说》,字词差异不大.第二、三种皆本《东方朔别传》,彼此却有些差异:前者说“有虫覆地”,后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说“夫愁者”,后者说“夫积忧者”.第四种所本的《郡国志》,大概是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郡国志》.如此,是书对“怪哉”的记载要比《异苑》早多了.第五种所本的《广五行记》,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种都要文一些.《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异疾绛州僧》,亦引自是书,全文如下:永徽中,绛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数年,临命终,告其弟子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终而卒.弟子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致钵中,虽不见食,须臾,悉化成水.又以诸毒药内之,皆随销化.时夏中蓝熟,寺众于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钵中,此虫恇惧,绕钵驰走,须臾化成水.世传以靛水疗噎疾.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号(永徽元年为650年),此书又被《广记》征引,必为唐人作品.从这篇《异疾绛州僧》看,文笔同样不畅.绛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节,与酒消怪哉的情节类似,说不定该书专收药水治病之事呢.现在,就以最早的《郡国志》为本,看“怪哉”故事后来是怎么变化的:《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臣闻酒能消愁.”以酒浇之,果销矣.(《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从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没有仰首叹怪哉的描写,讽刺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没有.“长平坂”,在《殷芸小说》、《广五行记》中都找不到;“虫覆地,赤如生肝”的细节,则被《殷芸小说》、《广五行记》简化或改写:《殷芸小说》仅说“有虫,赤色”,更加晚出的《广五行记》说“有虫,赤色头”,认为“怪哉”只有头部才是红色的,“赤如生肝”这样的话,自是不能提起——可见,到了唐朝,这条小虫便褪色了.“覆地”、“赤如生肝”的细节,还有“长平坂”,在《太平御览》卷五十三所引《东方朔别传》中却一应俱全.据此,《东方朔别传》的大致创作时间至少可以猜出来了:必在南梁之后:因为是书中的“怪哉”故事属“集成本”.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卷二第58条注云:“查《隋书·经籍志》有《东方朔传》八卷”;我查《旧唐书》“志第二十六”(电子版)亦有《东方朔传》八卷,如果这就是《东方朔别传》,大约是隋人所作.然而,《东方朔别传》虽将二书“集成”,却没能做到“聚珍”,将殷芸原创的“咸仰首叹”说舍弃了,实在不懂艺术.更差劲的是,《续汉书·郡国志》中的“酒能消愁”,殷芸改编扩充的“忧者得酒而解”,竟然被《东方朔别传》变做“夫积忧者,得酒而解”,简直神韵全无.《续汉书》为晋书,去三国未远,“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犹然在耳,就算司马彪无此意,殷芸也将这个诗意点化出来了,改成“夫积忧者”,罗嗦且乏味,其实不必.总的来说,殷芸的改编最棒,立意更高,文笔更好,趣味性也大大加强了.想一想,一条全身通红,眼、耳、鼻、口皆全,还生着牙齿的虫子多有趣,又多么令人同情!而且,这也是一条非常“合理”的虫子:全身通红,显然是血所凝成,影射皇帝的嗜杀(未必就是秦始皇);有眼有耳,可以观,可以听(看来听来的都是**);有口有牙,然后可以叹,可以言(除“怪哉”外无话可说,可知怨之深),可以饮.《东方朔别传》一书却将“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精简为“头目口齿悉具”,虽多了个“口”字,也属多余:口若不存,牙何以附?也许,原文不是如此写法.《郡国志》中“以酒浇之,果销矣”的收束法,言简,且有余味,也很浪漫.《殷芸小说》中的“取虫置酒中”,实属蛇足,弄得像泡药酒似的,《东方朔别传》却要采用,笨.《东方朔别传》里,也有原创,即末尾的“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也”,这个才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