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钟鼓楼是干什么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钟楼和鼓楼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2、用途:报警报时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别看小小的打更,还有许多门道。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打更节奏,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2)午*报时
在清末到**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进入了午*报时的时代。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台,用来报时的“午*”就架在这里。
*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衣,装好*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台上的人马上点燃*药,午*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3)西洋高招 :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授时的是上海,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就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
参考资料:
人民网:打更:古代报时手段
中国科普博览:没有表还想报时?
中国“鼓楼”特别多,这种古建筑究竟有何用途?
大多数人们都不了解这些鼓楼有什么用,也因此有一些人甚至还觉得鼓楼建起来根本没有价值,就是建起来好看。而实际上,这种鼓楼在中国分布这么多、这么广是有重要原因的。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鼓楼的“鼓”字。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记录时间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产生误差。官府就建造出这种鼓楼,利用击鼓的方式用以规范人们的时间。因此产生出来了晨钟暮鼓这个成语,其中的暮鼓指的就是傍晚时候击鼓给人们报时。要想利用鼓声统一时间,自然而然地就要大面积建造这种鼓楼,所以在每一个不大不小的行政区域都会有一个这样计时的鼓楼。
除了规范时间以外,鼓楼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传递警报信息。由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不怎么先进,不能够立刻将完整警报传递给所有的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利用鼓声能够广泛扩散的性质,用击鼓的方式传递信息。当有敌情或者是灾害等突发状况发生时,城楼上的人会立刻击鼓,人们听到了鼓声也会早早的做准备。
中国的鼓楼是古代放置巨古的建筑,这股就是用于报警或者报告时辰的工具,中国古代很多佛寺也有鼓楼,在举办典礼获得报时的时候,就会敲击这些鼓。
在当时应该就是和现在的信号塔有关系吧,毕竟可以站得高望得远。
这是一种远距离的交流方式。通过鼓楼上的灯光告知平安。
古代为什么有这么多“鼓楼”,这种鼓楼究竟有何用途?
鼓楼在古代时候有报时的作用,在发生天灾**的时候,也有示警作用。还可以用来战争时期,鼓舞士气通传军令之用。可谓是多功能的古代建筑,只是在现今社会被废弃了这些作用。
在全国各地古城之内,都有鼓楼这一特殊建筑的存在。既然被称之为鼓楼,那么楼中肯定有鼓。鼓,一般是以木为体,蒙以收拾好的兽皮。在古时,人们在祭祀征战之前,一定会击鼓以壮声势。其声激昂雄壮,传播较广,相当适合作为一个传声工具来使用。
在古代,人们计时比较简陋,个人所使用的计时工具,误差极大,且没有统一标准。古代统治者便想起了鼓这一样乐器,便建造城楼,将大鼓立于其上,还设有古时大型计时用的仪器,由专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击鼓传音,告知城中百姓现在是何时辰,如此鼓楼便应运而生。而且为了区分早晚,还设计有钟楼。成语“晨钟暮鼓”便是记载着,古时天明敲钟,日落击鼓。
除了将时辰广而告之之外,由于鼓声传播较广。鼓楼还兼具了在天灾**的突**况来临时,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突**况时,鼓楼中鼓声急促,平民百姓在听到这种急促的鼓声,便可得知有紧急情况发生。百姓会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也可根据鼓声长短来知晓天灾还是兵祸,做好对应措施。
而在战争时间,由于鼓楼大多都立于高处,且鼓声可传递信息,所以也可用来传递军令。在战争中,鼓可以成为指挥军士作战的利器。而且古时将领守城镇守鼓楼,鼓声便是告知将领与军士同在,击鼓也可以鼓舞将士士气。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鼓楼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成为了城市的景点供人游玩。
西安钟鼓楼的来历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
扩展资料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基座为正方形,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屋檐四角飞翘,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层次分明之美感。
钟楼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鼓楼是由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主持修建,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
乾隆五年,据《重修西安鼓楼记》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灿然一新。登楼远望,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2、用途:报警报时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别看小小的打更,还有许多门道。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打更节奏,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2)午*报时
在清末到**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进入了午*报时的时代。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台,用来报时的“午*”就架在这里。
*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衣,装好*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台上的人马上点燃*药,午*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3)西洋高招 :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授时的是上海,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就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
参考资料:
人民网:打更:古代报时手段
中国科普博览:没有表还想报时?
分析西安市与北京市旅游资源特点的异同
说实话,个人不认为两个地方有多少相同之处,所谓异同都是宏观方面的分析。而旅游就是一个细节体验,就像我们说去看兵马俑,去看***,却不会有人说去看历史文化。
那么做些官面文章的分析,其实意义不大:
相同:
1,都是封建帝王的皇城,均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低底蕴。
2,以历史文物古迹等为主要旅游景点。
不同点就很多了
1,西安特色美食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北京只能说是杂烩。
2,由于建都年代差别较大,西安主要就是访古,必须有一定历史知识才有看头,北京是访名,很多东西只是图名而去。
3,北京是现在的首都,**优势西安没得比
所以有导游说:西安的导游磨破嘴,北京的导游跑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