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区分美与审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与审美对象的区别?美是什么?审美对象是什么(美和审美概念一样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美与审美对象的区别?美是什么?审美对象是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钱争予
链接:http://****zhihu***m/question/20548529/answer/15753031
来源:知乎
「审美对象」是一个哲学/美学术语。它用来界定一类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且通常在美学范畴中比较有效。
关于「美」的定义,在近代以前,是欧洲学术界(所谓的「传统美学」)反复争论的一个课题——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近代以后,并非「美」有了明确统一的定义,而是美学**以后,研究和争论的方向转变了。
以上两个问题,作答起来难免就成美学教案了……不再展开。下面尝试对二者做简单区分。
首先,直译回英文,就容易厘清它们之间最基本的区别:
美——beauty;
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
很明显,在「审美对象」这个词中,其实并没有「美(beauty)」。最初是 Alexander Baumgarten 以拉丁语词 aesthetica 为美学命的名;所以从本义上看,审美指的是感性方面的认知。
当代美学着重讨论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传统的「美(beauty)」只是其中的某一种;甚至在当下,美可能已经不是审美价值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一种。由于中文翻译的缘故,可能在阅读中文材料时更容易发生「审美价值」与「美」的混淆。有的文本会将审美价值称为「广义之美」,而将传统的美称为「优美」等等——阅读时需注意区分。
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则是与另一当代美学重点讨论的概念——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所对应的。再次重提:在审美对象这个概念中,其本身并没有美的必然存在。换句话说,当代美学的讨论中:
美的事物(比如,拉斐尔的作品《西斯廷圣母》)未必是审美对象,仅当它进入了具体的审美经验之后才可能是;
审美对象也未必是美的(beautiful / fine),崇高的、荒诞的甚至丑陋的,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注意到[美 → 审美价值]、[美的事物/艺术作品 → 审美对象]这样两组[1] 转变,就会更容易区分两个概念。另外,一个更浅显的区分点是:提到「美」,往往是做出了一个具体的判断,因为「美」还有一个二元对立面叫做「丑」;而提到「审美对象」时,还远未触及、甚至根本不会去触及前者式的判断,还望采纳我的回答
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是什么1.美的本
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的最大难题.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论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的繁琐论述中可以看出:要给美下定义,讲清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很难的,要取得大家的一致公认就更难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普遍接受的论断.那么,是不是说美是无法认识的,给美下一个定义是不可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递进,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必然的,对美的认识也不例外.
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虽然美是因人、因物、因事而显现出来的,但人、物、事却不是美本身.世间一切事物都只是美的"照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对象.美通过"照片"而显现在人们面前.因此,人、事、物,即我们的感**感受到的具体的客观事物,都只是美的附着物或美的载体,而不是美本身.比如,我们说梅花是美的,这并不意味着美就是梅花,不能说美是梅花;同样,我们说帮助别人的行为是美的,月亮是美的,某一幅画是美的,也并不是说美就是帮助别人的行为,美就是月亮,美就是某一幅画.梅花也好、帮助别人也好、某一幅画也好,都只是引起人美好感觉的事物,进一步说,就是这些事物都包含、装载有美的信息,它们都是美的载体或美的"照片".我们从这些事物之中看到了美,这些事物引发了我们良好的感情,使我们感到愉快,感到高兴.于是我们就称这些象照片一样含有美的信息的事物为审美对象.
把审美对象说成是美,把审美对象与美混为一谈的美学家有很多,例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蔡仪等等.这些美学家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简单的错误呢?主要是因为美只有通过审美对象才能反映出来,没有审美对象,也就不存在美,而审美对象既是美的载体也是美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美显现于人们面前的唯一可感的要素.所以,许多美学家都无法将美与审美对象区分开来,把审美对象当成美也就不奇怪了.
一般来说,对于什么是美,并不是只通过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理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明什么是美,还需要对美的实例作出分析,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几个著名的美学实例吧.
什么是美学上的”审美距离说”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反之,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布洛还指出,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之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康德是怎样论述审美活动的特征的?
康德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
康德是这样说的:
对自然万物的审美判断是对对象的无功利、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断。这种判断与对事物的日常经验判断和科学判断截然不同。它不根据对象的有用性、内在的终极性、完整性判断事物,不关涉对象与人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这样一来,人即摆脱了认识自然的束缚,又摆脱了对自然的感官**诉求,解放了对象,也解放了人,实现了人与对象之间的自由和谐。
康德说: 当人们面对巨大高耸的山峰和奔腾无涯的大海这样一些极端不和谐、不合目的的大自然景象时,有限的知性能力对此无法加以整体的把握,会感到恐惧和不快。于是,在这种痛苦的**之下,人从自己内心唤起另一种更高的主体能力理性(无限、道德、上帝以及人自身神圣使命的理性力量),来把握这种无形式的对象,以此获得的这种愉悦。就是崇高。
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是什么1.美的本
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的最大难题.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论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的繁琐论述中可以看出:要给美下定义,讲清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很难的,要取得大家的一致公认就更难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普遍接受的论断.那么,是不是说美是无法认识的,给美下一个定义是不可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递进,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必然的,对美的认识也不例外.
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虽然美是因人、因物、因事而显现出来的,但人、物、事却不是美本身.世间一切事物都只是美的"照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对象.美通过"照片"而显现在人们面前.因此,人、事、物,即我们的感**感受到的具体的客观事物,都只是美的附着物或美的载体,而不是美本身.比如,我们说梅花是美的,这并不意味着美就是梅花,不能说美是梅花;同样,我们说帮助别人的行为是美的,月亮是美的,某一幅画是美的,也并不是说美就是帮助别人的行为,美就是月亮,美就是某一幅画.梅花也好、帮助别人也好、某一幅画也好,都只是引起人美好感觉的事物,进一步说,就是这些事物都包含、装载有美的信息,它们都是美的载体或美的"照片".我们从这些事物之中看到了美,这些事物引发了我们良好的感情,使我们感到愉快,感到高兴.于是我们就称这些象照片一样含有美的信息的事物为审美对象.
把审美对象说成是美,把审美对象与美混为一谈的美学家有很多,例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蔡仪等等.这些美学家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简单的错误呢?主要是因为美只有通过审美对象才能反映出来,没有审美对象,也就不存在美,而审美对象既是美的载体也是美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美显现于人们面前的唯一可感的要素.所以,许多美学家都无法将美与审美对象区分开来,把审美对象当成美也就不奇怪了.
一般来说,对于什么是美,并不是只通过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理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明什么是美,还需要对美的实例作出分析,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几个著名的美学实例吧.
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佛家或者道家有种说法,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第一种说法,是初学者,只观其形,未见其神韵;第二种说法,是中级,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因为你在其中,难以观其全貌,自然分辨不出;第三种说法,则是高屋建瓴,从更高的角度来俯视全局。一理通百理通,审美也是一样的过程,需要经历生活的历练。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请勿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