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中心静脉穿刺干什么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麻醉深静脉穿刺手术什么人才有资格做(麻醉深静脉穿刺置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深静脉穿刺手术什么人才有资格做
深静脉穿刺。
只要是医师就可以做,是医生的基本功,不需要什么资格的。
**医师用的比较多一些而已,其他一些科室比如ICU的医生也经常用到。
中心静脉穿刺处都有那些?
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一.适应症
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
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
5.研究某些**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二.穿刺置管途径
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1.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长约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 锁骨上路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送管方法有两种:
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如果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送扩张器前先用尖刀片将皮肤针眼扩大),而后撤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导管送入的长度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即可。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用皮肤保护膜加固。用缝针固定时下针的方向应与导管平行,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将导管扎破。 锁骨上路进针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进路为安全。此进路不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到位率比锁骨下路高。也可以经此路放置Swan-Ga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心内膜起搏器。
⑵ 锁骨下路 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并反复测试其通畅情况,确定在静脉腔内时便可置导管。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仍无回血时,不可再向前推进,以免损伤锁骨下动脉。此时应徐徐向后退针并边退边抽,往往在撤针过程中抽到回血,说明已穿透锁骨下静脉。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到皮下而后改变方向(针尖在深部时不可改变方向,以免扩大血管的损伤)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方法徐徐前进,往往可以成功。 送导管的方法基本上与锁骨上路相同,但由于此进路要通过肋间隙,用外套管针时往往送套管时较困难,阻力较大,常需要借助钢丝引导。另外此进路穿刺过深时有误伤锁骨下动脉的可能。如果针干与**皮肤角度过大有穿破胸腔和肺组织的可能。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锁骨下进路置管到位率较低,导管可进入同侧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据观察此进路的到位率小儿为32.3%,**为84%。心脏手术时撑开胸骨时可能影响导管的位置。
2.颈内静脉 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几乎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尤其是放置Swan-Ganz导管更为方便。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个人的习惯各有不同,一般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突肌的关系,可分别在胸锁*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⑴ 前路 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锁*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⑵ 中路 在锁骨与胸锁*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如果试穿未成功,将针尖退到皮下,再向外偏斜10°左右指向胸锁*突肌锁骨头以内的后缘,常能成功。若遇肥胖、短颈或小儿,全麻后胸锁*突肌标志常不清楚,定点会有一些困难。此时可利用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此切迹就是胸锁*突肌锁骨头的附着点)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穿刺时以左手拇指按压,以确认此切迹,在其上方约1~1.5cm处进针(此处进针又称为低位进针点),针干与中线平行,针尖指向足端,一般进针2~3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若未成功再将针退至皮下,略向外侧偏斜进针常可成功。
⑶ 后路 在胸锁*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以上三种进针点一般以中路为多,因为此点可以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故误伤动脉的机会较教少。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中率较高。 此外应指出,由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相距很近,为避免误伤动脉在正式穿刺前必须先用细针试穿,以确定穿刺的角度和深度,而后再正式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的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3.股静脉 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穿刺时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其内侧约2~3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成30°,一般较易成功,置管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但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如果从针腔内送入较长的导管可达到中心静脉,但导管在血管内行程较长,留置时间久,难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现已很少采用,除非在某些特殊病情如巨大胸主动脉瘤或布加综合征时采用。术后应及早拔除,以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4.贵要静脉 一般不用此途径,在巨大升主动脉瘤不宜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时(以免误伤动脉瘤)选用。但由于该静脉较细,路途弯曲,故送管困难。必须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Drum-Cartridge Catheter,该导管长71cm,外径约1.7mm,内径1.1mm,管腔内有弹性钢丝芯卷成盘形装于可转动的塑料匣内,穿刺针头长5.1cm,外径2.1mm,内径1.8mm,当穿中贵要静脉后将该导管由穿刺针腔内送入静脉,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塑料匣,将导管送至中心静脉后退出穿刺针,抽出导管内钢丝局部包扎固定,并与测压装置连接。
三.注意事项
1.用外套管针穿刺时,皮肤戳口要足够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使套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时无明显阻力,否则会由于套管针通过坚韧的皮肤时引起套管口的裂开造成穿刺失败。
2.正式穿刺时的进针深度往往较试穿时要深,因为正式穿刺时粗针头相对较钝,易将静脉壁向前推移甚至压瘪,尤其是低血容量的病人。有时穿透静脉也未抽得回血,这时可缓慢退针,边退边抽往往可抽得回血。
3.应掌握多种进路的穿刺技术,不可强调某一进路的成功率高而进行反复穿刺,这样可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4.穿刺过程中穿刺针要直进直退,如需改变穿刺方向时必须将针尖退至皮下,否则增加血管的损伤。
5.穿刺成功后应将导管内的气体抽出注入盐水,以防固定导管时血液在导管内凝固。
6.固定导管时,缝针的方向一定要与导管的走向平行,且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在皮下穿破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即PICC医保报销的比例为多少,这一类耗材属于医保报销的哪一类?
该项目不在医保报销范围。
医保用药和非医保用药报销起付线根据医院级别也有不同。一般A类药品可以享受全报,C类就需要全部自负费用,而B类报80%,自负20%的比例。
中心静脉导管植入要慎重,需综合患者情况,目前虽然技术成熟但并发症也不在少数,特别是静脉栓塞。一旦静脉栓塞,抛开危险,单是后续治疗,至少需要大半年,费用超过手术费至少三倍,而这些全是自费。
扩展资料
《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根据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的基本要求,参保人到医疗保险机构报销自己看病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一般要符合以下条件:
(1)参保人员必须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持定点医院的大夫开具的医药处方到社会保险机构确定的定点零售药店外购药品。
(2)参保人员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必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范围和给付标准,才能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
(3)参保人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中,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与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费用部分,由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统一比例支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医保报销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心静脉导管
什么是中心静脉导管?
远锦塑料机械厂为你解答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属于血管内管的一种,放置于大静脉中。
1.测量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用以评估循环生理参数,以及估计体液多寡。因为测量中心静脉压这项用途,在**医院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的CVC的 讹称。
2.大量而快速的静脉输液,常出现在失血量可能较大的手术,或者是急救时维持血压。
3.长期肠外营养,长期抗生素注射,长期止痛药注射的给予途径。
4.对于周边静脉(小静脉)较具**性的药物,改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例如: 胺碘酮等。
5.血液透析的管道,如血浆置换或洗肾
6.肿瘤的化疗,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防止药液外渗,
7.为反复输液的患者建立良好的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
8.重症患者建立输液通路。
中心静脉穿刺处都有那些?
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一.适应症
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
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
5.研究某些**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二.穿刺置管途径
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1.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长约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 锁骨上路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送管方法有两种:
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如果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送扩张器前先用尖刀片将皮肤针眼扩大),而后撤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导管送入的长度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即可。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用皮肤保护膜加固。用缝针固定时下针的方向应与导管平行,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将导管扎破。 锁骨上路进针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进路为安全。此进路不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到位率比锁骨下路高。也可以经此路放置Swan-Ga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心内膜起搏器。
⑵ 锁骨下路 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并反复测试其通畅情况,确定在静脉腔内时便可置导管。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仍无回血时,不可再向前推进,以免损伤锁骨下动脉。此时应徐徐向后退针并边退边抽,往往在撤针过程中抽到回血,说明已穿透锁骨下静脉。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到皮下而后改变方向(针尖在深部时不可改变方向,以免扩大血管的损伤)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方法徐徐前进,往往可以成功。 送导管的方法基本上与锁骨上路相同,但由于此进路要通过肋间隙,用外套管针时往往送套管时较困难,阻力较大,常需要借助钢丝引导。另外此进路穿刺过深时有误伤锁骨下动脉的可能。如果针干与**皮肤角度过大有穿破胸腔和肺组织的可能。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锁骨下进路置管到位率较低,导管可进入同侧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据观察此进路的到位率小儿为32.3%,**为84%。心脏手术时撑开胸骨时可能影响导管的位置。
2.颈内静脉 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几乎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尤其是放置Swan-Ganz导管更为方便。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个人的习惯各有不同,一般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突肌的关系,可分别在胸锁*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⑴ 前路 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锁*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⑵ 中路 在锁骨与胸锁*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如果试穿未成功,将针尖退到皮下,再向外偏斜10°左右指向胸锁*突肌锁骨头以内的后缘,常能成功。若遇肥胖、短颈或小儿,全麻后胸锁*突肌标志常不清楚,定点会有一些困难。此时可利用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此切迹就是胸锁*突肌锁骨头的附着点)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穿刺时以左手拇指按压,以确认此切迹,在其上方约1~1.5cm处进针(此处进针又称为低位进针点),针干与中线平行,针尖指向足端,一般进针2~3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若未成功再将针退至皮下,略向外侧偏斜进针常可成功。
⑶ 后路 在胸锁*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以上三种进针点一般以中路为多,因为此点可以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故误伤动脉的机会较教少。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中率较高。 此外应指出,由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相距很近,为避免误伤动脉在正式穿刺前必须先用细针试穿,以确定穿刺的角度和深度,而后再正式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的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3.股静脉 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穿刺时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其内侧约2~3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成30°,一般较易成功,置管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但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如果从针腔内送入较长的导管可达到中心静脉,但导管在血管内行程较长,留置时间久,难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现已很少采用,除非在某些特殊病情如巨大胸主动脉瘤或布加综合征时采用。术后应及早拔除,以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4.贵要静脉 一般不用此途径,在巨大升主动脉瘤不宜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时(以免误伤动脉瘤)选用。但由于该静脉较细,路途弯曲,故送管困难。必须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Drum-Cartridge Catheter,该导管长71cm,外径约1.7mm,内径1.1mm,管腔内有弹性钢丝芯卷成盘形装于可转动的塑料匣内,穿刺针头长5.1cm,外径2.1mm,内径1.8mm,当穿中贵要静脉后将该导管由穿刺针腔内送入静脉,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塑料匣,将导管送至中心静脉后退出穿刺针,抽出导管内钢丝局部包扎固定,并与测压装置连接。
三.注意事项
1.用外套管针穿刺时,皮肤戳口要足够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使套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时无明显阻力,否则会由于套管针通过坚韧的皮肤时引起套管口的裂开造成穿刺失败。
2.正式穿刺时的进针深度往往较试穿时要深,因为正式穿刺时粗针头相对较钝,易将静脉壁向前推移甚至压瘪,尤其是低血容量的病人。有时穿透静脉也未抽得回血,这时可缓慢退针,边退边抽往往可抽得回血。
3.应掌握多种进路的穿刺技术,不可强调某一进路的成功率高而进行反复穿刺,这样可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4.穿刺过程中穿刺针要直进直退,如需改变穿刺方向时必须将针尖退至皮下,否则增加血管的损伤。
5.穿刺成功后应将导管内的气体抽出注入盐水,以防固定导管时血液在导管内凝固。
6.固定导管时,缝针的方向一定要与导管的走向平行,且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在皮下穿破导管。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PICC的优点
(1) PICC置管时因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不会出现血气胸、大血管穿孔、感染、空气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且血管的选择范围较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部位肢体的活动不受限制。(2)可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操作方法简捷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直接在病房操作。 (3)PICC导管材料由特殊聚胺酯制成,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导管非常柔软,不宜折断, 在体内可留置6个月~1年,置管后的患者生活习惯基本不会受到影响。(4)因导管可直接进入上腔静脉,此处血流量大,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组织疼痛,坏死,静脉炎等。早期进行置管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静脉损伤,确保化疗过程中能有良好的静脉通道,顺利完成化疗。目前已成为危重病和化疗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一条方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
动脉置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补液药物治疗监测中心静脉压使用肺动脉导管胃肠外营养置入心脏起搏器输血和血液成分外周静脉穿刺不能,如:创伤、瘢痕、静脉血栓、石膏固定、局部炎症等
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异常溶栓治疗穿刺部位感染相关血管有严重血管疾病血管解剖异常腔静脉损伤不能配合的病人
picc置管的传统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PICC导管通常插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儿童:PICC导管通常插入贵要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或隐静脉。要根据小儿的体型和发育程度选择最合适的静脉。1、首选右侧。2、首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深。3、次选静脉:肘正中静脉4、末选静脉:表浅、暴露良好,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 二各静脉优缺点1、Basilic(贵要)静脉: 优点:上臂最粗最直的通路;上臂与身体成90度角时,更容易穿刺。 缺点:位置远离中线,使插入和护理困难;只有很短的一段血管能够触摸到。 2、Median cubital(前臂正中)静脉: 优点:易于穿刺和护理;是肘窝部最突出的血管。 缺点:不同病人之间解剖差异较大;由于静脉瓣的存在,放置导管有一定难度。 3、Cephalic(头)静脉: 优点:易于穿刺放置和护理;容易触摸和定位。 缺点:血管较细且扭曲;汇入头静脉时呈一定的角度,可能导致导管推进困难;在前臂以下血管腔比较狭窄。 4、Brachial(肱)静脉: 优点:血管腔大;保持最完好,即使在多次静脉穿刺的病人。 缺点:位置较深,限制了使用。
穿刺点选择在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偏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果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此外上臂静脉瓣较多,不宜做穿刺点。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区别
中心静脉是指距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主要指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是血液在右心室舒张充盈期被推送进入心室时的压力,是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心静脉是临床上重要的静脉通路,在**手术中,尤其是在急救病人时,中心静脉导管将会成为一根救命的导管。
一、
为何要做中心静脉穿刺
总的来说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具有监测中心静脉的压力,指导临床液体的输入及治疗的作用。
二、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值
cvp的正常值为5—12;cvp为0~5cmh20时,表示心腔充盈差或循环血容量不足;大于15cmh20,可能为心功能不全、心包填塞、输液过多或外周血管收缩等所致,应参考临床症状与其它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如pcwp予以判断。
三、中心静脉穿刺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哪些静脉可以进行静脉穿刺?
静脉穿刺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小到打静脉针,大到中心静脉穿刺。按照这个范围,大部分静脉都可以穿刺。临床常用的深静脉穿刺主要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外静脉有时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