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电焊焊材选用标准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选用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原则是什么(选择焊接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选用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原则是什么

焊接方法通常按如下原则选择,所选用的焊接方法必须能保证焊接质量,达到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同时能提高焊接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和改善劳动条件。
选择的一般方法是:针对产品的材料性能和结构特征,根据各种焊接方法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生产类型和生产条件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后选定。在这里,母材的性能和结构特征往往是决定性的。
一、 对母材性能的考虑
1、母材的物理性能 须注意母材的导热、导电、熔点等性能。对于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应选用热输入大,焊透能力强焊接方法;对于热敏感的材料,易用热输入小的焊接方法等。
2、母材的力学性能 主要指母材的强度、塑性、韧性和硬度等。既要看母材的力学性能是否易于实现金属之间的连接,又要看焊后接头的力学性能会不会发生改变,发生改变后会不会影响安全使用等。
3、母材的冶金性能 决定母材冶金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它的化学成分。高碳钢或碳当量高的合金结构钢宜采用**速度缓慢的焊接方法,以减少热影响区开裂倾向;对于冶金相容性较差的异种金属应选择固相焊法,如扩散焊、钎焊等。
二、对产品结构特征的考虑
1、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主要考虑产品是否具有焊接时所需的操作空间和位置。大型的金属结构如船体等,不存在操作空间困难,但其体积过于庞大,需选用能全位置焊的方法;微型的电子器件,一般尺寸小,焊后不再加工,要求精密,宜选用热量小而集中的焊接方法,如电子束焊、激光焊等
2、焊件厚度 每一种焊接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厚度和范围,超出此范围难以保证焊接质量。对于熔焊而言,是以焊透而不烧穿为前提。可焊最小的厚度是指在稳定状态下单面单道焊恰好焊透而不烧穿。
3、接头形式 焊接接头形式通常由产品结构形状、使用要求和材料厚度等因素决定。对接、搭接、T型接和角接是最基本的形式。这些接头形式对大部分熔焊方法均能适应,有些搭接接头常常是为了适应某些压焊或钎焊方法而设计。对于杆、棒、管子的对接,一般宜选用闪光对焊或摩擦焊等。
4、焊接位置 在不能变位的情况下焊接焊件上所有焊缝,就会因焊缝处在不同空间位置而采用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等四种不同位置的焊接。一种焊接方法能进行这四种位置的焊接称可全位置焊的方法。

焊接材料选用原则
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并结合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使用条件及焊接方法综合考虑选用焊接材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
工艺人员、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焊条力学性能热处理规范、焊件制造工艺特点(主要是焊后热处理、焊接返修)和钢材特点,选用相应的焊材。对带“G”焊条加上“规定出焊缝金属夏比v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对铬钼钢焊条、焊接低温钢的镍钢焊条,提高了焊缝金属夏比V型缺口冲击功验收指标,以便与钢板要求相适应。
通常都是按熔敷金属名义保证值来选用焊接材料,而熔敷金属实际强度又往往超出名义保证值很多,如再考虑冶金因素或熔合比的作用,实际焊缝金属的强度水乎将远远高出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的名义保证值。愿望是“低强”匹配,现实可能是“等强”;愿望是“等强”,现实可能是“超强”。必须根据焊缝实际强度水平来分析匹配问题。 焊条、焊剂与碳钢药芯焊丝国家标准和产品样本都没有规定熔敷金属拉伸强度上限,在压力容器用焊材订货技术条件**前,JB/T4709-2000 规定“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加30 MPa”。
对于耐热型低合金钢和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在保证力学性能前提下还应分别保证化学成分或耐腐蚀性能,“保证”的实际意义对铬钼钢来讲是化学成分,对高合金钢来讲则是耐腐蚀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要求”。

焊接时焊条的选用原则是什么?

选用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原则是什么

电焊条选用的一般原则
(1)等强匹配的原则
即所选用焊条,熔敷金属的抗拉强度相等或相近于被焊母材金属的抗拉强度,此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钢焊条的选用,理论上认为:焊缝强度不宜过高于母材的强度,否则往往由于焊缝抗裂性差或应力集中等原因而使焊接接头质量下降。
(2)等韧性匹配的原则
即所选用焊条熔敷金属的韧性相等或相近于被焊母材金属的韧性,此法主要适用于对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条的选用。这样,当母材结构刚性大,受力复杂时,不致于因接头的塑性或韧性不足而引起接头受力破坏。
(3)等成分匹配的原则
即所选用焊条熔敷金属的化学成分符合或接近被焊母材。此法主要适用对不锈钢,耐候钢,耐热钢焊条的选用,这样就能保证焊缝金属具有同母材一样的抗腐蚀性,热强性等性能以及与母材有良好的熔合与匹配。
(4)根据特殊要求选用的原则
a、根据焊缝金属是否需要再进行机械加工或进行热处理以及对焊条的经济接受能力来选用焊条。此法主要适用于对铸铁焊条、堆焊焊条、耐热钢焊条、不锈钢焊条的选用。
b、凡要求焊缝金属具有高塑性,高韧性,并有相应强度指标时,宜优先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条。

选用焊条时有哪些基本原则

选用原则:

1、考虑焊缝金属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对于普通结构钢,通常要求焊缝金属与母材等强度,应选用熔敷金属抗拉强度等于或稍高于母材的焊条。

2、考虑焊接构件使用性能和工作条件对承受载荷和冲击载荷的焊件,除满足强度要求外,主要应保证焊缝金属具有较高的冲击韧性和塑性,可选用塑、韧性指标较高的低氢型焊条。

3、考虑焊接结构特点及受力条件对结构形状复杂、刚性大的厚大焊接件,由于焊接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内应力,易使焊缝产生裂纹,应选用抗裂性能好的碱性低氢焊条。

4、考虑施工条件和经济效益在满足产品使用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应选用工艺性好的酸性焊条。

扩展资料焊芯的分类:

焊芯是根据国家标准“焊接用钢丝”(GB 1300-77)的规定分类的,用于焊接的专用钢丝可分为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不锈钢三类。

要求:

1、容易引弧,保证电弧稳定,在焊接过程中飞溅小。

2、药皮熔化速度应慢于焊芯熔化速度,以造成喇叭状的套简(套筒长度应小于焊芯直径),有利于熔滴过渡和造成保护气氛。

3、熔渣的比重应小于熔化金属的比重,凝固温度也应稍低于金属凝固温度,渣壳应易脱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焊条

焊材的焊接材料选用原则

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并结合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使用条件及焊接方法综合考虑选用焊接材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焊缝金属的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的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条件要求。 焊接材料标准或产品样本上所列性能都是焊材熔敷金属(不含母材金属)性能,而焊接接头性能取决于焊缝金属(包括焊;材熔敷金属和母材金属)和焊接工艺,目前没有任一焊接材料在焊接过程中可以作用于焊接接头中的热影响区而改变它的性能,从选用焊接材料来说只能考虑焊缝金属性能,为保证焊接接头性能还需焊接工艺(特别是焊后热处理,线能量)配合。JB/T4709-2000中原则规定“焊缝金属的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的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条件要求”作为选用焊接材料总方针:JB/T4709-2000将 GB 150中的低合金钢按其使用性能分为强度型低合金钢、耐热型低合金钢和低温型低合金钢,这样划分实际上也与它们的焊接特点相适应。有人认为“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确定了焊接材料”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例如焊接16MnR 钢,下列焊条都可以通过焊接工艺评定:J506,J507,J507R,J507G,J507RH,J507DF……,但施焊产品使用哪个牌号则要考虑诸多因素,如:①从焊接设备考虑,J506 使用交流焊机,J507使用直流焊机;②从抗裂性考虑,J507RH 优于 J507;C 在容器内部施焊从劳动保护考虑,J507DF(低尘)要优于 J507;④从提高效率考虑,铁粉焊条 J507Fe优于了507。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才最终确定焊条牌号。 碳素钢、低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耐热型低合金钢的焊缝金属还应保证化学成分。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对于压力容器而言,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是基本性能,而对碳素钢和低合金钢而言,焊缝金属强度与母材强度匹配又是压力容器行业和焊接行业的“热点”,研究争论甚多。焊缝金属与母材力学性能匹配应该统一考虑强度匹配、塑性匹配和韧性匹配;对于强度型低合金钢按“等强”原则选用焊接材料,焊接接头可具有足够的韧性储备,而适当“超强”也确实有利于提高接头抗脆断性能。用强度级别为700—800 MPa 的高强度钢(HQ70及15MnMoVNRe)作母材,选择不同强度级别焊条焊接,进行落锤试验和深缺口宽板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过份超强或过份低强,均易促使脆性断裂,接近等强的接头最为理想。焊缝低强在工艺上还可降低预热温度、减少冷裂纹敏感性。通常都是按熔敷金属名义保证值来选用焊接材料,而熔敷金属实际强度又往往超出名义保证值很多,如再考虑冶金因素或熔合比的作用,实际焊缝金属的强度水乎将远远高出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的名义保证值。愿望是“低强”匹配,现实可能是“等强”;愿望是“等强”,现实可能是“超强”。必须根据焊缝实际强度水平来分析匹配问题。焊条、焊剂与碳钢药芯焊丝国家标准和产品样本都没有规定熔敷金属拉伸强度上限,在压力容器用焊材订货技术条件**前,JB/T4709-2000 规定“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加30 MPa”。对于耐热型低合金钢和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在保证力学性能前提下还应分别保证化学成分或耐腐蚀性能,“保证”的实际意义对铬钼钢来讲是化学成分,对高合金钢来讲则是耐腐蚀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要求”。对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来讲,JB/T4709-2000只提“耐腐蚀性能”而不提“化学成分”,这是因为高合金钢化学成分是保证耐腐蚀性能的,Cr、Ni 含量提高时只会对耐腐蚀性能有利。不锈钢复合钢基层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加30 MPa;复层的焊缝金属应保证耐腐蚀性能,当有力学性能要求时还应保证力学性能。复层焊缝与基层焊缝以及复层焊缝与基层钢板交界处宜采用过渡焊缝。 不同强度钢号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之间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强度较高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JB/T4709-2000标准中不同强度钢号的碳素钢、低合金钢都为珠光体钢,焊接材料应保证焊缝金属与强度级别较低的母材相匹配。焊后热处理温度若按强度高的母材选用要注意勿使焊缝另一侧母材强度降低过多;若按强度低的母材选用,则应注意防止强度高的母材产生冷裂缝。奥氏体高合金钢与碳素钢或低合金钢之间的焊缝金属应保证抗裂性能和力学性能。宜采用铬镍含量较奥氏体高合金钢母材高的焊接材料。奥氏体钢与珠光体钢焊接,由于这两类钢在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方面相差很大,主要会产生下列三方面问题:(1)焊缝金属的稀释:往往会使珠光体一侧熔合区附近产生脆性的马氏体组织,若提高焊缝金属中奥氏体形成元素镍含量和控制高温停留时间可以减少其影响。(2)碳迁移形成扩散层:在珠光体一侧形成脱碳层,奥氏体一侧形成增碳层,可引起降低接头的高温持久强度和塑性。提高奥氏体焊缝的含镍量,利用其石墨化作用阻碍形成碳化物则缩小扩散层。(3)接头残余应力:主要原因是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线膨胀系数不同及奥氏体钢导热性差而产生的。焊接奥氏体钢与珠光体钢宜采用铬镍含量较奥氏体高合金钢母材高的焊接材料,甚至选用线膨胀系数介于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之间的镍合金焊材,以降低残余应力。焊接材料应满足图样的技术要求,并按 JB 4708规定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由于焊条、焊剂国家标准规定不进行弯曲性能试验,焊条、焊剂力学性能试板热处理规范与产品焊后热处理规范不完全相同,与不少钢材相差甚远,规定焊材“按 JB 4708通过焊接工艺评定”以确保焊材按压力容器标准通过性能检验,但不要求焊材按炉批号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硫、磷含量规定应与母材一致,选用 GB/T 5118标准规定的焊条,还应符合下列要求:型号为EX X X X—G的焊条应规定出焊缝金属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功。铬钼钢焊条的焊缝金属夏比 V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常温时不应小于3l J 箱用于焊接低温钢的镍钢焊条的焊缝金属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在相应低温时应不小于34J。型号为 EX X 人 X—G 的焊条、铬钼钢焊条、低温钢焊条其力学性能试板热处理规范与压力容器用钢材焊后热处理规范相差甚远。GB/T 5113中焊条力学性能试板热处理规范基本上是按焊条强度级别来考虑的。提高热处理温度、延长热处理时间都会降低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同一型号焊条可能用于多种钢材、多种制造工艺的焊件,焊条国家标准中焊缝金属抗拉强度名义值应适应各种工艺情况,如某焊件经多次焊后热处理,要求焊缝金属抗拉强度仍不低于标准规定值。结合我国合金体系特点研制的15MnVR、15MnVNR、07MnCrMoVR 钢,为防止碳化钒析出,焊后热处理温度都规定低于600C,低温钢焊后热处理温度规定较低。工艺人员、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焊条力学性能热处理规范、焊件制造工艺特点(主要是焊后热处理、焊接返修)和钢材特点,选用相应的焊材。对带“G”焊条加上“规定出焊缝金属夏比 v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对铬钼钢焊条、焊接低温钢的镍钢焊条,提高了焊缝金属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功验收指标,以便与钢板要求相适应。

焊接材料的规范是什么?

根据国家规定,并有以下的规范:《材料与焊接规范》2006出版说明2006年02月08日。《材料与焊接规范》是中国船级社规范体系中的一份材料和焊接方面的基础性规范。为中国船级社大部分结构或建造规范所引用。本次修订再版的《材料与焊接规范》(2006)(以下简称本规范)是在98版的基础上,合并了2001、2003和2004年三份修改通报,再修改而成的。为了表明修改的状况,以便于日后了解规范的生效日期。在本次修订的规范中对自2001年以来规范条文有实质性修改的条款标以修改日期,对勘误性质的修改则不作标注。本规范完整地纳入了至2004年底通过的和部分2005年通过的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有关材料与焊接方面的统一要求。为实现本社产品检验制度纳入规范的要求,本版《规范》将原《材料与焊接规范》的总则部分用新第0篇入级规则所替代。在该篇中明确了产品检验的流程的要求。在第1篇金属材料中增加了复合钢板的屈服强度和腐蚀试验的要求;同时对锻钢件的化学成份和力学性能等级范围进一步扩展,特别是对对作为舵杆的锻钢件的成份作出明确的规定。为适应目前船舶行业中塑料材料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首次在规范第2篇非金属材料中对塑料材料提出了一般性要求(新增第2章),同时也规定了具体的试验方法的应用建议。同时也根据中国工业水平的发展,对原先的纤维增强塑料进行了整理,对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增删,对成型车间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成型工艺中加入了夹层板的新内容。第3篇焊接则是在去年调整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结构材料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分析参考了各船级社规范、中国国家标准、和相关实物性能指标后,调整了相应配套的焊接材料内容,成为新的一节。同时根据IACS5月通过的W26《铝合金焊接材料的要求》统一要求,增加了新的铝合金焊接材料,调整了与规范中铝合金材料的相应配套的焊接材料内容。各种焊接方法都会产生某些有害因素,不同的焊接工艺,其有害因素亦有所不同,大体有弧光辐射、烟尘、有毒气体、高温、高频电磁场、射线和噪声等七类。可分为物理因素一弧光、噪声、高频电磁场、热辐射、放射性;化学因素一烟尘、有毒气体。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以咨询深圳市喜德盛电子有限公司,谢谢!

焊材的焊接材料选用原则

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并结合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使用条件及焊接方法综合考虑选用焊接材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焊缝金属的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的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条件要求。 焊接材料标准或产品样本上所列性能都是焊材熔敷金属(不含母材金属)性能,而焊接接头性能取决于焊缝金属(包括焊;材熔敷金属和母材金属)和焊接工艺,目前没有任一焊接材料在焊接过程中可以作用于焊接接头中的热影响区而改变它的性能,从选用焊接材料来说只能考虑焊缝金属性能,为保证焊接接头性能还需焊接工艺(特别是焊后热处理,线能量)配合。JB/T4709-2000中原则规定“焊缝金属的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的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条件要求”作为选用焊接材料总方针:JB/T4709-2000将 GB 150中的低合金钢按其使用性能分为强度型低合金钢、耐热型低合金钢和低温型低合金钢,这样划分实际上也与它们的焊接特点相适应。有人认为“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确定了焊接材料”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例如焊接16MnR 钢,下列焊条都可以通过焊接工艺评定:J506,J507,J507R,J507G,J507RH,J507DF……,但施焊产品使用哪个牌号则要考虑诸多因素,如:①从焊接设备考虑,J506 使用交流焊机,J507使用直流焊机;②从抗裂性考虑,J507RH 优于 J507;C 在容器内部施焊从劳动保护考虑,J507DF(低尘)要优于 J507;④从提高效率考虑,铁粉焊条 J507Fe优于了507。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才最终确定焊条牌号。 碳素钢、低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耐热型低合金钢的焊缝金属还应保证化学成分。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对于压力容器而言,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是基本性能,而对碳素钢和低合金钢而言,焊缝金属强度与母材强度匹配又是压力容器行业和焊接行业的“热点”,研究争论甚多。焊缝金属与母材力学性能匹配应该统一考虑强度匹配、塑性匹配和韧性匹配;对于强度型低合金钢按“等强”原则选用焊接材料,焊接接头可具有足够的韧性储备,而适当“超强”也确实有利于提高接头抗脆断性能。用强度级别为700—800 MPa 的高强度钢(HQ70及15MnMoVNRe)作母材,选择不同强度级别焊条焊接,进行落锤试验和深缺口宽板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过份超强或过份低强,均易促使脆性断裂,接近等强的接头最为理想。焊缝低强在工艺上还可降低预热温度、减少冷裂纹敏感性。通常都是按熔敷金属名义保证值来选用焊接材料,而熔敷金属实际强度又往往超出名义保证值很多,如再考虑冶金因素或熔合比的作用,实际焊缝金属的强度水乎将远远高出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的名义保证值。愿望是“低强”匹配,现实可能是“等强”;愿望是“等强”,现实可能是“超强”。必须根据焊缝实际强度水平来分析匹配问题。焊条、焊剂与碳钢药芯焊丝国家标准和产品样本都没有规定熔敷金属拉伸强度上限,在压力容器用焊材订货技术条件**前,JB/T4709-2000 规定“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加30 MPa”。对于耐热型低合金钢和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在保证力学性能前提下还应分别保证化学成分或耐腐蚀性能,“保证”的实际意义对铬钼钢来讲是化学成分,对高合金钢来讲则是耐腐蚀性能“应高于或等于相应母材标准规定值下限或满足图样规定的技术要求”。对高合金钢的焊缝金属来讲,JB/T4709-2000只提“耐腐蚀性能”而不提“化学成分”,这是因为高合金钢化学成分是保证耐腐蚀性能的,Cr、Ni 含量提高时只会对耐腐蚀性能有利。不锈钢复合钢基层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加30 MPa;复层的焊缝金属应保证耐腐蚀性能,当有力学性能要求时还应保证力学性能。复层焊缝与基层焊缝以及复层焊缝与基层钢板交界处宜采用过渡焊缝。 不同强度钢号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之间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且不应超过强度较高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上限值。JB/T4709-2000标准中不同强度钢号的碳素钢、低合金钢都为珠光体钢,焊接材料应保证焊缝金属与强度级别较低的母材相匹配。焊后热处理温度若按强度高的母材选用要注意勿使焊缝另一侧母材强度降低过多;若按强度低的母材选用,则应注意防止强度高的母材产生冷裂缝。奥氏体高合金钢与碳素钢或低合金钢之间的焊缝金属应保证抗裂性能和力学性能。宜采用铬镍含量较奥氏体高合金钢母材高的焊接材料。奥氏体钢与珠光体钢焊接,由于这两类钢在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方面相差很大,主要会产生下列三方面问题:(1)焊缝金属的稀释:往往会使珠光体一侧熔合区附近产生脆性的马氏体组织,若提高焊缝金属中奥氏体形成元素镍含量和控制高温停留时间可以减少其影响。(2)碳迁移形成扩散层:在珠光体一侧形成脱碳层,奥氏体一侧形成增碳层,可引起降低接头的高温持久强度和塑性。提高奥氏体焊缝的含镍量,利用其石墨化作用阻碍形成碳化物则缩小扩散层。(3)接头残余应力:主要原因是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线膨胀系数不同及奥氏体钢导热性差而产生的。焊接奥氏体钢与珠光体钢宜采用铬镍含量较奥氏体高合金钢母材高的焊接材料,甚至选用线膨胀系数介于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之间的镍合金焊材,以降低残余应力。焊接材料应满足图样的技术要求,并按 JB 4708规定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由于焊条、焊剂国家标准规定不进行弯曲性能试验,焊条、焊剂力学性能试板热处理规范与产品焊后热处理规范不完全相同,与不少钢材相差甚远,规定焊材“按 JB 4708通过焊接工艺评定”以确保焊材按压力容器标准通过性能检验,但不要求焊材按炉批号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硫、磷含量规定应与母材一致,选用 GB/T 5118标准规定的焊条,还应符合下列要求:型号为EX X X X—G的焊条应规定出焊缝金属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功。铬钼钢焊条的焊缝金属夏比 V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常温时不应小于3l J 箱用于焊接低温钢的镍钢焊条的焊缝金属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在相应低温时应不小于34J。型号为 EX X 人 X—G 的焊条、铬钼钢焊条、低温钢焊条其力学性能试板热处理规范与压力容器用钢材焊后热处理规范相差甚远。GB/T 5113中焊条力学性能试板热处理规范基本上是按焊条强度级别来考虑的。提高热处理温度、延长热处理时间都会降低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同一型号焊条可能用于多种钢材、多种制造工艺的焊件,焊条国家标准中焊缝金属抗拉强度名义值应适应各种工艺情况,如某焊件经多次焊后热处理,要求焊缝金属抗拉强度仍不低于标准规定值。结合我国合金体系特点研制的15MnVR、15MnVNR、07MnCrMoVR 钢,为防止碳化钒析出,焊后热处理温度都规定低于600C,低温钢焊后热处理温度规定较低。工艺人员、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焊条力学性能热处理规范、焊件制造工艺特点(主要是焊后热处理、焊接返修)和钢材特点,选用相应的焊材。对带“G”焊条加上“规定出焊缝金属夏比 v型缺口冲击吸收功”,对铬钼钢焊条、焊接低温钢的镍钢焊条,提高了焊缝金属夏比 V 型缺口冲击功验收指标,以便与钢板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