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古人道家道德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哪一项是道家的一个核心的道德原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哪一项是道家的一个核心的道德原则

道家无为,就是一个道法自然,
随其自然,也就是没有原则的,
我理解的是所谓道法也就是一种至情至性,是没有世俗的道德的。

鸿钧老祖竟然不是道教最高神吗?那道教最高神是谁?

鸿钧老祖只是小说之中虚拟的角色,不归属于宗教信仰,他肯定不是道教最高神,他甚至连道教的神灵都不算。道教真正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哪一项是道家的一个核心的道德原则

01、鸿钧老祖来源于小说《封神演义》,跟道教无关许多对民间传说和道教一知半解的人,总会误以为鸿钧老祖是道教的至高神,他是三清的师父。

但是,事实是鸿钧老祖出自于明末小说《封神演义》,他是小说里面虚构的形象。在小说之中,他修为通天,属于圣人之上的顶尖高手,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都是他的徒弟,鸿钧老祖一出手,这3位弟子就得乖乖臣服。

然而,小说终究只是小说,鸿钧老祖并没有纳入民间信仰之中,更没有被收录入正统道教。就连通天教主也是虚拟出来的,他并不是灵宝天尊的别称,很多人也把通天教主跟灵宝天尊混淆了,这里说下“上清真境太上大道玉宸道君灵宝天尊”的别称是:赤明中劫天尊、大罗经宝天尊、玉宸道君、太上大道君。

02、道教至高神为三清,他们三个的地位同等道教信奉真正最高神是三清,也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3位大神的排名不分先后,在道教的地位也是同等,只是不同的派别分支供奉的主神不一样,大多数还是以三清为尊。

这三清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太上老君,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他是道教创始之时就出现的尊神,也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师父。因此,东汉末年道教创立之时,张道陵就拜太上老尊为至高神,以春秋时期的老子为道祖,后续随着道教的发展才逐渐完善出三清。

再从现代道教说法来看,三清之中是元始天尊最先化生,其次是灵宝天尊,最后是道德天尊,可以说元始天尊算是相对稍微年长的大神,但是这并不妨碍三清的地位问题,他们仍然是平起平坐。

03、道教之中玉帝为六御之一,六御的职责是辅助三清按照世俗的一种说法,玉帝是三界之主,他可以统管释、道、儒三教,就算是三清也得归玉帝管辖。其实这种说法没毛病,在宋朝之后,玉帝的地位快速拔高,成为了不低于三清的万神之主。

在宋朝之前,道教是三清六御,玉帝就包含在六御之中,六御的工作就是辅助三清掌管万物,三清是道教的顶点。

而宋朝时期,宋真宗为了显示正统,认玉皇大帝为宋家的**,并且拔高玉帝的地位,玉帝就逐渐的从六御之中脱离,成为了三界之主。由于玉帝脱离,**不复,东极青华大帝也跟随玉帝脱离六御,三清六御也就变成了三清四御,这四御也转而辅助玉帝掌管万物,玉帝在道教之中也逐渐成为了跟三清同时化生的大神,地位也是基本不相上下。

中国古代道德的本位是什么?

中国古代道德的本位应该是忠、孝、礼。和现在的道德底线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异同。如果要区分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道德是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人们对于道德的要求越来越趋于完美。

时代在变,人的道德也在发生着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基于人们对于人的活动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历史传承的忠、孝、礼是不会发生过多改变的。

古人对于忠是非常看重的,只不过他们的忠受封建思想狭隘影响特别大。但这种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可取的,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大臣们对皇帝的忠诚。现代社会,这忠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忠于自己的祖国。

孝敬父母一直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论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这个传统美德不能丢。人都应该心怀感恩之心,父母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对他们尽孝是我们应该做的。

礼也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一种美德。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由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约定形成的一种道德观。“礼”作为人的活动和行为规范,需要合乎鬼神要求从根本上讲,是需要合乎自然的法则,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得到想要的福址。

所以对于忠、孝、礼这事来说,社会不会遗弃,只有对人们更深层次的要求。应该说现在的道德观念很好的继承了中华民簇文化精髓,正是这种强大的继承才让我们的文明社会越来越和谐。

忠、孝、礼是我们的道德基础,我们也会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品质。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浩瀚渊博,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但受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简单勾勒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西周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德摄政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开始了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展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他对社会纷争和*隶社会礼制崩解的独特思考,使他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形成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无“仁”更谈不上其他德行,由此逻辑可得出“为政以德”、天下太平的结论。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忙于征战,**上的功利压倒了道德上的考虑,所以,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际遭受着冷遇。

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1、百德孝为首。对父母的孝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规范的。

2、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础,没有这一点,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3、知荣辱。知荣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养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知道荣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行为就有了方向。什么是荣辱,在以后的具体道德标准中加以说明。

4、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从事实中总结道理。

5、凭借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幸福地感知通过自己劳动获取的利益,把享受自己劳动获取的利益视为幸福。

7、平和为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满足,但不损害他人利益,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互惠。

8、守诚信。说话办事都要讲诚信,讲诚信就是用真实的自己与他人交往,说到做到,做不到不说,如果因为客观的原因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要把真实的原因告诉对方,求得原谅,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9、为人热情,但要防范被他人伤害。人与人的交往,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如果在别人谋划伤害你的同时,你还在热情地与他交往,这就是愚钝。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制止住他人的伤害行为,然后再与其交往,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10、处事为人要勇于负责任。负责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要经过长期修养才能做到,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人是必须要负起责任的。你得到了权力,获得了利益或欠了他人利益,之后这必须要负起责任。例如:父母把你养育**,你必须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你娶了妻生了子,必须负起家庭的责任;你与邻居共用一个走廊,每天从邻家门口路过,你就应当负起清扫走廊的责任;你的孩子伤了别人,你要负起给他人治伤与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你当上了公司的领导,你必须负起公司利润和员工利益的责任。

11、与人交往不能自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必须是高度修养的结果。从人的天性来讲,在与人的交往中,往往都是考虑自身的利益为多,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无法与他人交往,自私反而获得不了利益,客观使人懂得自私反而满足不了自己的利益,社会要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考虑双方的利益,不能自私,自私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大障碍。

儒家和道家有什么分别?

儒文化与道文化的区别是什么,我们要敢为天下先还是不敢为天下先

主题:古代几种道德观 [浏览:233] [回复:2]

“春秋二百四十年,**五十二,弑君三十六”。“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天下大乱”。在“文不足以来远,德不足以亲近”的形势下,诸子百家著书争鸣立说,从而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一直影响着后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的精华,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荣辱观、道德观是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综观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各种流派,观点各异,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重功利,讲力行,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法家提倡“严刑峻法”,认为“贵法不义”“不务德而务法”的观点;儒家独善“为政以德”的**,治国的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国儒家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主要特点是:
首先是崇尚“仁 ”
最早给“仁”下定义的是春秋时期的韩无忌,他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
孔子是我国古代大力倡导伦理道德的人,他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仁”。在《论语》一书中,孔子105次提到过“仁”。在他看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克已爱礼为仁”等都是孔子“仁”的主要内容。
按照以上基本观点形成了孔子修身养性的伦理和方法。他提出对老百姓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对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自我教育的方法上要求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从而达到“不违仁”的最高境界。
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孟子在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基础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体系。在**上提出:“法先王”“省刑罚”;在经济上提出:“井田制”“薄税敛”;在军事上做到:“得道多助”“仁者无敌”;在人性论上坚持“性善论”。他又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在孟子看来“仁”即“人也”“人也,人之安宅也”。孟子把“先立乎其大”作为自我修养的内容,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上提出“养气”说。养气即:“养浩然之气”,达到“贵富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境界。要求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其次是义在古代“义”也是道德评价中的一项主要指标准,它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确定、伦理道德行为导向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道德评价的实质是“善恶”标准。孔子认为人们的“善恶”主要是否符合“义”的标准,他把“礼”作为“义”的标准,把符合“礼”的“义”的行为都称之为“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君子之德在于讲“礼义”。
孟子认为“义”即:“正直、正道、大义”的意思,他说“夫义,路也”;“义,人之正道也”。在伦理道德问题上,把“礼义仁智”视为最高道德规范,并强调要“舍生取义”。
管子在道德问题上坚持物质条件对伦理道德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命题,这正和王充提出的“礼义之行在谷足”和***“必以治事为先,衣食足而知礼义——实业发达——教育可实行矣”相吻合。管子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安邦定国的伦理纲纪。
第三是礼孔子的“礼”是指“周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他“礼”的核心,“克己复礼”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总纲。而他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规。”是他一生自我修养过程的总结。他要求领导要强化自身修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要求领导要守君子之道“行己也恭,事业也敬,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要求领导和民众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人们相互之间要“言必信,行必果”。这都是孔子心中“礼”的具体内容。“克已复礼”的途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管子认为应该把“礼义”相结合才能规范行为,要进行“八经”教育即:“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荀子是大力提倡“礼”的人。在《荀子》一书中“礼”共出现了“339”次。他认为“礼”是一切言行和事物的最高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制度,“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正,使天下皆出于治”说的就是这种作用。荀子的“礼”指的是用来调节人们**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