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十年前的苏州园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写一篇想象作文,以《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为题。(400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写一篇想象作文,以《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为题。(400字)

年后的我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我们的小学教师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她使我们从一个个无知的少年走向成熟与稳重。   

“叮零零……”我们家的电话响了,“喂,你找谁呀?”“汤小静,你忘了我们二十年前的约定了吗?”是二十年前的同学陈小渝。“我没忘,那我们在老师家里会合。”挂了电话,我坐上那辆飞行式汽车,仅用了一分钟就到了老师的家,老师的家从以前的小户型变成了一幢别墅,在别墅的前面有一个游泳池,后面是一个四季常青的花园,还有一个机器人管家水仙。走进别墅,里面富丽堂皇,灯光闪烁,客厅里坐满了以前的同学,有书法家陈小渝,有画家王小宇,有科学家赵小含,作家蒋小敏,还有许许多多的市长县长,大家都在亲热地说话,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突然,从别墅**的楼梯上下来一个人,这是谁呀?大家都议论开来,可科学家赵小含却胸有成竹的样子。这时,那个人说话了:“同学们,不记得我了?”这声音好熟悉,是二十年前我们老师的声音。赵小含笑着对大家说:“怎么样?我们老师用了我发明的恢复青绿叶素,是它让老师一直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模样。”  

写一篇想象作文,以《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为题。(400字)

这时,我们展示自己的特长来庆祝这次相聚。画家王小宇给老师画了一幅荷花图;作家蒋小敏和我为老师写了一首诗;由主持人段小洁来为老师朗读;书法家陈小渝为老师写了一幅字,祝老师永远年轻漂亮……  

啊!这次相聚真是太令人激动了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园林

苏州市作家协会的获奖情况

会员主要获奖情况(1999年至2006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金曾豪 《苍 狼》(长篇动物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蓝调江南》(散文集) 第六届王一梅 《书本里的蚂蚁》(童话) 第五届王一梅 《鼹鼠的月亮河》(长篇童话) 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金曾豪 《鹤 唳》(长篇动物小说) 第五届国家图书奖金曾豪 《绝谷猞猁》(长篇动物小说)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王一梅 《有爱心的小蓝鸟》(童话) 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王稼句 《扬州文化丛书》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金曾豪 《绝 招》(长篇儿童小说) 第十届冰心儿童图书奖金曾豪 《绝谷猞猁》(长篇动物小说) 第十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孙骏毅、冯 斌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报告文学) 第十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王一梅 《鼹鼠的月亮河》(长篇童话) 第十三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王一梅 《住在雨街的猫》(长篇童话) 第十四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王一梅 《蔷薇别墅的老鼠》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王一梅 《书本里的蚂蚁》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王一梅 《住在楼上的猫》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高巧林 《白 弟》(中篇小说) 第十五届冰心儿童图书奖高巧林 《长辫子老师》(儿童小说) 2002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马升嘉 《木瓜浜,童年的乐园》(散文) 2003年冰心儿童文学奖殷建红 《房子的记忆》(散文) 2003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殷建红 《回乡偶书》(散文) 冰心儿童文学奖大奖范小青 《生活的脚步未曾停》(散文) 第十三届冰心摄影文学奖吕锦华 《空谷佛音》(散文集) 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钱欣葆 《活泼可爱的快乐猪》(系列寓言集)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图书奖钱欣葆 《刺猬认错》(寓言)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黄霞君 《点亮心灯》(散文集)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盛永明 《铺 床》 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范小青 《百日阳光》(长篇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苍 狼》(长篇动物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鹤 唳》(长篇动物小说) 第五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陆文夫 《人 之 窝》(长篇小说) 首届范小青 《百日阳光》(长篇小说) 首届叶 弥 《成长如蜕》(中篇小说) 首届荆 歌 《惊愕奏鸣曲》(中篇小说) 首届荆 歌 《惊愕奏鸣曲》(中篇小说) 首届金曾豪 《青春口哨》(儿童文学) 首届杨守松 《生命如火》(报告文学) 首届吕锦华 《何时入梦》(散文) 首届范小青 《城市表情》(长篇小说) 第二届叶 弥 《天 鹅 绒》(短篇小说) 第二届金曾豪 《蓝调江南》(散文集) 第二届王一梅 《有爱心的小蓝鸟》(童话) 第二届王一梅 《书本里的蚂蚁》(童话) 第二届王一梅 《鼹鼠的月亮河》(童话) 第二届王一梅 《第十二只枯叶蝶》(童话) 第二届朱文颖 《水 姻 缘》(长篇小说) 第二届朱文颖 《浮 生》(短篇小说) 第二届车前子 《云头花朵》(散文) 第二届小 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诗集) 第二届马升嘉 《想要的感觉》(儿童小说集) 第二届王 尧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系列论文) 第二届江苏报告文学奖杨守松 《生命九章》 1993~2003年度一等奖吴志峰、高 宗 《黄金大道》 1993~2003年度二等奖吕锦华 《森林女神》 1993~2003年度三等奖平燕曦、宋执群 《生命二十小时》 1993~2003年度三等奖汤 雄 《***与她的三个女佣》 1993~2003年度三等奖秋 石 《两个倔强的灵魂》 1993~2003年度三等奖叶正亭 《茶人吴严》 1993~2003年度三等奖杨海国 《国宝周庄》 1993~2003年度三等奖江苏散文佳作评选陆文夫 《姑苏之恋》 2000~2001年度一等奖俞 明 《叛 逃 者》 2000~2001年度一等奖赵 践 《追忆昔日园林》 2000~2001年度一等奖亦 然 《叩访苏州》 2000~2001年度二等奖吴凤珍 《负暄搔背图》 2000~2001年度二等奖杨守松 《醉忆大别山》 2000~2001年度二等奖朱子南 《编一套“告密丛书”,如何?》 2000~2001年度佳作奖邱 载 《苏州的水》 2000~2001年度佳作奖陈 益 《幸福的计算法》 2000~2001年度佳作奖陈放虹 《九寨沟印象》 2000~2001年度佳作奖燕华君 《我的痛怎么形容》 2000~2001年度佳作奖燕华君 《单身日记》 2000~2001年度佳作奖其他奖项范小青 《干 部》(20集电视剧) 第二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范小青 《医 生》(短篇小说) 2001年《当代》短篇小说奖范小青 《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中国作协《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杨守松 《黑发苏州》(散文) 2002年度全国报纸副刊金奖杨守松 《永生之恋》(报告文学)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奖杨守松 《水做的沙家浜》(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特等奖杨守松 《回忆田庄》(散文) “我心中的周庄”全球华人征文二等奖金曾豪 《田 阿 桐》(短篇评弹) 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创作奖金曾豪 《铁琴铜剑楼》(中篇评弹) 江苏省曲艺节优秀创作奖金曾豪 《阿庆嫂的阳澄湖》(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三等奖王一梅 《抽屉里的小纸人》(童话) 第二届张天翼童话奖王一梅 《蔷薇别墅的老鼠》 第二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纪银剑 《踏实的人》(报告文学) 中国作协首届“共和国的脊梁”报告文学二等奖车前子 《Big-character posters》(散文) 《人民文学》“泰山杯”散文一等奖秋 石 《中方总经理》(报告文学) 《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戴 来 《茄 子》(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2003年度短篇奖凌鼎年 《了悟禅师》(小小说) 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法 眼》(小小说) 全国微型小说2002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天下第一桩》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第三届全国微型小说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菖蒲之死》 天津作协与《天津文学》举办的“全国小小说精品征文”一等奖凌鼎年 《天 使 儿》(小说) 《人民文学》“爱与和平”征文优秀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第四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凌鼎年 《笔 会》(短篇小说) 首届黄河口杯文学征文大赛散文三等奖(《中国作家》、《中华散文》、《诗刊》等联合举办)刘苗虎 《疯 猫 岛》(长篇科幻小说) 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钱欣葆 《神*手打猎》(寓言) 第三届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钱欣葆 《美丽的家园》(寓言) “安徒生杯”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荆 歌 《前 妻》(短篇小说) 《青春》、《芳草》、《作品》、《萌芽》“四小名旦”特别奖荆 歌 《绑 匪》(短篇小说) 2004年度《青海湖》文学奖(2005年6月颁奖)荆 歌 《重现的时光》(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汤 雄 《黑枭红颜》(长篇小说) 《今古传奇》长篇大奖汤 雄 《关键时刻》 华东六省市“梅陇杯”法制故事优秀奖丁晓原 《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 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王 尧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文学评论家奖范培松、金学智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江苏省人民**颁发的社科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朱文颖 《水 姻 缘》(长篇小说) 《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朱文颖 《人民文学》、《南方文坛》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中被评选为首届“年度青年作家”阿 坤 《岁月的印痕》(散文集) 中国文化出版社等六家单位举办的国际文学笔会“中山图书奖”张更前 《这也是一笔遗产》(散文) 第十六届华东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张更前 《不让受助者难堪》(随笔) 第十五届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林家治 《善思的时刻》(散文) 《中国作家》杂志征文二等奖林家治 《晶莹如玉,明净可鉴》(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黄霞君 《感悟苍凉》(散文) 文学报“完美杯”征文二等奖缪 克 《野 地》(小说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05年首届“屈原杯”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缪 克 《花瓣的盛开》(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05年首届“屈原杯”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老 铁 《爱情的瞬间移动和消逝》(组诗) “星星杯”爱情诗歌大奖赛优秀奖、“屈原杯”文学创作大赛二等奖黄劲松 《民 工》(组诗) 共青团**、全国青联、新浪网、人民文学等举办的首届鲲鹏文学奖优秀作品奖丁古萍 《心颗飞翔》(组诗) “白沙杯”——我心飞翔全国诗歌邀请展获奖丁古萍 《云山天水》(组诗) 《中国作家》北京“金秋之旅”笔会三等奖丁古萍 《追寻孔繁森》(诗歌) 山东聊城文联“纪念孔繁森殉职十周年”征文三等奖丁古萍 《苏州印象》(诗歌) 《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征文二等奖徐 宁 《“小桥流水”惹谁了》(杂文) 第十五届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徐 宁 《刘统勋的失心疯》(杂文) 扬子晚报“共建和谐社会”杂文征文一等奖茅震宇 《“抠门”与“寒酸”》(杂文) 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三等奖茅震宇 《“寒酸”显精神》(杂文) 2004年度群众杂志好标题奖苏 梅 《喷火小雷龙》(长篇童话)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优秀图书编辑奖袁成亮 《凌虚传》(人物传记) 中山图书奖(中国文化出版社、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小小说读者杂志社、金山杂志社、中山文学院等6家单位举办)龚 平 《万三蹄宴》 江苏省第三届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编剧奖叶 弥 《明 月 寺》(短篇小说) 中国作协《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唐晓玲 《千古美谈卓克基》(散文) 人民日报“长征”征文二等奖万 芊 《李斯说了一句大实话》(小小说)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第四届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徐卓人 《如果你的文字让人敬畏》(散文) 《江南时报》创刊10周年征文一等奖叶正亭 《回眸周庄》(散文) “我心中的周庄”全球华人征文二等奖邵 忠 《桃李芬芳说师傅》 首届真**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孙荣昌 《南 酱 店》(散文) 江苏省企业报第七届散文大赛一等奖高巧林 《同 学 会》 《故事大王》千字故事征文暨2006年度优秀作品三等奖雨 林 《走进周庄》(诗歌) 《诗刊》全国同题诗大赛三等奖石海泉 《清流滋润的城市》(散文) 《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征文三等奖葛 芳 《黄昏的迷醉》(散文) “春来沙家浜”全国散文征文三等奖张寄寒 《陈逸飞与周庄》(散文) 《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征文三等奖吴文华 《今生有缘》(散文) 首届真**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三等奖周泳逊 《呀,我失明的母亲》(散文) 首届真**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三等奖文学成就奖范小青 1999年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范小青 2004年苏州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金曾豪 2003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金曾豪 2004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金曾豪 2004年苏州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金曾豪 第四届苏州市文学艺术奖王一梅 2003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王一梅 2004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王一梅 第四届苏州市文学艺术奖朱文颖 2003年度江苏省作家协会嘉奖(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杨守松 2004年苏州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曾豪 《苍 狼》(长篇动物小说) 第四届金曾豪 《绝 招》(长篇儿童文学) 第四届吴恩培 《百年觅渡》(长篇小说) 第四届唐晓玲 《家 园》(长篇小说) 第四届吕锦华 《森林女神》(长篇报告文学) 第四届孙骏毅、冯 斌 、陈雪春、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 第四届卢 群、吕大安 《大地的脊梁》(长篇报告文学) 第四届朱伟杰、高巧林、张寄寒、费幸林、张惠英、万 芊、盛永明、竹 槿 《“半山”文学丛书》 第四届金曾豪 《鹤 唳》(长篇动物小说) 第五届吴恩培 《文化的争夺》 第五届秋 石 《两个倔强的灵魂》 第五届纪银剑 《没有车票的旅程》(散文集) 第五届陈 益 《我的先祖是蚩尤》(散文集) 第五届张苏宁 《绿 风 景》(长篇小说) 第五届陆 平 《渡 口》(长篇小说) 第五届范小青 《范小青中短篇小说集》 第五届杨守松 《淘 江 湖》(长篇小说) 第五届平燕曦、宋执群 《生命二十小时》(长篇报告文学) 第五届刘苗虎 《追踪变脸人》(长篇科幻小说) 第五届肖 静 《爱情无颜色》(长篇小说) 第五届姜广平 《重塑生命》(长篇报告文学) 第五届陆 泰 《弇山夜话》(散文集) 第五届金曾豪 《蓝调江南》(儿童散文集) 第七届范小青 《城市表情》(长篇小说) 第七届范培松、金学智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第七届王一梅 《米粒校园童话系列》(童话) 第七届朱文颖 《戴女士与蓝》(长篇小说) 第七届马升嘉 《想要的感觉》(儿童小说集) 第七届徐卓人 《真山真水园中城》(风物集) 第七届吕锦华 《无价的君子兰》(报告文学集) 第七届奚旭初 《落叶无声》(长篇小说) 第七届荆 歌 《我们的爱情》(长篇小说) 第七届钦志新 《太 湖 魂》(长篇小说) 第七届老 铁 《等待或者穿越》(诗歌集) 第七届

苏州园林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古典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简介

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

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97年12月和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镇同里、周庄、角直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年代不同列出的苏州四大名园为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 明代拙政园, 清代留园。彰显出苏州园林是世界园林的瑰宝。

扩展资料:

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古典园林

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
  在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
  
  曲园 /怡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园 /五峰园 /古松园 /灵岩山馆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顾氏花园 /启园(席家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家花园) /向庐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历代主人?

王献臣 陈之遴与徐灿 叶世宽 吴璥 张之万 张履谦 李经羲
http://****szzzy***/news_detailC/newsId=810ee15d-6540-4a9b-83b5-4665105f12ab.html这里有详细信息,你可以去看看

苏州园林的历史有多久?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苏州四大园林是指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沧浪亭”始为五代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江图(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献价值。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另有石刻34处,计700多方。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毫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另三资料分别为:51950平方米、约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丽日,秋日红蓼芦塘,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留园
  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娄门内园林路,始建于元代,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狮子林原为**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名“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狮子林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之美誉。假山内外上下盘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壑,如入深山峻岭,恍惚**。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园,所以狮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征,与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论。山腹中空灵曲折,宛如迷宫的洞*即象征佛的法力无边。   狮子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园内多竹,竹间结茅的方丈禅窝,建有“冰壶进”、“玉鉴池”、“小飞虹(桥)”。主要建筑有立雪堂、燕誉堂、卧云室、见山楼、指柏轩、飞瀑亭、真趣亭、问梅阁等。   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奇巧、出神入化、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园内长廊四面贯通,廊壁上嵌有书条石刻,皆为名家书法佳作。   公元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公元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公元1954年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