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区分泄泻的寒热虚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儿泄泻的辩证要点是什么?(小儿泄泻辩证论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小儿泄泻的辩证要点是什么?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证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一般大便稀溏夹*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多由伤*伤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甚,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量多,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多是湿热所致。大便稀薄或烂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是为脾虚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陷虚。

小儿泄泻的辩证要点是什么?

2、辨轻重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尚好,无呕吐,小便量可,属于轻证。泻下急暴,次频量多,神萎或烦躁,或有呕吐,小便短少,属于重证。若见皮肤干枯,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等,则为泄泻的危重变证。

3、辨虚实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泄泻或急或缓,腹胀痛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酸甘敛*、护*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泄泻有哪些辩证?

辨寒热虚实

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辨泻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辨轻重缓急

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辨脾、肝、肾

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中医泄和泻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字,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读作xiè,但用法不同。查究“泄”字含意,本指液体或气体排出,故有“泄气”、“水泄不通”、“气可鼓不可泄”等词语。它还有“泄露”解释,“泄漏”“泄底”即此类用法。“泄”还讲成发泄发散,如“泄愤”、“泄恨”。

“泻”字同“泄”完全不同了,它本来的意思是指水向**,或是流得很快,虽同“泄”字的液体流出讲解有关连,但是中国字在长期使用中,各自偏向某词义发展,使原来意思逐渐缩窄了,以“泻”为例,现在只是在成语“一泻千里”中。

以下是两字的详细解释:

泻(xiè),中国汉字。意思是液体很快地流。又指把粉末状的物体一边放入液体一边搅拌,如熬粥时泻糁子。

基本字义:

1.液体很快地流。如:倾泻。

2.排出稀屎。如:泻肚、泻药。

详细字义:

一、泻xiè〈动〉

(1)倾泻。

泻,倾也。——《玉篇》

以浍写(泻)水。——《周礼·地官·稻人》

急雨如河泻瓦沟,空堂卧对一灯幽。——宋· 陆游《雨夜》

(2)又如:泻泪(形容泪流如注);泻溜(泻下小股水流);泻月(形容泉水如月光倾洒);泻润(谓雨水倾泻滋润。比喻帝王下施恩泽)

(3)倾注;倾倒。

吟诗欲泻百重愁。——《水浒全传》

(4)又如:泻注(倾注);泻盆(大雨倾盆);泻辩(滔滔不绝地辩论);泻囊(倾囊,谓拿出所有的钱)

(5)排泄

泻,吐泻。——《广韵》

(6)又如:泻邪(中医谓以药物泄去致病的因素);泻痢(下痢);泻证(下泻的症候);泻火(中医为清泻邪火实热的一种治法);上吐下泻

(7)消散

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史记》

二、泻xiè〈名〉

盐碱地。如:泻土(有盐碱不能生长草木的土壤);泻卤(冒盐碱,亦指盐碱地)

泄,发音xiè,中国汉字,同泻,也表示疏散、宣泄等意思。

解释:

①同泻。指腹泻。《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泻。”

②疏散,宣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气得泄。”

③用泻法治疗。《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④泄露。《灵枢·外揣》:“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⑤病症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筋伤则缓,名曰泄。”

⑥液体或气体排出:排~。~洪。~泻。

释义:

和乐、融洽。

出处: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参考资料:泻-百度百科 泄-百度百科

怎么判断宝宝是不是湿热型腹泻

宝宝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或者大便性状改变。宝宝大便的性状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水样大便,如霍乱时大便时水样便。可以是蛋花汤样大便,多见于轮状**感染。可以是含奶瓣的大便,多见于消化**所致腹泻。也可以是粘液脓血便,多见于痢疾。有的宝宝还会出现发热或者呕吐等症状。

泄泻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急缓

①急性泄泻(暴泻):起病突然,泄泻如倾,泻下多水,次频量多,可伴肠鸣腹痛等症,病程少于2个月。

②慢性泄泻(久泻):起病缓慢,泄泻间歇发作,大便不成形,可伴纳差腹胀,神疲乏力等症,反复发作,每因情志、饮食、劳倦而复发,病程超过2个月。

(2)辨性质: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病程较短者,多为实证;泻下腹痛,痛势较缓,喜暖喜按,病程较长者,多为虚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完谷不化,腹痛畏寒,喜温熨者,多为寒证;大便清稀,黄褐而秽臭,泻下急迫,*门灼热,小便短赤,渴喜冷饮者,多为热证。

(3)辨泻下物: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腥秽者,多为寒湿;大便溏薄,黄褐而秽臭,*门灼热者,多为湿热;大便溏垢,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臭如败卵者,多为食滞。

(4)辨证候特点:外感泄泻,多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其中,泻如骛溏,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泻如酱**,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伤食泄泻,表现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肝气乘脾者,泄泻而胸胁胀满,嗳气食少,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脾胃虚弱者,大便溏泻,完谷不化,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纳差,腹胀,神疲肢倦;肾阳虚衰者,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背酸冷,脘腹冷痛。

2.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为基本原则。

3.应急措施

(1)对津伤气脱患者,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点滴;也可同时灸天突、气海、关元、神厥等*。

(2)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用5%葡萄糖盐水1 000ml加入15%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每日不少于3 000ml。

(3)亡阳厥脱者,先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待血压回升稳定后,改为静脉滴注。

4.分证论治

(1)寒湿困脾

主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纳差,畏寒,或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散寒化湿,和中止泻。

方药:外感表证明显者,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藿香12g,紫苏12g,白芷6g,制半夏9g,炒白术9g,茯苓15g,陈皮9g,厚朴15g,大腹皮15g,桔梗6g,生甘草6g;水泻并无明显表证者,用胃苓汤加减,苍术12g,厚朴15g,陈皮12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5g,桂枝6g,木香9g,干姜

4.5g。

(2)肠道湿热

主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秽臭,*门灼热,泻下不爽,伴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暑)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化裁。葛根12g,黄芩9g,黄连6g,炒金银花9g,茯苓15g,木通6g,车前子15g(包煎),马齿苋30g,生甘草6g。

(3)食滞肠胃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肠鸣泄泻,泻下粪便夹不消化食物,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纳呆,苔垢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味。焦山楂15g,神曲12g,麦芽12g,莱菔子15g,鸡内金9g,制半夏9g,茯苓15g,陈皮9g,连翘12g,枳实6g。也可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

(4)肝气郁滞

主证:每因情志不遂而发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伴胸胁胀满,嗳气,善太息,饮食减少,妇女可见*房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抑木扶土)。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白芍15g,白术9g,陈皮9g,防风9g,柴胡9g,制香附9g,茯苓15g,木瓜9g,乌梅9g,石榴皮9g,炙甘草6g。

(5)脾气亏虚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夹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纳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参15g,茯苓15g,白术12g,山药15g,薏苡仁12g,莲子肉15g,砂仁6g(后下),扁豆12g,陈皮9g,桔梗3g,甘草6g。

(6)肾阳亏虚

主证:晨间腹痛,肠鸣即泻,夹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肢冷畏寒,脐腹冷痛;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补骨脂12g,肉豆蔻12g,五味子6g,吴茱萸3g,*参12g,白术9g,茯苓15g,附子6g(先煎),*姜6g,炙甘草6g。久泄滑脱不禁者,可用真人养脏汤与桃花汤合方化裁。

5.针灸疗法

①主*:取天枢、足三里、中脘。寒湿者,加神厥*,配合艾灸;湿热者,加内庭、曲池*;伤食者,加泻胃俞、大肠俞*,补脾俞*;肝郁者,加泻肝俞、阳陵泉;脾虚者,加补脾俞*;肾虚者,加补关元、肾俞*。

②特效*:以艾条灸两侧外踝高点下赤白肉际处,各15~20min,1~2/d。

6.推拿疗法可根据辨证,酌取脾俞、肝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天枢、神厥、中脘等*,施以推、按、揉、擦、攘等法。

7.外治法

(1)大蒜、胡椒、艾叶各适量,捣碎,加烧酒适量,敷脐,每日1贴,治疗寒湿泻。

(2)五倍子30g,焙焦,研末备用。取适量,以醋调敷脐部,2~3/d,治疗久泻不止者。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变质食物;避免饮食偏嗜,少吃肥甘厚味、辛辣炙煿食物;不可贪凉露宿,严防腹部受凉;注意情志变化,防止精神**。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哪些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养生保健师,营养保健师,健康管理师,经络调理师,食疗养生师。

1、养生保健师指利用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学、练、检、调、养等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实现机体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从业人员。

2、营养保健师是在营养师培训的基础上,运用营养学和保健食品学,食品卫生学以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各类人群的营养给予指导、疾病予以营养防治并向大众传播营养食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3、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中医经络技术,通过**人体经络、*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调整、改善各种慢**及“亚健康”状态的专业人员。

5、食疗养生师结合中国传统食疗养生科学和现代营养学知识与方法,为人们提供全面系统的食疗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传授食疗养生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生保健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养保健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康管理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络调理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疗养生师

《医学启源》,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何谓不虚不实,以经调之

虚实在中医里多数指的是五脏*阳的虚实。只要五脏出现虚实一般都是中度或重度病症,都会在体表反应出来的。。。
不虚不实,指病没到五脏里面,属轻度病症。这时只要以推拿和针灸循经调之,即可。

泄泻有哪些辩证?

辨寒热虚实

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辨泻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辨轻重缓急

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辨脾、肝、肾

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