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

1、《还剩下多少》是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学会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2、我教学的《还剩下多少》是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概念课—认识减法。减法和加法一样,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如剩余、减少、比较等。

3、组内研讨课,依据课时进度,我展示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还剩下多少》一课。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教学反思

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反思:数学模型的建立: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比”的概念,让他们明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解一个相对数的问题。我强调了建模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个问题。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3、《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在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是知道两个数,求它们的差,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多几或少几,求另一个数。

4、”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568比379多多少?”听后心想孩子们把《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围绕着如何区分这两种类型题展开了。通过做题发现有的孩子们会做不会分析。

5、“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其中的一个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研究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白减数是多少就是求总数的另一部分数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理解数量关系。首先在教学例题前,我利用了例题中的情境,出示了一道“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小猴一共采了28个桃,吃了22个。

十几减8,7,6的教学反思篇1 满意: 这节课设计是先让学生通过苹果图,列出一图四式,复习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对这节课用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做铺垫,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了用四种方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对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在解决这道题的优势。

十几减9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 本节课是“十几减9”,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学生理解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算法,就可以把它迁移到后面其他退位减的计算里,促进自己的学习。

十几减65的教学反思篇1 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还剩下多少》是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概念课—认识减法。减法和加法一样,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如剩余、减少、比较等。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个个跃跃欲试,但是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尚未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急着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导致课堂秩序有点混乱,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与交流的习惯。

组内研讨课,依据课时进度,我展示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还剩下多少》一课。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你怎么知道是3个。从图中看出来。 比5个少2个是3个。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 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 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 还剩3个。

一个黑板写了三个3+2=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误导学生。板书也体现不出重难点,黑板上都是老师的字迹,而没有学生的作品,感觉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黑板上没有直观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书写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后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