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积极心理效应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要是体育锻炼达到改善身心效应,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锻炼(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调整心态塑造形体的过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要是体育锻炼达到改善身心效应,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锻炼
1.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个体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有关。个体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使个体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2.控制科学的运动负荷
即控制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活动强度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体育锻炼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耗氧量又与最大吸氧量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关系,因此,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依据。运动心理学规定:体育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见表Ⅱ-5-1)。
最高心律 最大吸氧量
50 28
60 42
70 56
80 70
90 83
100 100
活动持续时间是指:(1)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长短;(2)参加体育活动方案的时间长短。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活动的强度有关,两者之间呈反比。体育活动的强度越大,持续时间应相应减少,而强度越小,持续时间则应延长。大多数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每次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在20~30min之间,对情绪的调节是积极有效的。(见表Ⅱ-5-2)研究还认为,参加8~10周的体育活动是取得心理效果最适宜的持续时间。
表Ⅱ-5-2体育活动的强度与时间的配合
负荷强度 不同负荷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最大吸氧量
5min 10min 15min 30min 60min
小 70 65 60 50 40
中 80 75 70 60 50
大 90 85 80 70 60
活动频率是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活动能否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与活动频率密切相关。多数实验结果表明,每周活动2~4次,对于降低抑郁、应激水平较为显著。当然,在选择科学的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那就是与个性特点、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相结合。
3.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目标
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个体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倾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创设相对易于完成的情境,使其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感。同时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个体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在体育活动中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效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使个体在一步步实现目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体育活动能产生哪些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
1、可以降低心理压力
运动减压是十分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良药”。面对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实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要处理自己的心事、减轻焦虑和压力,都可以用运动来解决。
2、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我们看无论是三大球项目,还是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小球运动、还是广场舞、健身操、滑冰游泳等等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可以说运动是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好形式。
由于运动本身的需要,人们在运动中不仅能够突破害羞腼腆,增加沟通增进了解、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面、并且通过运动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
扩展资料:
通过体育运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体验到成功感和竞赛感,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有满足感,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品质。
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
自信是一种能力,它可能来自别人的鼓励,但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人总是羡慕成功人士,认为他们运气好,总会碰到好的机遇,而自己总是很不幸,做什么都不顺利,总是陷入困境。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Tal教授说,其实一个人很容易进入角色,比如给自己设定成:一个自律收拾、爱整洁、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久而久之就真的会“演”出那种感觉。
并且这种“演”的痕迹会渐渐消失,使这个人设真的变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而常常暗示自己是一个“一事无成,拖延症,死肥宅”的人,往往也会越来越认同这种人设,从而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会给自己一个暗示呢?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就像懒惰久了,就会忘记自己的梦想,什么都不想做,这时就会都会在心里想:“不着急,还有很多的时间”,这样下去只会变得越来越颓废。
当你经常给自己一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鼓励自己,给自己自信,告诉自己:“一定可以,不要拖,要行动起来”,那你的梦想就会一步步的实现。
其实,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还适用在很多的地方。
一次,在整理杂物的的时候,看到了小学的语文课本,课本的首页,是满满的红色小星星,记忆中自己即使再不喜欢背东西,在那个时候对背课文充满着“**”,因为背完一篇课文老师就会奖励一颗星,每得到一颗,就会和小伙伴比比谁得到的多,也就更加努力的背了。

现在的很多家长、老师都会用这种鼓励式的教育来教导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可以激励孩子的,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从而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自信,觉得自己是可以通过努力被认可的。
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好处?
肯定有的。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现在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