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第几次北伐用木牛流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古代的木牛流马最早出自哪本?(中国古代的木牛流马最早出自哪本书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古代的木牛流马最早出自哪本?

历史上对流马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首次出现粮食运输难以为继的问题,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中国古代的木牛流马最早出自哪本?

  一般都认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发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周亚辉说,有一种说法是,当诸葛亮正在为运粮工具苦恼时,诸葛亮手下的官员蒲元写信给诸葛亮,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想法,所以人们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蒲元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创意,为诸葛亮所采纳制造。不管是诸葛亮本人设计的也好,还是蒲元的建议被他所采纳也好,总之,诸葛亮都亲自参加了设计过程,最后确定了设计方案。从这一点出发,后来人们把这项改革都归在诸葛亮的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孔明造木牛流马的主要内容?

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4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作木牛流马法: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後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後脚孔分墨去後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後杠孔去後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载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木牛流马真实存在吗?

木牛流马真实存在。它是在三国时期为蜀国丞相诸葛亮为运粮草特别制造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和流马。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木牛流马用途广泛使用方便。

蜀汉北伐**?

诸葛亮不仅是一流的战略家,还是高明的战术家,在军事训练、将领选拔、**革新以及军事后勤方面都有很具体的思想和创新。作为军事发明家,诸葛亮曾发明了八卦阵、诸葛弩、木牛流马等,并为蜀军配备了蒲元刀这样的战场利器。

可以说,在军事科技方面蜀军远远先进于魏军和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