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京剧四大名旦如何区分演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京剧“四小名旦”都指谁?(京剧四大小名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京剧“四小名旦”都指谁?
京剧“四小名旦”
--------------------------------------------------------------------------------
07/19/2003/12:36 华夏经纬网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李世芳死于1947年,未能充分施展才华。
张君秋,原名张家洪。14岁学戏,演青衣,16岁登台,不久就誉满艺台。他曾求教于四大名旦。扮相雍容华贵,气度大方,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早期代表作有《祭江》、《雷峰塔》、《玉堂春》。后来常演的有《铡美案》、《赵氏孤儿》、《龙凤呈祥》,并在新戏《望江亭》、《西厢记》中创造了具有新意的舞台形象。他善于从剧情出发,重新组合传统唱腔结构,创造优美动听的板式。晚年以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毛世来,9岁入科班学艺、扮演花旦、武旦。曾拜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为师。他善于继承传统,借鉴前辈艺人的表演艺术,并加以发挥创造。代表作有《小上坟》、《英杰烈》、《十三妹》、《红娘》等。
宋德珠,12岁入戏校学艺,曾求教于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荀慧生。戏路宽广,尤以扮演武旦、刀马旦见长。幼年刻苦学艺武功基础扎实,舞蹈身段优美,开打利落干净。代表作有《杨排风》、《扈家庄》、《金山寺》、《战金山》、《泗州城》等。他的武旦戏,博采前辈名家之长,并能融合体操与舞蹈等造型美,加以创新。
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是哪四位?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二、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三、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四、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京剧四大名角都是谁?
中国京剧四大名旦的称谓最早是由1921年天津《大风报》创刊号提出来的,后来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了京剧四大名旦。同时这四位也是中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
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名澜,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生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巧玲的梅派艺术。通过不断地努力,梅兰芳融合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和唱腔,称为“梅派”。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当时《顺天时报》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梅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程砚秋,字御霜,初名程菊侬,后改为程砚秋,满洲正黄旗人。程砚秋在京剧表演中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注重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表演细致认真,恪守音韵规律,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婉转多变唱腔风格,形成“程派”。程派中的角色,多风雅娴静,清峻出尘,讲究美感。
尚小云,名德泉,字绮霞,早年其青衣戏十分出色,被公认为“青衣正宗”。尚小云中气充沛、调门高劲圆亮,故有“铁嗓钢喉”之誉。由他创立的尚派,讲究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1962年,尚小云在山东讲学,《我赴山东教学的讲稿》中留下了他对京剧艺术基本原理的分析和总结,颇多精辟之论。其中,尚小云明确指出五法即口、手、眼、身、步,为京剧表演五法之首。尚小云是程砚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确、系统阐述的京剧艺术大师。
荀慧生,字慧声,号留香,原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为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是中国京剧荀派的创始人,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荀慧注重道白艺术,要求表演者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擅长上滑下滑的装饰音,韵调俏丽轻盈。1952年荀慧生荣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