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明朝公侯的家有多大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明公侯排名?(大明公侯完本了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大明公侯排名?

1、明朝开国六公

1.1、韩国公李善长

大明公侯排名?

1.2、魏国公徐达

1.3、曹国公李文忠

1.4、宋国公冯胜

1.5、卫国公邓愈

1.6、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2、明朝开国二十八侯

2.1、汤和中山侯

2.2、唐胜宗延安侯

2.3、陆仲亨吉安侯

2.4、周德兴江夏侯

2.5、华云龙淮安侯

2.6、顾时济宁侯

2.7、耿炳文长兴侯

2.8、陈德临江侯

2.9、郭兴巩昌侯

2.10、王志六安侯

2.11、郑遇春荥阳侯

2.12、费聚平凉侯

2.13、吴良江*侯

2.14、吴桢靖海侯

2.15、赵席南雄侯

2.16、廖永忠德庆侯

2.17、俞通源安南侯

2.18、华高广德侯

2.19、杨璟营阳侯

2.20、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

2.21、朱亮祖永嘉侯

2.22、傅友德颍川侯

2.23、胡美豫章侯

2.24、韩政东平侯

2.25、黄彬宜春侯

2.26、曹良臣宣宁侯

2.27、梅思祖汝南侯

2.28、陆聚河南侯

明朝开国共有多少公侯伯爵?

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

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

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

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

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

公侯府邸有几个门?

公侯的宅邸明朝规定为前厅、中堂、后堂共七间,大门三间,梁栋、斗拱、檐角用彩色绘饰,门窗仿柱用黑漆油饰,门上有金漆兽面锡环。

王府的建造形制,东、西路可以自由配置,中路一律相同,主要有府门(又称宫门,亲王府5间,郡王3间)、影壁、大殿(又称银安殿)、二府门、神殿、后楼、家庙等。

一至五品官,厅、堂各七间,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绘饰,门屋三间,用绿油兽面摆锡环。六至九品官,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

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

公侯伯爵排序: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

1、中国周代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2、西方爵位中英国爵位与中国爵位类似,按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个等级。

明代最高的爵位?

我国自周朝开始,就出现了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汉朝把五等爵位变成了王和侯两种,能够得到这份殊荣的都是皇帝的本家、外戚和有功之臣,后来又把担任丞相一职的人封侯。自汉朝以后,尤其是到了五胡乱华时期,封爵就变得异常混乱,基本上在朝廷内任职的人都可以获得五等爵位。

到了明朝,形式为之一变。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给功臣以及死难将士的封号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稳天下之后,朱元璋觉得封爵太滥了,于是就把五等爵位变为三等爵位,也就是只有公、侯、伯,并且规定,文官不得封为公侯,最多只能封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须立有军功。

从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舍不得爵位赏赐,一个文臣一般是不会有机会立有军功的。这从一方面来讲,这个政策确实是朱元璋对武将们的偏爱,因为武将只要是有爵位,哪怕官职没有文官大,在朝中受到的尊崇和地位要远远高于文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官势力。

可惜,这个制度在明朝中后期没有坚持下来。总兵在明朝属于武一品,可是在明末却出现了“总兵帐下无县令,县令亲随有总兵”这样的过于贬低武人的局面。为了鼓励文官们立功封爵,在明朝的官方学校里,是要开武备课程的,学子们一面学习圣人之言和治国之道,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兵法和弓马。这个制度是朱元璋的首创,所以,明朝初期文臣们大多都是文武双全的。

在明朝的277年里,文臣封有爵位的一共才有九人,封为公爵的只有一人,其余八人都是伯爵

**家有太监吗?

明清时期,**府是有太监的。明朝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就是在朱棣的燕王府中做事。

而清朝前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是没有太监的职位的,直到顺治入主中原后,也就继承了明宫里的太监。


清朝王府太监编制

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不都是阉人,太监这一说法要到隋唐之后才成为定制。到了明朝时期,内廷有十二监,则全部由阉人负责了。

顺治入紫禁城后,将已有的数万太监人数减编至一千多人,依旧把内宫之事交于他们负责,但却极力限制他们的权力,规定“宦官不可论政”等严格要求。

清末大太监安德海,权倾一时,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可山东巡抚丁宝桢依旧敢斩安德海于市,就是依靠着这些“祖制”。

清前期,虽然太监的总人数被限制在了一千左右,但各王府中也是有太监服侍的。清初肃亲王豪格,传言他是被睿亲王多尔衮部下的镶白旗将领乱刀砍死的,而当时豪格府里的太监王忠,死命护主,两人的血肉都混在了一起,以致于下葬时都分不开两人,只能一起合葬。

听说后来的肃亲王府中有一条硬性规定:凡府中太监犯罪,只能问罪,不可打骂侮辱。据说就是因为王忠的忠心,让后世的各位肃亲王都十分尊重府里的太监。


而康熙年间,太监人数有所增加,并规定亲王府中可使用太监24名,郡王可用20名,贝勒、贝子可用8名,入八分公可用6名,公主可用10名,郡主可用5名,其他公侯大臣可用2—3名太监。

《甄嬛传》中的大太监安培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在雍王府做近侍的。到了雍正继位后,也把苏培盛等一批得力太监带入了宫里。

乾隆年间,规定各王府必须定期向皇宫进贡年轻力壮、机智聪敏的太监,而把一些年老体衰或者犯事的太监送给王府。清末大太监李莲英,最初就是在郑亲王端华的府里做事,后在咸丰八年被送入宫,至此发迹。

到了嘉庆年间,太监制度已经趋于稳定,在确保没有明朝太监为祸的情况后,开始规定王府太监的品级。亲王府可有七品太监1名,作为王府总管,下属太监40名;郡王可有八品太监1名,下属太监30名;贝勒以下太监人数递减,且皆无品级;二品以下官员不准用太监,违旨从重处罚。

不过王府中太监虽少,但也很容易得到**等主人的器重,像苏培盛这一类的太监,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有不少宫里的太监,宁肯在宫中犯事,也希望能去各**府里效力。

淡迁的故事?

  是不是谈迁啊?

  名人传记:《海宁市志》:谈迁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

明朝的爵位,公爵,伯爵,侯爵,哪个大?

爵分五等,从大到小公侯伯子男清制男爵正二品子爵正一品公侯伯都是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