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污染物迁移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污染地下水的因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污染物在**水系统中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
污染物在**水系统(含包气带及含水层)迁移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综合作用过程。地表污染物进入含水层时,绝大部分都必须通过包气带,而包气带具有输水和储水功能,所以也具有输运和储存液载污染物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延缓或衰减污染的效应。一些国外学者把包气带岩土称为天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滤器”。实际上各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对污染物经包气带的迁移,可能存在两种效应:阻止迁移效应(或称净化效应)及增强迁移效应。
5.3.1 物理作用效应
物理作用效应主要包括机械过滤及稀释作用,它们主要产生净化效应。机械过滤作用主要是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及污染物颗粒的大小。在松散地层里,颗粒越细,过滤效果越好;在坚硬**裂隙地层里其过滤效果一般不如松散地层好,裂隙越大,过滤效果越差。过滤效果主要是去除悬浮物,其次是细菌。此外,一些组分的沉淀物,如CaCO3、CaSO4、Fe(OH)3、Al(OH)3,以及有机物-粘土絮凝剂也可被去除。在松散地层里,悬浮物一般在1m内就能去除,而在某些裂隙地层里,有时悬浮物可迁移几公里远。细菌的直径为0.5~10μm,**的直径为0.001~1μm。因此,在砂土里(其孔隙直径一般大于40μm),过滤对细菌的去除是无效的,而在粘土或粉土地层里,或含粘土及粉土地层里,过滤对细菌去除是有效的,而对**则无效或效果很差。但是,往往有些细菌和**附着在悬浮物上,这时过滤对去除细菌效果更佳,且能去除一部分**。稀释作用主要是使污染物浓度变低,但并不意味污染物的去除。
5.3.2 化学作用效应
化学作用效应主要包括吸附、溶解、沉淀、**还原、pH值影响、化学降解、光分解及挥发作用等。
5.3.2.1 吸附作用效应
5.3.2.1.1 吸附作用的基本原理
吸附是固体表面反应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不均衡性而使其带负电荷或正电荷,从而具有吸附溶液中阳离子或*离子的能力。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靠静电引力使液体中的离子吸附在固态表面上,但这种键联力比较弱,在一定条件下,固态表面所吸附的离子可被液体中的另一种离子所替换,是一种可逆反应,称为“离子交换”。后者是靠化学键(如共价键)结合的,被吸附的离子进入胶体的结晶格架,成为结晶格架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再返回溶液,反应是不可逆的。这种现象即称为“化学吸附”或“特殊吸附”。产生特殊吸附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被吸附离子直径与晶格中的网*直径大致相等,例如,K+的直径为266pm(2.66Å),铝硅酸盐胶体晶格的网*直径为280pm(2.80Å),所以K+可被吸附到该胶体的晶格里。但是,在实用上,要严格区分上述两种吸附是很困难的,只有用特殊技术才能加以鉴别。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离子交换”。
凡是能吸附液态离子的固体均称为吸附剂,其吸附能力的大小以交换容量(CEC)来表示。交换容量的大小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的交换容量大;②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交换容量也越大;③表层土壤的交换容量与土壤中粘土矿物种类及数量有关;④固体表面电荷是pH值的函数。pH值低时,正的表面电荷占优势,吸附*离子;pH值高时,完全是负的表面电荷,吸附阳离子;pH值为一中间值时,表面电荷为零,这一状态称为电荷零点。该状态下的pH值称为电荷零点pH值。介质pH值大于电荷零点pH值时,表面电荷为负电,反之为正电。因此,*离子吸附只有在酸性很强的南方土壤中才出现,一般说来*离子吸附量随pH值降低而增加,阳离子则相反。因此了解各种吸附剂的电荷零点pH值是很重要的。
5.3.2.1.2 吸附作用效应
吸附作用可能是阻止迁移效应,也可能是增加迁移效应。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只有前一种效应;而物理吸附是可逆的,两种效应皆有,因为它实际上是阳离子交换,一种阳离子进入固相,而另一种进入液相。因此可以认为,物理吸附只是对污染物的暂时截留,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解吸又回到液体里。特殊吸附可使某些污染物从液体中去除。
5.3.2.2 溶解和沉淀效应
5.3.2.2.1 溶解
在**水污染研究中,溶解和淋滤往往可使某些污染物从固相转为液相而使**水遭受污染。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通过溶解和淋滤进入**水;被截留在土壤中的细菌和**,常常被雨水洗涤而进入**水,所以,在雨后,**水常出现细菌和**的污染;在低含水量时,有机氯农药强烈被吸附,降雨或灌溉使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可使它们解吸;烃类化合物也可能由于含水量增加而释放到入渗水中去。
5.3.2.2.2 沉淀
沉淀作用是去除污染物的主要净化效应。在**水污染研究中,应特别注意难溶化合物溶解度对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控制。应该指出的是,在判断是否产生某种化合物沉淀时,必须依据质量作用定律,以及有关的热力学数据,算出游离离子浓度(分析浓度减去络合浓度),然后求得其饱和指数,用此种方法加以判断才比较准确。但是,由于热力学数据是在实验室内的简单溶液中求得的,因此,据热力学判断有时也有误差。例如**水中的CaCO3饱和指数大于一时,往往不产生CaCO3沉淀。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沉淀作用可能产生沉淀的组分有:①主要无机组分。钙呈碳酸盐、硫酸盐及磷酸盐沉淀,镁呈碳酸盐、氟化物及氢**物沉淀;②次要及微量无机组分可能产生下列盐类沉淀:碳酸盐(Pb、Cd、Br、Zn、Cu、Ni、Ba、Co、Ag和Mn),氯化物(Pb、Hg和Ag),氢**物(Fe、Mn、Al、Cd、Cr、Co、Cu、Pb、Zn、Hg和Ni),氟化物(Ca、Pb、Sr),硫酸盐(Ba、Pb、Sr),硫化物(Cd、Co、Cu、二价Fe、Pb、Mn、Hg、Zn、Ni、和Ag),磷酸盐(三价Fe、Al、Ca)。
有机物与腐殖酸形成的金属络合物通常是难溶的,如钙和镁的腐殖酸盐。有机质分子还能与粘土颗粒形成絮凝剂而被截留在土壤里。微生物通过生物絮凝作用使微生物群集而被截留。
5.3.2.3 **-还原效应
**水系统中有不少元素具有多种**态,**还原反应直接影响其迁移性能。具有多种**态的元素主要有:N、S、Fe、Mn、Cr、Hg、U、As等。即使有些只有一种**态的元素(如Cu、Pb、Cd、Zn),其迁移性能也明显地受**还原条件的影响。
Pb、Cd、Cr、As这四个组分是有毒的组分。前两个元素只有一个**态(正二价态),后两个元素具有两个**态。对于只有一个**态的Pb和Cd来说,当pH值大于7或8,**还原电位不是很低的情况下,产生难溶的碳酸盐沉淀,而**还原电位很低时,则产生难溶的硫化物沉淀;**水中的As,只有在Eh很低时产生难溶的硫化物沉淀,而任何的Eh和pH值,都不会产生碳酸盐沉淀。**水中的Cr,在pH值很低而Eh较高时,产生比较难溶的**物沉淀。
在浅层**水一般所具有的pH-Eh条件下,最易迁移的微量组分是Cr、As、Se和U。在**条件下,在具有正常的pH值的浅层水里,As、Se和 Cr以一价或二价的*离子形式存在,其迁移不受溶解度的控制。在**条件下,在具有相当量的碳酸盐碱度的**水中,U主要以*离子的形式[UO2(CO3)32-]存在。细菌对**还原反应往往影响也很大。由于很难准确地测定**水中的Eh,同时缺乏细菌的定量数据,所以很难应用Eh-pH图系确定**水某组分的存在形式及其迁移性能,它只能提供一种参考的依据。
**-还原效应可能使某些污染物净化,也可能使某些污染物增加迁移能力。如**环境产生硝化作用有利于Cr的迁移,并可使一些金属难溶硫化物变为易溶的硫酸盐促进某些组分迁移。还原环境下则不利于像Pb、Cd等有毒重金属的迁移,NH3-也因为反硝化作用转为气态氮逸散。
5.3.2.4 其他效应
pH值影响。pH升高可引起CaCO3沉淀及一些有毒重金属沉淀,如pH大于7或8 时,产生CdCO3和PbCO3沉淀;pH>8时,锰呈氢**物沉淀;pH为6~7时,铝氢**物大量沉淀;pH高,酸性农药成*离子而解吸,**吸附也减少;pH低,**吸附增加,有毒的重金属Cd、Pb等容易迁移。
化学降解。它是指一些污染物在没有微生物参加情况下的分解。一般说来,化学降解是指有机物而言的。通过化学降解可使其变为毒性小或无毒的形式,如一些农药通过化学降解而强烈被消化。
5.3.3 生物作用效应
生物作用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及植物摄取两个方面。所谓微生物降解,是指复杂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通过微生物活动使其转化为简单的产物,例如CO2和H2O;如污染物分子中含有Cl和N,也可能转化为NH3和Cl-。
无论是包气带还是含水层里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包括细菌、放射菌、真菌及寄生虫。在污灌或使用其他固体废物(如污泥、农家肥)和有机农药的土壤里,以及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中,其有机污染物可作为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微生物在消耗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其群体密度也增长。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浅层潜水中有惊人数量的微生物,但它们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比在包气带土壤缓慢。尽管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在一定的环境里,微生物能使进入**环境的有机污染物产生转化。这种转化可能导致有机污染物被彻底破坏,也可能产生新的有机污染物,如DDT转化DDE,后者毒性比前者更大。
微生物降解在好氧环境和厌氧环境均可能发生,但前者的降解速度比后者大。在厌氧环境里,微生物可通过还原含**合物(特别是 NO3-、SO42-)获得所必需的氧。所以,不含氧的水解常数小的有机物,如卤代烃类,在**水中难降解;而含氧的乙醇、**及脂类有机物,相对较易降解。
某些污染物可作为植物的养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被摄取,使一部分污染物被去除。植物摄取的主要组分有:N、P、K、Ca、Mg、S、Fe、B、Cu、Zn、Mo、Ni、Cd、Mn及某些农药。
5.3.4 主要污染物的相对迁移能力及其主要衰减机理
污染物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污染物其影响程度不同。为此,前人曾进行了各种试验,目的在于研究污染物相对迁移能力及主要衰减机理,表5.2是某些研究的总结。
表5.2 各种化学组分通过近中性粘土矿物柱的相对迁移能力
表中未提到的一些主要污染物:NO3-,其主要衰减机理是反硝化作用及生物作用(主要是植物摄取),其迁移能力相对较高;细菌的主要衰减机理是过滤、吸附、**式吸附,细菌和**迁移能力相对较低。
5.3.5 等温吸附方程及污染物迁移的迟后现象
5.3.5.1 常用的等温吸附方程
在特定温度下达吸附平衡时,某溶质的液相浓度与固相浓度存在一定关系,把这种关系表示在坐标图上,即称为等温吸附线,其数学表达式称为等温吸附方程。若方程是线性的,其等温吸附线为直线;若方程为非线性的,其等温吸附方程为曲线。**水污染研究中常用的等温吸附方程简述如下。
5.3.5.1.1 线性等温吸附方程
它最简单的数学表达式为: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S——平衡时固相上被吸附溶质的浓度(mg/kg);
c——平衡时液相溶质浓度(mg/L);
Kd——分配系数(或称线性吸附系数)(L/kg)。
Kd与液相溶质浓度无关,实际上它是描述平衡时固液相溶质浓度的分配比。对特定的固相物质和污染物来说,Kd为常数。Kd值越大,越易吸附,越不易迁移,反之则相反。实际上实验中所求得的Kd值,通常还包含沉淀等其他作用截留在固相里的污染物,它是某种岩土对某一污染物亲和性的量度。
线性等温吸附线的另外一种表达式为: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a——截距。
5.3.5.1.2 非线性等温吸附方程
(1)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的数学表达式为: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K——常数;
n——表示该等温吸附线线性度的常数。
当被吸附组分在液相中浓度很低,或者在砂土中产生吸附时,n→1。(5-3)式取对数形式,则可变为线性方程:
环境地质与工程
令 a=logK,b=n 则: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a——截距;
b——斜率,均为常数。
(2)兰米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兰米尔等温吸附方程最初是用来描述固体吸附气体的,是兰米尔于1918年提出来的。后来发现可用它描述固态表面的离子吸附,被许多学者用来描述土壤和沉淀物对各种污染物的吸附。兰米尔关系以固体表面仅形成单层分子薄膜假设为其理论基础。它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S——固体吸附组分的浓度(mg/kg);
c——液体溶质的浓度(mg/L);
Sm——固体吸附组分的最大浓度,也称兰米尔吸附容量(mg/kg);
Kc——与键能有关的常数。
变换(5-5)式,可得到兰米尔等温吸附方程的线性表达式:
环境地质与工程
(5-6)兰米尔等温吸附方程是污染物吸附研究的常用方程,通过吸附平衡试验取得一系列c及S值,以c/S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即可绘出兰米尔等温吸附线,该线斜率(1/Sm)的倒数即为Sm,其斜率(1/Sm)被截距1/KSm除,即为K。利用兰米尔等温吸附线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求得最大吸附量,这对评价包气带土壤对某种污染组分吸附容量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5.3.5.2 污染物迁移的滞后现象
污染物随水进入包气带,进而进入含水层的水动力场过程中,由于产生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得污染物迁移与其周围**水运动产生差异,出现前者比后者滞后的现象。这种滞后现象可用滞后因子R来定量描述。R的数学表达式为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V——水流平均线性流速;
V′——污染物锋面的流速。
据(5-7)式,1/R=V/V,1/R称为污染物的相对迁移速度。R值与污染物性质、岩土的空隙度(n)及容重(ρb)有关,因此R又有另一种数学表达式:
环境地质与工程
如果我们通过实验测得ρb、n和Kd值,即可求得R。例如,实测得某含水层的ρb=2g/cm3,n=0.2,氯仿及DDT Kd值分别为0.567cm3/g和3 654cm3/g,代入(5-8)可求得R值分别为6.67及36 541。此例说明,前者迁移速度约为**水流速的1/7;后者的迁移速度仅为**水流速的1∶36541,几乎不迁移。求得R值之后,即可利用以下平流-弥散-吸附方程预测**水污染发展趋势
环境地质与工程
式中:D′=D/R,为有效弥散系数;
x——沿**水流向迁移距离;
c——污染物浓度;
V′——污染物迁移速度。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有哪些
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将继续处于动态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
各种具体因素之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不同
的污染物,其迁移和转化的特点是不相同的,污染物迁移转化的
方向、速度和强度决定于污染物质本身的特性和环境因素的物质
组成与特性.下面以一些常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例作扼要说明.
1.有害气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空气中SO2可以通过两种途经即催化**和光化学**
转化为SO3,进而形成硫酸雾随天然雨水降落进入地面和水体.
a.催化**
2SO2+2H2O+O2催化剂(Fe、Mn盐)一→2H2SO4
b.光化学**
2SO2+O2光照—→2SO3
SO3+H2O水分一 →H2SO4
(2)NOx、NH3在空气湿度大和金属杂质条件下,生成硝酸
和硝酸盐,进而形成硝酸雾并形成酸雨降落进入地面和水体.
N02—→NO2HO2—→HNO3NH3—一→NH4NO3
2.空气中烟尘与粉尘的迁移
烟尘是指燃料和其他物质燃料燃烧的产物,通常由不完全燃烧所
形成的煤黑、多环芳烃化合物和尘灰等组成;粉尘则是指固体物
质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固体颗粒,如水泥厂所排放
的飞灰等.粉尘粒度较大(多在十至几百微米之间),往往在短
距离内即可沉降进入地面及水体.烟尘中粒径大于10urn者,沉
降较为容易,而小于10urn者,则可作长距离飘移,或被有关物
体吸附,最终随着自然降雨进入水体和地面.
3.无机悬浮物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无机悬浮物中,粒径大于0.1毫米的,易于沉降,在河道流
速减缓时可沉降下来.胶体颗粒(小于0.001毫米)即使在静水
中也不能沉降,随水迁移.这类悬浮物质虽本身无毒,但它可吸
附有毒物质,而成为毒物质转移的载体.
4.有机物迁移转化
(1)需氧污染物.在水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溶氧进行微生物
分解的污染物称为需氧污染物,它们进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
分解作用,由污染物有机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
木质素等分解为简单的二**碳和水及其它无机物质.
(2)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物.这是指难以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
质.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芳香氨基化合物、高分子合成聚
合物(塑料、合成橡胶、人造纤维)、染料等有机物质,它们在
环境中难以被生物降解,污染危害时间长.例如有机氯农药喷撒
作物后只有一小部分落在作物枝叶上,其余大部分散落在土壤表
面或进入大气;而进入大气后又可以随降雨或尘埃降落到地面后
再进入水体.
(3)植物营养物质.如果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质(N、P等)
进入水体,会造成水质恶化,例如蛋白质在水体中经过分解转
化,生成了硝酸盐,造成水体污染:
蛋白质水样—,氨基酸水样一氨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一→ 2HNO3
5.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胶体的吸附或重金属和胶体的缔合.土壤中金属离子被
土壤胶体吸附缔合,是其从液相转为固相的重要途径,并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和富集.、
(2)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某些重金属在土壤溶液中
(水中)往往主要以络离子形成存在,形成较大分子的络合物.
当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在低浓度时则以
络一螯合作用为主.
(3)重金属的化学沉淀.很多有毒金属离子是可以形成难溶
性化学沉淀的.各种金属是否易生成沉淀与水体酸碱有直接关
系.‘
6.化学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各种农药的化学性质及分解的难易不同,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
每一种农药都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在被土壤
固相物质进行物理化学吸附的同时,还通过气体挥发、随水淋溶等
进而导致大气、水体污染.农药本身挥发作用的大小,主要
决定于农药的溶解度和蒸气压,以及土壤的温度、结构条件.农药
的水迁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溶于水中;二是被吸附于土壤固
体胶粒上随水迁移.农药的挥发迁移,虽可促使土壤本身净化,但
却导致了其它环境因素的污染,以及污染范围的扩大.
天#猫美国进口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环境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过程之间的异同
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将继续处于动态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
各种具体因素之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不同
的污染物,其迁移和转化的特点是不相同的,污染物迁移转化的
方向、速度和强度决定于污染物质本身的特性和环境因素的物质
组成与特性.下面以一些常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例作扼要说明.
1.有害气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空气中SO2可以通过两种途经即催化**和光化学**
转化为SO3,进而形成硫酸雾随天然雨水降落进入地面和水体.
a.催化**
2SO2+2H2O+O2催化剂(Fe、Mn盐)一→2H2SO4
b.光化学**
2SO2+O2光照—→2SO3
SO3+H2O水分一 →H2SO4
(2)NOx、NH3在空气湿度大和金属杂质条件下,生成硝酸
和硝酸盐,进而形成硝酸雾并形成酸雨降落进入地面和水体.
N02—→NO2HO2—→HNO3NH3—一→NH4NO3
2.空气中烟尘与粉尘的迁移
烟尘是指燃料和其他物质燃料燃烧的产物,通常由不完全燃烧所
形成的煤黑、多环芳烃化合物和尘灰等组成;粉尘则是指固体物
质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固体颗粒,如水泥厂所排放
的飞灰等.粉尘粒度较大(多在十至几百微米之间),往往在短
距离内即可沉降进入地面及水体.烟尘中粒径大于10urn者,沉
降较为容易,而小于10urn者,则可作长距离飘移,或被有关物
体吸附,最终随着自然降雨进入水体和地面.
3.无机悬浮物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无机悬浮物中,粒径大于0.1毫米的,易于沉降,在河道流
速减缓时可沉降下来.胶体颗粒(小于0.001毫米)即使在静水
中也不能沉降,随水迁移.这类悬浮物质虽本身无毒,但它可吸
附有毒物质,而成为毒物质转移的载体.
4.有机物迁移转化
(1)需氧污染物.在水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溶氧进行微生物
分解的污染物称为需氧污染物,它们进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
分解作用,由污染物有机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
木质素等分解为简单的二**碳和水及其它无机物质.
(2)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物.这是指难以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
质.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芳香氨基化合物、高分子合成聚
合物(塑料、合成橡胶、人造纤维)、染料等有机物质,它们在
环境中难以被生物降解,污染危害时间长.例如有机氯农药喷撒
作物后只有一小部分落在作物枝叶上,其余大部分散落在土壤表
面或进入大气;而进入大气后又可以随降雨或尘埃降落到地面后
再进入水体.
(3)植物营养物质.如果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质(N、P等)
进入水体,会造成水质恶化,例如蛋白质在水体中经过分解转
化,生成了硝酸盐,造成水体污染:
蛋白质水样—,氨基酸水样一氨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一→ 2HNO3
5.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胶体的吸附或重金属和胶体的缔合.土壤中金属离子被
土壤胶体吸附缔合,是其从液相转为固相的重要途径,并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和富集.、
(2)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某些重金属在土壤溶液中
(水中)往往主要以络离子形成存在,形成较大分子的络合物.
当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在低浓度时则以
络一螯合作用为主.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3)重金属的化学沉淀.很多有毒金属离子是可以形成难溶
性化学沉淀的.各种金属是否易生成沉淀与水体酸碱有直接关
系.‘
6.化学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各种农药的化学性质及分解的难易不同,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
每一种农药都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在被土壤
固相物质进行物理化学吸附的同时,还通过气体挥发、随水淋溶等
进而导致大气、水体污染.农药本身挥发作用的大小,主要
决定于农药的溶解度和蒸气压,以及土壤的温度、结构条件.农药
的水迁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溶于水中;二是被吸附于土壤固
体胶粒上随水迁移.农药的挥发迁移,虽可促使土壤本身净化,但
却导致了其它环境因素的污染,以及污染范围的扩大.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蓝天白云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质朴的理解。天空没有蓝天白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无从谈起。必须通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这个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是解决民生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不损害群众健康的、优美宜居的环境质量是各级**必须提供的公**品和基本服务。扎实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气,逐步改善空气质量,让人们看到希望,才能取信于民。
3、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抓手。
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这是造成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
4、《大气十条》是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可以协同控制和减少多污染物的排放量,更好地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有利于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
扩展资料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严控渣土车撒漏扬尘
为了进一步加强渣土车的管理力度,下一步交管部门将加强运前审批管理,组织运输源头属地支队对参与运输的车辆、驾驶人进行运前检查,杜绝带病车上路。同时,围绕施工项目周边道路及渣土运输较为集中的道路、时段,每周开展一次区域性集中治理行动,对存在渣土撒漏、违规运输等行为的,详细记录,制作笔录,形成台账。
2、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
办理各类车务手续时,进一步强化车辆查验环节,严格比对车辆环保标准信息,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办理注册、转入业务;配合环保部门开展老旧机动车淘汰相关工作;对无定期排放检验合格的机动车,一律不予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识。
3、严格落实重污染车辆限行措施
继续实施外环线(含)以内区域道路禁止未加装颗粒物捕集器DPF装置的国Ⅲ中型重型柴油货车通行、禁止中型重型载货汽车(持有***的车辆除外)通行,以及禁止高排放(原国Ⅰ、国Ⅱ标准)轻型汽油车工作日通行等限行措施。
污水排入河流分别存在哪三种混合过程
河流的稀释过程,废水自排放口连续不断地排出后,在随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稀释。浓度随流程的变化,在排放口的浓度最高,随着河水向下游流动,浓度逐渐降低。当向下游流动至某一定距离后,废水开始到达右岸,再向下游流动某一定距离后,河流左、右岸边水域中废水浓度才达到均匀混合。
(1)竖向混合阶段 污染物排人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在竖向混合阶段也存在着横向混合作用。
(2)横向混合阶段 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3)段面充分混合后阶段 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影响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起着什么作用
1)风(动力因子)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对大气污染物起整体输送作用;风对大气污染物有冲淡稀释作用;在大气边界层,风切变还影响湍流强度及性质,对扩散产生间接作用;其他气象因子(如大气稳定度等)都是通过风及湍流间接影响空气污染的。
2)大气湍流(动力因子)
大气湍流是指气流在三维空间内随空间位置和时间的不规则涨落,伴随着流动的涨落,温度、湿度、风乃至大气中各种物质的属性的浓度及这些气象要素的导出量都呈无规则涨落。换言之,空气的无规则运动,谓之大气湍流。湍流具有随机性。
大气湍流是大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大气湍流对大气中污染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湍流扩散是空气污染局地扩散的主要过程,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大气湍流的主要效果是混合,它使污染物在随风飘移过程中不断向四周扩展,不断将周围清洁空气卷入烟气中,同时将烟气带到周围空气中,使得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
3)大气的温度层结(热力因子)
温度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它的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气层结的垂直稳定度,直接影响湍流活动的强弱,与空气污染有密切的联系,支配大气污染物的散布。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①正常分布层结(即递减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不太大时,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②中性层结。③等温层结,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这种情况出现于多云天或*天。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④逆温层结,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少云、无风的夜间。逆温层是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烟流向上和向下扩散,只在水平方向有扩散,处于逆温层中的气态污染物、气溶胶粒子(烟、尘、雾)等不能穿过逆温层,而只能在其下面积聚或扩散,在空气中形成一个扇形的污染带,一旦逆温层消退,还会有短时间的熏烟污染。
4)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当气层受到扰动,若原先是不稳定气层,则扰动、对流和湍流容易发展;若原来是稳定气层,则扰动、对流和湍流受到限制;若原先是中性气层,则由外界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微团运动,既不受到抑制又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大气不稳定,湍流和对流充分发展,扩散稀释能力强,有利用污染物扩散。我国目前把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类,即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其中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三类稳定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中性(D)、较稳定(E)、稳定(F)三类稳定度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5)混合层高度
混合层是指边界层中存在的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层。混合层内一般为不稳定层结,铅直稀释能力较强。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度。混合层高度实质上是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即低层空气热力与湍流所能达到的高度。混合层高度越高,表明污染物在铅直方向的稀释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变化,在一天中,早晨混合层高度一般较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铅直方向的扩散,而午后混合层高度达到最大值,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在铅直方向的扩散。
望采纳
举例说明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传递的特点,这种传递特点对生物有何影响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传递的特点是生物放大作用(又称生物富集作用),它通过食物链完成。
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001mg/L时,浮游生物体内含汞量可达001-0.002mg/L,小鱼体内可达0.2-0.5mg/L,而大鱼体内可达1-5 mg/L,大鱼体内汞比海水含汞量高1万-6万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因而可能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