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不同的剧种扮相如何区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老梁:京剧和昆曲有什么区别(京剧和昆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老梁:京剧和昆曲有什么区别
之前北京戏曲界,或者说全国戏曲界的主流是什么呢?就是说真正的主旋律,官家捧着的,皇家搁手心上的,是昆曲。昆曲估计是很多人没有听过,像著名的一出戏叫《牡丹亭》,讲的杜丽娘 和柳梦梅之间的故事,说这杜丽娘小姑娘有意思,做梦梦着个书生对她挺好,完了得相思病了,要搁现在准是抑郁症,妄想症,完了最后郁郁而终,死了之后,鬼魂跟那书生柳梦梅见着了,最后判官让她还阳,俩人最后结成美满姻缘。

很多朋友看昆曲头一场,文词也雅,扮相也漂亮,唱得也好听,是真好,可让你连着看个十场八场,一般人都受不了,为啥?它的节奏慢,而且这个唱腔的拖腔太多。你看昆曲,就等于看古老的歌剧一样,有的人不明白,说昆曲跟京剧有区别吗?不都是什么京昆不分么,确实昆曲是被京剧继承了一部分,但是昆曲跟京戏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昆曲严格意义上说它是歌剧,这演员在台上一边表演 ,一边跳舞,一边唱;京剧是说唱剧,一般演员唱得站那儿立定的,没有说一边耍大刀一边唱的,而且它这个句式,节奏,构成都跟昆曲不一样,昆曲要比京戏“雅”,京戏相对来讲,更加口语化一点。你听伴奏上的昆曲,主要是笛子伴奏,京剧主要是京胡,这两个戏基本上关系不大。只不过京剧吸收了昆曲一定的唱腔,就某种程度来说,昆曲是京剧的来源。
戏曲剧种怎样分辨
曲调差很多啊,方言也完全不同。多听就很容易分辨了,光是理论说也没有用啊。
京剧,豫剧,越剧 都有什么区别啊
戏曲剧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梆子 上*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图362)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怎样区分京剧昆剧越剧川剧豫剧黄梅戏
一家之言哈
京剧:音很高,用假嗓,发音比较接近普通话
昆曲:灰常慢,文辞非常之文雅,吴侬软语,北方的孩纸不看字幕估计听不懂
越剧:小清新,以江浙方言为主,速度比昆曲快
川剧:四方方言特点明显
豫剧:河南方言特点明显,个人感觉唱腔比较直
黄梅戏:小清新,比较接近普通话
其实你多听听自然也就知道了
青衣与花旦有什么区别啊?
1、表演方式不同:青衣的表演主要是以唱为主,花旦的表演中还有说的成分。2、扮相不同:青衣是端庄娴静的女子,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花旦则是指天真活泼的少女,主要身着短衣裳,如褂子和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3、角色不同:青衣扮演的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川剧与京剧有什么区别
川剧是四川的,而京剧是北京的。
京剧和昆曲的共性?具体一点
南宋时,小朝廷南迁至杭州,而江南历来就物阜民丰,一时间江浙一带人文昌盛。宋朝本身就比较重视文化教育,每科进士多达四五百名,建立南宋小朝廷的赵构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家。较为成熟的戏剧应运而生完全正常。于是乎温州一带,在前人说唱艺术及“参军戏”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戏曲,名为“南戏”,又因为温州古称永嘉,是以此戏又名“永嘉杂剧”。声腔板式较为繁杂,角色行当较为齐全,比较接近今天的戏剧,有生、旦、净、未、丑、外、贴七种行当,据我考证这种东西乃是昆曲与京剧等等很多剧种的开山祖师。主要代表性剧目有:《张协状元》、《琵琶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记》。好象还有荆、刘、拜、杀,这么一说,“荆”指《荆钗记》,“刘”具体所指我也不太能记得。
当元朝时,这种戏曲依然是主流,并且广为流传,蔚为大观。入明后,南戏已遍及全国,如同兄弟多了分家产一样,被各地民风及方言影响,渐渐形成了四种流派: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其中弋阳腔与昆山腔最为昌盛。其余两家暂且放在一边,单说昆山腔与弋阳腔。
昆山腔,即昆腔,昆曲,起源于苏州、太仓一带,主要特征为唱功较好,唱腔流丽悠远,婉转动听,象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这种戏,不过,小时候我老是认为它是元杂剧,象《窦娥冤》一样后来才知道,杂剧一般只有四折,而《牡丹亭》有许多折。不过昆曲的行当最为复杂,简直有点哆嗦,多达十二种,没办法,我记不住那么多,略过不提。入清以后,昆曲如同其祖先南戏一样,也结合各地方言与风俗派生出了:象什么永昆、湘昆什么的。
弋阳腔当然是发源于弋阳,影响江西、湖北、安徽等一些省分,后来也派生出了什么:青阳、徽州、乐平等等新的腔系,不是只要是弋阳腔大多有一个共性就是:表演风格炽烈粗犷,更注重于道白与动作,更富于戏剧性,这个是昆腔冒充不来的。
与时俱进,到了康乾盛世时,古老的戏曲因为没有战乱,社会财富可以养活很多戏子的原因,大为昌盛,忽如**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段时间出现了:梆子腔、柳子腔,滩簧腔、二簧腔、楚腔、秦腔、乱弹腔、弦索腔、等等乱七八糟的腔系,都快要认不出谁是谁了。大致可以划为:梆子腔系、皮簧腔系、弦索腔系、乱弹腔系。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就进了京城,成了正式的首批北漂艺人,与京秦各腔混成,有了京剧的雏型。再后来,道光年间汉调也开始调进北京进行文艺会演,结果徽汉两调一拍即合,得,京剧就出现了。最初的京剧有十个行当:生旦净未丑、副外武杂流,不管哪个行当,他的唱腔更多表现出受昆腔影响较重的徽调的特点,而道白更接近于受弋阳腔影响的汉调。故而北京土生土长的京剧道白偏偏不是十足的京片子,而是用湖广韵。就算名角早期也大多是湖北安徽两省人,象程长庚(安徽人),余三胜(湖北人)、谭鑫培(湖北人),直到前后四大须生时期才有北京土生土长的奚啸伯等成为名角。京剧在**时期,在样板戏中首次使用交响乐,而行当则简化成了生旦净未丑五个,至于生又分什么须生、小生,须生又分什么:文、武、红生,武生又分什么长靠、短打,等等.. 与昆剧等古老的剧种相比,京剧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京剧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离现在约有150年的历史。不过,人们常把京剧的历史说成有200年。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国的传统习惯.对一些不确定的数字往往说一个约数。像“诗三百”,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等都是举其大概,不是确切的数目。在60多年前,有一个日本学者写过一本有关京剧历史的书,当时书名就被翻译成《京剧二百年历史》,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京剧200年历史”这样的话,这都是习惯性的粗略的说法。
另外,在今天,我们说京剧有200年的历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200年前的1790年,发生了一件对京剧形成有着关键作用的事——徽班进京。
1790年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的第7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的80岁生日。用当时的乾隆皇帝像话说,正是皇上的“八十万寿”。北京城自然准备了盛大的庆贺典礼。扬州有一个盐商江鹤亭,他原籍是安徽人。这一年的秋天,他投资组织了一个进京祝贺皇帝生日的戏班,名叫三庆班。这个戏班由当时的著名演员高朗亭率领,是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徽班。紧接着,又由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等许多徽班来到北京。这四个班社在历史并称“四大徽班”。徽班进京是徽班由南方的地方戏曲演变为京剧的第一步,所以,习惯上我们也把徽班进京算作京剧孕育形成的开端。
不过,严格的说,1790年徽班进京带来的不是京剧,应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京剧。京剧的出现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从徽班演变成京剧,这一过程大概有几十年的时间。
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很复杂的。简单一点说,在艺术上,它是徽剧与当时在北京流行的许多戏曲艺术,如京腔、秦腔、
秦腔、昆剧、汉剧等地方戏曲反复“杂交”而成的。京剧吸收了这些剧种的许多艺术精华,才逐渐壮大成熟起来。而京腔、秦腔、昆剧等剧种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戏曲。因此,从艺术渊源上来说,京剧又是一个古老的剧种。 现在有人认为昆剧是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不对,应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所谓四庭柱一正梁。四庭柱为:生旦丑末,一正梁是净。如果演《刀会》之前一定要加演《跳加官》,也就是说,演大花脸戏前要跳加官,这是规定,不能打破,据说是为了除邪避煞。过去称大花脸演员为大先生,表明俚的地位最高。末代表老生行,是与小生有区别的两个男子脚色,不能混在一起。听前辈说,男脚色中最先有末角,后来才有老生、老外、小生,传奇开宗非末莫属,末在过去有很高的地位,清末才渐渐被老生代替。五行中男子脚色有四行,女子脚色只有旦角一行,过去梨园界重男轻女。 生指小生,以大官(冠)生为主,如唐明皇、崇祯帝即是大官生。小生行还分巾生、穷生(鞋皮生)、雉尾生等, 能演各路小生的称小生全才,“大雅班”的周钊泉,“全福班”的沈月泉为小生全才,各路小生他们都能演。旦角行细分有正旦、四旦(作旦)、五旦(闺门旦)、六旦(花旦)、小旦、剌杀旦、武旦、老旦等。以正旦为主,如赵五娘。清未昆班己经突出五旦、六旦,正旦不吃香了。“大雅班”的名旦周凤林为旦角全才,各路旦角都能应工,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才。像施桂林、丁兰荪也只能兼演其中一部分旦色,全演已经没有这个本事了。 丑角,在戏班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后台丑角不开脸,其他角色就不好化妆。如后台没有丑角演员,就由老生在墙上画个小花脸的脸谱,表明小花脸开过脸了。副也属丑行,大多扮纨绔子弟及小官吏,较丑有一定地位,在京剧中叫文丑或文巾丑,多为反面人物。昆剧中的丑多演下层劳动人民角色,这类人物形象虽丑,但心地善良。 净即大花脸,自“全福班”名净尤顺庆后,几乎没有过硬的净角。传习所没有教净角戏的老师,所以缺乏一流的大花脸人才。过去昆班唱《训子》不唱《刀会》,唱《刀会》不唱《训子》,两个戏不能同时在一起演。然而伲在农村演,农民却不顾这个规定,一定要两个戏一起演,说是大花脸嗓音响,热闹。 老生所饰的人物虽然多为耿直、忠贞性格,往往为了国家、民族牺牲个人利益,但这些人物命较硬,即硬到底苦到死,最后不是坐牢就是杀头,悲剧居多,演多了自己也受影响,老是与别人格格不入,好像自己代表真理最正确。观众也不大爱看杀头戏,所以小生,花旦的**戏受欢迎,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过去说笑话,清朝盛行梆子戏,梆子戏大多是苦戏,看了叫人哭,这个朝代就是给哭倒台的。清末明初,梆子名旦田际云被北京人赶到上海来,不大演苦戏,演玩笑戏多,上海人喜欢看俚的戏,反倒发达起来。昆剧悲剧、喜剧都有,很难用现在的标准去套。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结合的情况并不少见。 京剧区分老生、小生很容易,除了用嗓音外就是看戴不戴胡子,戴胡子的是老生,不戴胡子的是小生。昆剧则不同,有不戴胡子的老生,如苏秦《六国封相》前不戴胡子,韩信《拜将》前也没有胡子,简人同(《渔家乐》)也是光下巴;也有戴胡子的小生,如唐明皇。角色戴不戴胡子,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前面说过,一个戏中不能有二个相同的行当,如不能有两个老生、两个小生、两个花旦(六旦)、两个净角等。《渔家乐》中刘蒜与简人同年纪尚轻,不应有胡子,因为刘蒜已归入小生行当,简人同只能由老生(末)应工,所以就产生了不戴胡子的老生。《三闯辕门》中的关公、张飞,都应是大花脸应工的人物,但由于受昆剧行当的局限,舞台上只能有一个大花脸,张飞性格刚烈、暴躁,适宜净角扮,关公文雅、英俊,并有儒相,就改用老外饰。因此昆剧有红脸老外。《刀会》中的关公由大花脸扮,周仓则由副(二花脸)饰,但这个角色的装扮,用嗓类大花脸。过去“全福班”的二花脸姜善珍演过周仓,王传淞从陆寿卿学,也扮过周仓,气质上虽较陆寿卿逊色,但也活灵活现像模像样。王传淞的行当是副,兼演丑。 二花脸与白面也不相同,白面归大花脸,如《一捧血》中的严嵩由大花脸(白面)应工,邵传镛擅演白面戏,也演过严嵩,还不错。传字辈中有三白面,另二位是周传铮、薛传钢,他们比邵传镛稍差些。同样是白面,邵传镛偏重相貂白面,周传铮偏重邋遢白面。二花脸与小花脸也勾白脸,二花脸勾半张脸,小花脸勾三角脸,惟大花脸勾全脸。从面部化妆就可看出三个行当的区别。小花脸在戏班中总要占点便宜,大家称俚为闻喽。伲戏班中的华传浩仗着小花脸行当,时时要欺负别人。 昆剧中的鞋皮生,又呼穷生,拖鞋皮上场,现在年轻的人已没有拖鞋皮的经历,上场好像在穿拖鞋走路,不像拖鞋皮,脚套进鞋帮里,不肯将脚拿出来,拖鞋皮的鞋子,鞋帮与鞋底应该脱线脚,鞋子不跟脚,脚要不时从鞋子中伸进去缩出来,表明寒酸,连像样的鞋子也没有一双。拖鞋皮也不是好学的。 昆剧除小生、老生、旦角,其他角色都可用方言念白,小花脸、二花脸、白面及末用的最多。 过去昆班有许多规定,如青龙、白虎,指戏台上下场区域,左青龙吹笛,右白虎打鼓,此两个座位只有小花脸好坐,其他角色不能坐。据说唐明皇演过小花脸,所以小花脸的地位特别高,这个说法不一定对。 伲昆班的主师爷是老郎神,老郎神是没有胡子的,所以昆班演员不能留胡子,谁留胡子谁倒霉,戏祖不会保佑他。其实留胡子化妆不便,小生、花旦演员尤不宜。 (王传蕖补充说;昆剧没有流派,因为唱腔用的是曲牌体套曲,与板腔体不同,按曲填调,依曲寻腔,唱法都是一样的。从唱腔言,没有流派。表演上有流派,各人都可形成个人风格,但最终要归结到行当中去,以行当规范表演,这样共性多于个性,好像又没有了流派。当然每个人在唱腔、表演上还是打上个人烙记,比如我唱正旦,尤彩云就不一样,俚较实、较平,我是虚虚实实、轻重缓急,要说流派,这就是流派。昆剧没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艺术派别。 计镇华的嗓子条件优越,许多老生演员没有俚这个条件。但俚唱曲运腔,不完全是昆曲传统唱法,借鉴了京剧、越剧的运腔方法,并吸收了现代歌曲发声特点,唱起来很好听,青年人容易接受,但老观众有些想法,昆剧的传统运腔方法变化太多了。俚的表演艺术,大家公论是一流的。 建国前,顾传介与朱传茗录制的唱片,现在听起来勿大适意。这是唱片公司的原因,俚笃在一张唱片中,规定录制多少内容,顾、朱为了将重要唱段尽可能多录一点采用快唱做法,使有些曲调走样。 俞粟庐是清曲方面的代表,俚的《粟庐曲谱》学唱的人不少,研究的也多,但伲传字辈唱曲有自巳的曲本,不完全照俚的曲谱。戏工与清工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在文学性方面作一比较。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它唱的不是歌,而只是唱“话”(这是从本质而言)。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再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其实都是我摘录的,给你个网址你自己看看呗http://wenku.baidu.com/view/a15a30cf05087632311212eb.html
“生旦净末丑”各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京剧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分类。生一般是正派的中老年男子;旦指戏中的女性角色;净主要为性格比较突出的男子;丑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