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人工河渠的作用有哪些图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陕西关中郑国渠的修建历史和重要作用是什么?(陕西郑国渠风景区怎么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陕西关中郑国渠的修建历史和重要作用是什么?
郑国渠兴建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约150千米,灌溉面积扩大到40000余顷。由于郑国渠引用的泾水挟带有大量淤泥,用它进行灌溉又起到淤灌压碱和培肥土壤的作用,使这一带的“泽卤之地”又得到了改良,关中因而成为沃野。
后来“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秦统一六国中,郑国渠起了重要作用。
求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图和动画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图: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首先,李冰父子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李冰便以火烧石,使**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2、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3、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拓展资料
都江堰水利管理
1、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
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各级**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
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现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供水经营处、工业用水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处、财务与经济管理处、水政处、监察审计处、*委办公室、多种经营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勘察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接待处、工会、渠首管理处等17个处、室。
2、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视频
百度百科-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路里面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有什么区别???
公路里面边沟,排水沟,截水沟位置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1、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两侧设置的纵向水沟称为边沟。边沟设于路基挖方地段和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
2、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称之为截水沟。当路基挖方上侧山坡汇水面积较大时,应于挖方坡口5m以下设置截水沟。
3、排水沟是将边沟、截水沟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水沟。
拓展资料:
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的坡脚外侧,多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其形式可分为L形边沟、梯形、碟形、三角形、矩形或U形边沟.又分为明沟和加设盖板的暗沟等多种形式,多为石块砌成,边沟可与路缘石结合为一整体。
截水沟又称天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地点,用以拦截并排除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减轻边沟的流水负担,保证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流水冲刷。
截水沟设置时主要考虑位置。在无弃土堆的情况下,截水沟的边缘离开挖方路基坡顶的距离视土质而定,以不影响边坡稳定为原则。
路基上方有弃土堆时,截水沟应离开弃土堆1~5m,弃土堆坡脚离开路基挖方坡顶不应小于10m,弃土堆顶部应设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山坡上路堤的截水沟离开路堤坡脚至少2m,并用挖截水沟的土填在路堤与截水沟之间,修筑向沟倾斜坡度为2%的护坡道或土台,使路堤内侧地面水流入截水沟排出。
排水沟的主要用途在于引水,将路基范围内各种水源(如边沟、截水沟、取土坑、边坡和路基附近积水),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排水沟分为露出地面的排水沟即阳沟又称明沟;**的排水沟即暗沟又称为盲沟。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 黄河长江以及 珠江 上游 中游和下游分别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成因以及解决方法
自己写的 给分吧
黄河 上游(至 河口镇(地名)) 水土流失·草场退化 成因:自然因素:生态脆弱(温带**性气候,降水少,砂地地貌)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中游(河口镇至孟津) 河流泥沙含量大 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势高 降水集中 冲刷力大 黄河流经 土质疏松 植被少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农业结构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 小流域综合化治理) 解决方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修梯田
下游 (孟津至黄河入海口) 生态问题的话 中下游是一样的 河流的问题就加上 地上河 成因:河流泥沙含量大 下游地形平坦 河流流速变慢 泥沙沉积 河岸抬高 形成地上河 解决方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引黄淤灌
长江 上游 (至宜昌) 问题:水土流失 成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中游 (宜昌至湖口) 问题:水土流失 成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洪涝不属于生态问题)
下游 (湖口至长江入海口)问题:水污染 成因:沿岸工业发达 污水排放 解决方法:治理污染 限制排放
珠江 珠江是由多个水系组成 生态问题 上中下好像都有 水污染 成因:沿岸工业发达 污水排放 解决方法:治理污染 限制排放
水土流失可能有 但位置不确定 方法 成因 同黄河长江
京杭大运河建于哪个朝代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便已经开始开凿运河,以转运国内的兵员钱粮。
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调集民夫修建自今天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径邗城,得名“邗沟”。
夫差修建的邗沟,全长170公里,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后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京杭大运河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飞速发展,而河渠、运河等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把中国农耕文明提高到了一个当时领先世界的水平,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的意义
1、开凿运河,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构筑水道,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二都钱粮物资供应问题,将北方**军事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联系起来,形成南北统一的整体。
2、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围绕着京杭大运河,历朝历代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伴随着大运河的诞生,无数的人群从中获利,成为既得利益者。
3、京杭大运河用来调集钱粮供给京师的运河,到来此时还需要为这些人提供服务,让官员可以从中获利,让百姓可以赖以为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扩展资料:
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
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
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都江堰为何到现在还能发挥作用?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建筑排水图中,跌水0.542,是什么意思
表示此处管口的底标高相差0.542米,也就是说管子到这里后 突然降低0.542米。
跌水的意思是水是从上往下 跌落 下来,不是正常的按泛水坡度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