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牛下牛蛙的时间怎么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牛下崽 多长时间(牛下崽多长时间需要人工助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牛下崽 多长时间

牛不叫下崽,叫产犊,牛预产期280天左右,不是每头牛一样,牛快产犊的时候*房会绷得很紧,有些牛的初*会流出,并且当天采食减少,或者不吃,产犊时母牛会找相对安静的地方,并且*道里面的粘液栓会流出。不要着急,见几次就明白了,不要靠太近,否则见生人她会起身,影响生产,最好让其自然分娩,要是碰到难产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则需要人助产。

牛蛙的生长周期是多长啊?

一般的寿命为5年左右,人工养殖的可以活13年左右.但是各种青蛙的寿命各有长短.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寿命越长.牛蛙可以活16 年

牛蛙煮多久才可以安全

牛下崽 多长时间

由于牛蛙的体内可能会存在寄生虫,因此我们在吃牛蛙的时候一定要将牛蛙完全煮熟透了才可以吃,下面来了解一下牛蛙煮多久吃最安全。

听声音

1

牛蛙煮多久吃最安全

一般建议牛蛙在高温下煮10-15钟左右再食用,一般情况下,牛蛙在100℃时经过5分钟的烹煮,就能保证裂头蚴的彻底杀灭。酱油和醋虽然可以彻底杀灭裂头蚴,但是操作的条件是将尺寸很小的食材浸泡在醋中至少24小时或者酱油中至少6小时。

听声音

2

吃牛蛙注意事项

1、不吃皮

牛蛙的皮是可以吃,但是建议最好不要吃。因为牛蛙皮带有的寄生虫比较多,处理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引起一些疾病了。不想浪费的话可以把牛蛙皮留着作为药用。

2、熟透吃

牛蛙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其体内可能存有霍乱弧菌等寄生病菌,特别像泡椒牛蛙等菜,一旦加热不彻底,就容易被人体吸收而致病。

3、死牛蛙不能吃

一定要选购活的牛蛙。因为牛蛙一旦死亡,其体内带有的病菌会大量繁殖。而且,牛蛙死亡后蛋白质会快速分解,不但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产生吲哚、硫化物、硫醇、醛类和酮类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听声音

3

牛蛙的做法推荐

材料:牛蛙500克、香葱1棵、生姜1小块、大蒜10瓣、食用油30克、橄榄油1小匙、酱油大匙、料酒大匙、胡椒粉1小匙、精盐1小匙、白糖1小匙、味精0.5小匙

做法:

1.将牛蛙宰杀洗净,每只切成8 块,放入碗中,加入糖、橄榄油、酱油、盐、料酒拌匀并腌30分钟备用;

2.大蒜去皮,放入热油中炸至淡**,盛出;姜洗净,切片;葱洗净切段;

3.往锅内倒油,烧热,放入姜片爆香,加入牛蛙炒匀,再加入大蒜、胡椒粉、水、味精,用大火煮开,转小火加盖焖煮25 分钟,撒上葱即可。

正宗水煮牛蛙,水煮牛蛙的做法和技巧有哪些

牛蛙养殖需要什么条件

一、牛蛙的栖息环境:

1、水陆两栖:

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湿*凉的水边草丛中、洞*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夏天高温季节,常栖息于*凉的洞*、浓密草丛、农作物地里;严冬钻入10 一 40cm 深的不冻土层或 1m 左右深的洞*、 6ocm 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开春后破土而出。

2 、结伴群居:

牛蛙喜欢结伴群居,往往几只乃至几千只共栖一处。对环境条件一经适应便定居下来,一般不轻易迁移。当栖息环境恶化,如水域干涸、食物断绝、炎热难耐,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牛蛙即会集群迁移到别的适宜环境中。每到繁殖季节,牛蛙常集体迁移到池塘、河沟、沼泽地等环境优良的场所,互相嬉戏,抱对繁衍子代。

3、养殖温度:

牛蛙是定温动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 一 32 ℃ ,繁殖最适温度为20 一 30℃ ,低于20℃、高于 30 ℃ 一般不产卵。当温度降至15 ℃ 时,食量很小;温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 10 ℃ 以下,则停食冬眠。 牛蛙致死高温阈值为 39 一 40 ℃ 。 34 一 36 ℃ 时急剧跳跃挣扎、窜游; 37 一 39 ℃ 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而且受热致。

二、牛蛙的生活习性:

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草,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便不随便搬迁。

到了5月上旬,牛蛙叫声尤甚,一蛙先鸣,其他蛙跟随齐鸣,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其后便抱对产卵。产卵期至7月中旬止,历经70天左右。卵呈片状,借水草固着浮于水面。受精卵孵化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为蛙。过水陆两栖生活。冬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牛蛙开始躲藏于洞*或淤泥中,停止活动与摄食。但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来活动觅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牛蛙在洞庭湖地带无明显休眠期。

三、牛蛙的食性:

牛蛙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尤其喜食活饵。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

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围包括: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甲壳类虾;软体动物,如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幼体及哺*类的内脏等。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

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l60g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牛蛙生性凶残,经常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囚此,人工养殖牛蛙要大小分养,尽量避免其同类相残。牛蛙能吃也耐饥。在食物极度缺乏时,牛蛙的新陈代谢水平会自然降低。在低温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个月至1年的饥饿,体重大幅度减轻。

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 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 l60g 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

扩展资料:

主要价值

牛蛙全身都是宝,是集食用、药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经济蛙类。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级的保健药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时,牛蛙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肤生疮毒,手术患者食用可促进伤口愈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显增进食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蛙

牛蛙的生长周期是几个月啊

牛蛙性腺发育,从孵出蝌蚪到性成熟,需8—9个月。

牛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蛙,俗名美国水蛙,个体硕大,生长快,产量高,原产于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养殖种类。

牛蛙 原产于北美,因其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1959年牛蛙从古巴引入我国,九十年代左右开始在我国被大范围推广养殖。近年来,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

扩展资料:

牛蛙的皮肤*出,完全没有特殊的覆盖物,而且里面会含有比较丰富的新液腺。皮肤的颜色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它的背部颜色也是会有绿色、撤榄色、黑褐色等等,通常情况下是会有棕色的斑点,有的时候也会有灰色或者是棕色的网状花纹。

头部两侧则是多保持为绿色。牛蛙在成体的喉部,是会有**的条纹。牛蛙没有背侧裕,吻部比较宽圆。背部的隆起可以作为驼背状,头与躯干之间也是没有明显的界限。头部的前端是具二鼻孔,眼是分上、下眼睑,下眼险会有一层膜,可以向上进行移动,用来遮蔽眼珠。

而且两眼的后面可以说是各具一对圆形的鼓膜。蛙的躯干也会包括胸、腹两个部分,两者的界限也是属于不太明显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蛙

牛蛙怎么养殖

养殖牛蛙等水产出来要管理好以外,还要注意平时的维护,尽量减少药物给牛蛙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使用一些无副作用的水产生物菌种进行调节使用,益加益水产em菌种具有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病害,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作用。以下是养殖牛蛙的细节。
牛蛙的饲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段进行:
一、蝌蚪的管理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为幼蛙之前以
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二、幼蛙的管理
幼蛙指刚**完成未达性成熟的小蛙。

**的幼蛙,只吃活动物,故必须投入活饵料,并逐渐训练吃死饵。1月龄的幼蛙投喂的活饵与死饵之比为2∶1;1.5月龄幼蛙为1∶1;3月龄可全部投喂死
饵。死饵的大小以幼蛙一口能吞下为宜,如太大,幼蛙一口难以吞咽,则可能相互争夺,耗费吃饵时间和能量,对幼蛙生长发育不利。
投饵量以上次投入的饵量吃完为宜,要酌情掌握。一般来说,随着幼蛙的生长,水温的提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通常日投饵量为幼蛙体重的5%~10%。

喂活饵与死饵的种类,要根据各地养殖饵料的状况、饵料资源情况及季节而定,应做到既能满足幼蛙生长发育所需,力求饵料多样化、营养丰富而又价格低廉。从目
前来看,要供应大批量的幼蛙饵料,其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大力开展蚯蚓与蜗牛、蝇蛆的人工养殖;就近购买屠宰场、食品厂的下脚料;生产或购买人工配合饵料;使
用黑光灯诱集昆虫等。
幼蛙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多与蝌蚪的管理类似。
1.控制水温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如水温高于35℃,则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部分换水,加盖凉棚等。
2.控制水质
最适宜的pH值为6~8。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及腐烂的植物、浮膜等异物。如水质污染则要换水或消毒,以保持清洁。幼蛙因主要以肺呼吸,故对水质,尤其是水中氧气含量的要求不如蝌蚪严格,但仍不可忽视。
3.要经常保持陆地潮湿,种植作物或建棚以避强光强射
4.及时分类、分池管理:幼蛙生长发育快,而个体差异大
为更科学地饲养管理,避免大幼蛙吃小幼蛙,每养殖一段时间后要依个体大小用分蛙器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的幼蛙(指**完成后开始计算的日龄),每平方米约10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约70只左右。
5.经常做好病虫害和天敌的防治工作
例如,老鼠是幼蛙的一大天敌。有的幼蛙养殖池(30平方米),1周内平均每天被老鼠咬死吃掉40多只,最多的1夜咬死110多只。
6.做好幼蛙的越冬管理工作
在水温降至6℃、气温10℃左右时,幼蛙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前后要做好幼蛙的冬季管理工作。
(1)**冬眠的准备与管理:幼蛙常潜伏于离冻层30~40厘米处潮湿的池边洞*、树根空隙处越冬。根据这一习性,入冬前人为地给幼蛙提供越冬条件,创造一些越冬方法:
①洞*越冬:在幼蛙四周挖掘松土,并在向阳避风、离水面20厘米的地方挖几个直径13厘米、深1米的洞*,洞*要保持湿润,但能不让池水淹没洞*。幼蛙在入冬前会自动钻入洞*越冬。

塑料棚越冬:在原幼蛙池离水面30厘米高处,悬盖塑料薄膜保护牛蛙越冬。也可在池上用竹木或钢筋搭成拱形或人形的棚,棚顶距地面约2米,上盖二层塑料薄
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温罩,周围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最好再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坏。如外界气温降至0℃以下时,薄膜上可再盖一层稻草帘。
晴天则掀开草帘以使阳光射入增温,使越冬池保持在10℃以上,开春气温上升,则逐渐揭开塑膜,使空气流通,不致过热。
③草棚越冬:在幼蛙池的东北面堆一土丘挡北风,离水面30厘米处架一大草棚,草棚四周与池边紧相贴,在池的东北深处放置几个瓦筒,供牛蛙群集于其中越冬。在整个越冬期间,水温可保持10℃左右,经4个月的越冬,牛蛙生长良好。
④草堆越冬:在养殖池向阳背风方向,堆一草堆,或先铺松土50厘米厚,上盖草堆,保持湿润,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当气温下降时,牛蛙均能自行钻入草堆中越冬。如遇特殊寒冷天气,则可加盖更厚的草堆,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温。

缸桶越冬:当少量养殖牛蛙时,也可将牛蛙置于缸、桶内越冬。具体做法是:先在缸内或桶内装些泥土,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馒头形。在低凹的四周适当放水,使
高处土湿润,四周存有少量积水。牛蛙放入缸、桶中后,上盖水草或草皮,缸口盖以草帘或麻袋、棉絮,以防蛙外逃。缸、桶四周堆草保温。如缸、桶内气温过低,
则可在缸、桶内安1灯加温,或用塑料桶灌热水置于其内适当加温。
(2)加深水层越冬:入冬前,将幼蛙池的水位加深至1米,由于蛙池底下原有30~50厘米厚的污泥,牛蛙会自行钻入污泥。污泥一则具保温性能,二则因发酵放热,可使水温升高2℃。这样,牛蛙也能在深水污泥内安全越冬。
(3)其他越冬法:只要在冬季提供6~12℃(水温或气温)、潮湿、有一定氧气(包含于空气或水中)无敌害的环境,幼蛙就能安全越冬。其他方法很多,如在室内砖池内、温泉水中、循环温流水中越冬等。

越冬过程中,幼蛙不吃不动、闭目缓慢进行肺呼吸,甚至在低温的水中仅以皮肤进行低水平的气体交换。如环境温度升高至10℃以上,幼蛙又能苏醒,呼吸加强,
开始活动,甚至摄食,此时宜供应一些饵料或设法降温,使之再度进入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幼蛙,其环境宜保持安静,尤其要防止敌害,如老鼠的为害,因此时的
幼蛙完全无抵御敌害的自卫能力。越冬期间要常检查越冬情况;如有死蛙要及时清除;如发现红腿病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以防止传染蔓延。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经1年养殖后达性成熟即为成蛙。成蛙最小体长11厘米左右,体重为200克左右。
成蛙的管理与幼蛙基本相同,但成蛙的活动能力强,善跳跃,故应注意围墙的维修、防止外逃。成蛙摄食多,排遗、排汇的废物多,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洁不被污染。夏天最好每天换水,换水量为1/2,温差不得超过2℃。成蛙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40只。
四、亲蛙的饲养管理
亲蛙是选留作为繁殖、育种、已生长2~3年的成蛙。一般体重在500克左右。
亲蛙摄食最大,营养更充分满足生长繁殖所需,一般每只每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饵料种类宜多,营养全面,其中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亲蛙在**时摄食量减少,抱对、产卵、排精时基本停食,之后摄食量大增,要根据以上情况酌情增减投饵量。
一般每天傍晚投饵1次,也要定点、定时,要经常清理投饵台,以保持清洁卫生。
亲蛙池不仅是亲蛙摄食、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是产卵、排清的场所,在不搞人工孵化的情况下,还是卵孵化的场所。因此,管理工作要求水平高,周围环境条件既要适合于亲蛙,还要适合于卵的受精及卵的孵化。
1.最适水温宜控制在25~27℃,适宜水温为23~30℃。否则,将不利于亲蛙生长发育与繁殖。
2.环境当保持安静,切忌人声嘈杂。
3.池水水位保持在15~40厘米,其深度与保持适宜的水温有关。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优良,其溶氧量、盐度、pH值、生物组成等要适于卵受精及卵的孵化(具体内容见第二章生态部分)。因池水浅,水温易变,要特别提防酷暑水温过高对卵的危害。
4.亲蛙的养殖密度必须大大减小,一般每平方米为1~2只。否则,对生殖极为不利。
5.亲蛙产卵后,一般都应及时(几小时内)将卵细心用盆托出(不要颠倒卵的上下位置,不应搅动卵块)。轻轻放入孵化池(箱)内单独孵化,以加强管理和保护,提高孵化率。
6.要谨防各种天敌捕食抱对的亲蛙及产下的卵。因抱对中的亲蛙处于生殖兴奋状态,对天敌入侵反应不灵敏,行动也不方便,御敌能力大为降低;而蛙卵更易为鱼类、其他蛙类等动物吞食。
7.特别要重视做好亲蛙的越冬工作(方法类似成蛙),如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同等数量的幼蛙和成蛙。


本文标签属性:

种植作物:赣州主要种植作物 商丘主要种植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