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老人失传的技巧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龙从发:刻刀下“浮出”玲珑宝船   龙从发今年69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12岁便从父学艺,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他逐步走上木刻船艺术的探索之路。   聋哑父亲教出绝活传人   说起木刻船艺术,不能不提及龙从发之父——原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聋哑老艺人龙云华。龙云华1965年去世,祖籍湖北宜昌,世代生长在长江边,生前一直靠制作船模的手艺来养家糊口。   龙老说,老父亲虽然身有残疾,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先后雕刻出湖北跨子船、小型襄河船、宁波三帆船、湖南平顶船、龙凤船、贵州客船、巡抚官船、川江麻雀尾船等六十多种不同风格的船。   他以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梁红玉战船》,着意渲染船上的战斗气氛和梁红玉屹立船头的飒爽英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另一力作是《端午龙舟》,与儿子龙从发等多名艺人一道,耗时一年有余方制成。长约1.2米的龙舟由白木雕刻,舟上雕刻有划船的、击鼓的、掌舵的,栩栩如生,人物多达72个,至今仍是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陈列品。   作为龙氏木刻船的继承人,龙从发自12岁起便从父学艺,19岁便出师自带徒弟。1959年12月,龙从发随父举家迁至武汉,开始着手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摆件。随着木刻船——“端午龙舟”在大会堂亮相,龙从发和父亲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地位便一举奠定。   精湛技艺倾倒国际友人   自上个世纪70年**始,龙从发的木刻船艺术便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代表作“郑和宝船”、“隋朝五牙战舰”、“龙凤舫”等,以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   1985年,他创作的“郑和宝船”参加中国商品秋季交易会展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之后,被一来自荷兰的收藏家收藏。“隋朝五牙战舰”是应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邀请,专门为该馆战争馆制作的,该战舰由另一位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设计,至今仍在该馆陈列。   “龙凤舫”是龙从发的一件得意作品,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该船长约1米,宽0.36米,高0.6米,是一件豪华、精巧的装饰品。船身高6层,首、尾各设两座船楼,颇有黄鹤楼的神韵。该船上部全部镂空通透,有亭台轩榭、牌坊壁画,不少廊柱只有头发丝粗细。   据龙老透露,这一艘木刻船,船身是由生长在恩施州深山里的黄杨木制作,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胸围约15公分;底座是由生长于东北长白山的椴木制作,树龄小,纹理光滑细腻,颜色纯白,与船身的微**相得益彰。   龙老介绍,从下料到制作完成,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光各种用于切、雕等的**,就用了100多把,因为有许多特殊要求,这些**也是自己打铁锻造的。   绝技传承成燃眉之急   由于木刻船制作又苦又累,加上没有长期稳定的订单,效益不佳,龙氏木刻船如今面临尴尬——他的4个儿女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学艺。   “我父亲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陈列品,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到国外展览,但现在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愿学,还谈什么传承?”龙从发有些落寞地告诉记者。   据省工艺美术协会介绍,武汉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手工业曾相当发达。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曾经十分红火的工艺美术企业经济效益日渐下滑,本地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许多优秀的民间绝技濒临失传甚至灭绝,让观众惊叹不已的绝技仅能糊口,本地艺人对此颇感无奈。   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方敦记介绍,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工艺美术行业,在省有关领导和行业的扶持下,湖北省包括龙老在内的四个国家级“大师”将各自成立工作室,弟子也有望获得经济补贴,将绝活发扬光大。   路光荣:用贝壳“编织”玉宇琼楼   如果和路光荣坐着聊天,估计谁也无法知道他是个“手艺人”,他的谈吐之间,一句句妙语总是关乎美学、文学。   路光荣今年59岁,能获得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说,自己当初也没料到。   贝壳是他的天然“画布”   1947年,路光荣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农家庭,从小,他在美术领域里就显得很有天赋,不仅绘画和雕刻有模有样,还制作过皮影、剪纸,从小就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6年,路光荣狂热地爱上了绘画伟人像宣传画,只要能找得到机会,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会找来一两枚伟人像章,对着细细揣摩、描绘,江汉平原上随处可见的贝壳,成了他的天然“画布”。   1973年,全国掀起工艺美术热,出口创汇的热潮席卷全国,名声在外的路光荣受命筹办贝雕工艺厂。在大连贝雕厂学习了一个月的设计制作后,他开始向贝雕业进军。很快,路光荣就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1974年,他设计制作大型贝雕画《双凤牡丹》、《黄鹤楼》,参加广交会获得外商首批订单。   巅峰之作耗去一吨贝壳   在路光荣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黄鹤楼。对此,路光荣解释说,在他心中,能表现荆楚文化的标志性建设就是黄鹤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四处收集黄鹤楼的资料——当时,蛇山还没开建黄鹤楼,路光荣找来一部老式相机,对于能找到的资料,一一拍下来,在他的早期作品里,黄鹤楼一直是三层的,一如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路光荣创作的黄鹤楼是多变的,这得益于路光荣对黄鹤楼资料的收集———楼体慢慢加高,黄鹤楼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1994年,路光荣迎来了生命里的巅峰之作——由他设计创作的大型淡水贝立体贝雕船《黄鹤玉龙舟》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这句话在路光荣身上得到验证。这件123cm×96cm×36cm的作品,一共用了大约1280多个工作日,看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惊叹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全贝壳材料晶莹洁白,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座象牙雕——这件作品,塑造了中华龙的形象——双龙昂首欲飞,龙身上耸立着黄鹤楼主楼、长廊、亭阁、牌楼、太白楼等建筑物,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玉栏环抱,画栋雕梁。整个作品采用园雕、浮雕、透雕等工艺手法,同时将书法、篆刻、纹样设计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荆楚地域文化特色。   路光荣的女儿记得非常清楚,这件作品耗费了一吨多重的贝壳,因为损耗大,作品完工时,剩下的边角碎料堆积如山。“《黄鹤玉龙舟》上的小鳞片有几万个,都是手工精制的。”   女儿结婚嫁妆是贝雕   路光荣有两个女儿。和路光荣小时候一样,两个女儿从小也对美术有着强烈的爱好,大女儿在读初中时,曾经用父亲的篆刻刀刻过名章。   但他决定让大女儿放弃这一行,“手工量大,粉尘又多,太累太辛苦;而且,一个女孩子想在这一行成名成家,太难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路光荣一生带过太多的徒弟,但不少人做到工艺师之后还是放弃了。   贝雕究竟如何不易,路光荣的女儿说得非常形象:“作品的材料全是贝壳,种类达到十几种,但船却有棱有角,怎么样才能让很薄又有弧度的贝壳变厚变直呢?这个就要因材施意,每个地方用的贝壳都不同,从选料,到分块,到拼贴、组合、装饰,到打磨……仅做一个很直的杆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像大船上一根长15cm、直径1cm的杆,需要用很细的布手工打磨好,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路光荣的女儿笑着说。试想一下,在一片贝壳上,要雕刻出一个个套在一起的拉环,环环相扣,还要打磨,抛光……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路光荣嫁女也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风格,两个女儿出嫁,最引人注目的嫁妆就是父亲亲自设计制作的贝雕船《黄鹤玉龙舟》。   “不过,妹妹在这一行的天赋使她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我也努力在帮助父亲将他的这种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路光荣的大女儿路明就这样兜了一圈,还是回到父亲的老行当。不仅研究他的作品,而且还要研究他的人生历程。   这个行业有多苦?路光荣曾经有过多少次动摇?面对记者的追问路光荣一笑了之:“那些苦,不提也罢。”   相关链接   剪纸大师:蒋再谱   湖北武汉人,1916年出生,从事剪纸制作。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先后担任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职。代表作有《百花齐放》、《蝴蝶团花》等。   玉雕大师:袁嘉骐   1954年7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师。1975年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幸运地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学习玉雕艺术。   1980年,绿松石雕《极乐图》在香港展出,拍卖底价高达180万元,袁嘉骐在玉雕届名声大噪。   1998年11月,历时两年的白玉雕《佛光普照》竣工,引起轰动。   微雕大师:常世琪   常世琪,1945年生,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常世琪大师早年学习玉雕,经20余年历练,其玉雕技艺炉火纯青。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攻微雕,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均如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尤其在头发丝上刻的书法、人物、肖像最令人称奇,他曾在4厘米长的发丝上,刻上《兰亭序集》327个字的全文。

寻失物通告怎么写?

小区关于失物招领的温馨提示范文

尊敬的小区住户:

您好!今日下午有两名业主在小区三栋外儿童游乐区拾到一个深蓝色小包,内有两本"Z市老年人优待证",失主:D、F,请失主尽快到物业服务中心领取。

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和谐、温馨的家园!

XX物业服务中心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业服务中心将竭诚为您服务,如有疑问请致电 1234500

标准论文格式

一、纸型、页面设置、版式和用字。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

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mm,地脚(下)20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二、论文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组成。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占两行。上一行内容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用小三号宋体;下一行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文头上下各空一行。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

论文副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作者、学校(市级电大)、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适当居中左对齐依次排列。占行格式为:

作者:XXX学校:XXX 年级:XXX 学号:XXX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答辩组成员:XXX(主持人) 职称:XXXXXX 职称:XXX……答辩日期:X年X月X日申请学位:学士(不申请可省略此项)

由于论文副题可有可无,学位可申请可不申请,答辩组成员可以是3、5、7人,封面内容占行具有不确定性,为保持封面的整体美观,可对行距做适当调整。

三、论文

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

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左起空两字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建议使用电脑脚注功能。

世界失传10种技术有哪些?

第十位,冷兵器时代最强的锻造技术!大***钢,用大***钢制作的兵器超强,超坚韧,钢材本身有自然的花纹(现在的仿制品是用不同金属融合打造的,虽然有花纹,但是不是真品)真正做到削铁如泥!此技术在1600年左右失传,原因不详。
第九名:希腊纵火器!在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中,希腊**使用了一种神奇的**。用陶罐装着可以燃烧的液体,然后投掷出去,类似于***的效果。神奇的是,这 种***在水下也能燃烧一段时间(不是在水面,而是在水下!),被这种燃烧的液体**是很麻烦的事,用水很难扑灭,这项技术在希腊灭亡后就消失了。后来有 人猜测那是一种类似石油的液体,但是比石油更容易燃烧。
第八:印度星象仪! 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一本印度古书中记载了一种星象仪,它由精密的齿轮构成,使用水力驱动,可以准确的测出天空中的星**置,年份等等,最神奇的是,它 的精度相当高(时间上比汉代的张衡制作的星象仪晚了差不多300年,但是其更精良和准确)。该技术早以失传。
第七名:阿拉伯灌溉系统!在1000多年前的阿拉伯帝国,由于沙漠众多,粮食的种植成了大问题,为此,阿拉伯的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水利灌溉系统。 他们花费了百年的时间,在阿拉伯的荒漠上建造出了无数的绿洲,这一切都靠伟大的水利灌溉技术,从不多的河流中用木制的抽水设施抽水到遍布沙漠的沟曲内,水 顺着沟曲流通到帝国各处,最终形成了一片片绿州!(中国最早的比较大的水利设施是秦朝的都江偃,但是论技术含量和难度,比阿拉伯帝国的水利灌溉技术要逊色 不少!即使现在的科技想要在沙漠中形成绿洲也是相当难的,水土保持是大问题)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此灌溉技术也失传了!绿洲重变沙漠…
第六名!中国明朝的超级巨船!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在那个风*的年代,明朝的工匠们设计制作了一群在当时堪称奇迹的巨船,其中最有名的就 是宝船,郑和的旗舰!据当时的资料来分析,宝船长度有约140米,宽30米,排水量大约在6000多顿。现在看来很一般,但是在当时绝对是奇迹!同时代的 欧洲各国的船只有4-50米,一直到18世纪出现铁甲舰,才有超过100米的船(以木头为材料的帆船还没有出现过超过宝船的存在,以至于很多科学家怀疑是 否真的存在如此巨大的船!)
第五名:罗马水泥,现代混凝土的开发始于1700年。今天,水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18世纪开发出来的配方并不是混凝土的第一次发明。事实 上,在古时候,混凝土已被波斯人、埃及人、亚述人和罗马人广泛使用。其中又以罗马人为最,他们率先将锻石类和粉碎的**、水混合在一起,完善了配方。他们 对这一技艺的精通使得他们建造出万神殿、角斗场、沟渠和罗马浴场。
第四名:罗盘草,技术的失传并不总是因为过于保密或记录保存**,有时只是因自然不合作,罗盘草便是如此。这种开花的草药只生长在现今的利比亚的特定海岸 线上。罗盘草的心形果实被认为是一种万灵药,可以用来治疗疣、发烧、消化**和其他一切疾病。它的避孕功效使得它成为罗马世界最宝贵的物质之一,这种草药 甚至还出现在几种不同的古代罗马的货币上。妇女每隔几个星期喝一次罗盘草汁就足以防止怀孕。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它甚至可以终止妊娠。使用罗盘草有可能是最 早的人工流产方法之一。
它是如何失传的?罗盘草是古代最热门的草药之一,它的使用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亚洲。但因它的显著功效和特殊 的生长环境,导致了人们过度地采伐,以致罗盘草灭绝。由于这种特定的品种不再存在,现代科学家无法确认它的避孕效果是否真如罗马历史学家和诗人所说的那样 显著,或者,它是否会产生其他副作用。不过,与罗盘草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草药已被证明有相当高的避孕率。
第三名:***和双子座计划空间技术,上世纪50、60和70年代,***和双子座空间计划被归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最大的成功,其中包括首次载人航 天飞行和首次月球之旅。从1965年到1955年正式实施的双子座计划,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早期研究和开发。在那不久之后推出的***计划,目标是实现让人 类登上月球表面。196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它是如何失传的?***和双子座计划没有真正失传。土星V 号运载火箭仍然存在,飞船密封舱里许多部分很容易便可得到,然而,事实上,关于最初计划的图表或记录已经很难被找到。由于美国航天局当时正与苏联进行竞 赛,***和双子座方案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进程都很匆忙。当计划结束,这些工程师连同所有他们的记录,便随即离开。现在,美国宇航局正在计划对月球进行一 次回访,关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程师是如何让航天器运转的大部分资料都非常宝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记录依然如此混乱和不完整。
第二名:Telharmonium合成器,Telharmonium合成器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乐器。Telharmonium是一个利 用音轮合成音乐信号、再通过电线传送到一系列扬声器的大型装置。它由发明家撒迪厄斯·卡希尔于1897年发明,是当时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乐器之一。卡希 尔总共制造了3台Telharmonium,其中一台据说重量约有200吨,体积有一幢屋子那么大。Telharmonium的使用者可以操纵其重现其他 乐器的声音,尤其是如长笛、巴松管和单簧管特别是木管乐器。
它是如何失传的?由于Telharmonium能够通过电话线传输信 号,卡希尔设想,通过它远程为饭店、宾馆和私人住宅等地提供背景音乐。不幸的是,早期电网无法应付Telharmonium巨大的能源消耗,并且,它的标 价高达20万美元,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更致命的是,因为它是通过电话线来传播音乐,声音往往会渗入到私人电话谈话中。没过多久,市民就对它的迷恋逐渐消 失。今天,关于最初的三台Telharmoniums没留下任何东西以供我们瞻仰,甚至连录音也没有。
第一名:安提凯希拉装置,安提凯希拉装置是最神秘的考古文物之一,它是100多年前潜水员在希腊安提凯特拉岛的一艘古船残骸中发现的一个青铜装 置。该装置由一系列可以被控制的铜质齿轮(超过30个)、曲柄和刻度盘组成,用于计算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运行位置。科学家们推算,这件装置制作于公 元前1世纪至2世纪。科学人员到现在仍没有完全了解它的真正用途, 其背后的神秘结构和用途已经困扰研究人员多年。现在的共识似乎是,安提凯希拉装置是一种原始的钟表,可以计算月球的位相和太阳年,这使得一些人将其称之为 最早的“模拟计算机”。
它是如何失传的?该装置设计的复杂性和精确度表明,它并非唯一的此类设备。许多科学家推测,它的使用在 当时可能已十分普遍。然而,在历史记录中,类似安提凯希拉装置的设备直到14世纪才出现。这可能意味着这项技术遗失了近1400年。鉴于它是此类设备的唯 一古老发现,它是为何或是如何遗失的,仍将是一个谜。


本文标签属性:

粮食的种植:粮食的种植过程 粮食的种植过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