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唐朝的铁牛是干什么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河铁牛的主要作用(黄河铁牛原理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黄河铁牛的主要作用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论断 为:“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的黄河铁牛位于永济市西15公里的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东岸,位于爱情圣地普救寺和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之间。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黄河铁牛为何历经千年,至今依然还能保存完好?
黄河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它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我国文明的发源地,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治理这一条河流。而在我国唐朝时期为专门打造了八座大铁牛,按道理说,铁牛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岁月,早就应该大面积生锈甚至腐烂了,但是它们的现状却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黄河铁牛的背景
黄河虽然是我国的母亲河,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问题,这条河流经常会爆发洪水,每逢雨季,其周边的城市都要受到洪水灾害。
而为了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古时的历代朝廷每年都要修建堤坝来抵御洪水,不过这些堤坝经常会经受不住洪水而坍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唐朝时期,朝廷必定会采取一些办法来加固石堤。
而与此同时,唐朝到了开元盛世的时候,由于唐朝都城长安城成为了世界级别的大都市,经济愈发繁荣,长安的繁荣则起了连带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当时的山西蒲州就是受益地区之一。在玄宗时期,蒲州成为了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而**地位的上升自然会提高其吸引力,于是不间断的有人来到蒲州定居或者是做生意,蒲州的交通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由于在黄河附近,所以蒲州交通一般多通过桥来维系,但随着牛马等交通工具长时间的踩踏,原本的桥梁越来越不堪重负,所以修建新的桥梁的想法就有了。
黄河铁牛的修建
而在有想法之后,当时的唐玄宗也立马付诸实践了,集中了数万人力,建造了八只大铁牛分布于黄河两岸,一来是象征着拦截洪水,二来则是为了起固定索桥的作用,总之都是为了造福百姓,为唐朝图个国泰民安的福分。
这八只铁牛集中了黄河流域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每尊铁牛都有近1.9米之高,修建的十分的高大矫健,而且每只铁牛都十分的形象,将大唐时期的牛体牛貌十分生动的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就连当时牛头上戴的一些配饰,比如说连珠、菱花等也都是应有尽有。
那有人就会问,修建就修建呗,为何偏偏选中铁牛呢?之所以用铁是因为在唐朝时期冶铁技术已经十分熟练了,而且铁在当时来讲显然比其他用料更加坚固稳妥。
如果说用铁是出于实用的话,那么修建成为牛更多的则是出于象征意义了。牛在农民生活中,牛是用来耕地的,在农业当中一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古代农耕时期,一头牛的价值可以说是很高的。修建成牛,可以看出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易经》中有提及:“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牛也象征着土,而在五行之中,土是非常克制水的。唐朝时期修建这样一个工程,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来防洪,所以修成牛,从这点上来看也是能够理解的。
黄河铁牛的后来
不过,好景不长,铁牛也没办法**住这些天灾**。最早的时候由于宋元之际战争不断,这个地方的桥身被战火给烧毁了,只留下两岸的铁牛。而没有了桥,其本身的价值就不存在了,所以它逐渐被人给遗忘了。
而由于后来黄河河道经常被冲刷,加上元末时期多天暴雨导致黄河水位猛涨。而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原本的路线有了一些改变,导致铁牛自此被淹没在了河水之下。
不过在那个时候铁牛在水下也还算淹的不深,毕竟在粗略入到水下还是能找到的。比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黄河到了枯水季节,若是会游泳的话还可以摸到铁**角,所以可见长久以来铁牛被淹没的都不算太深。
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一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当时为了彻底解决黄河洪水问题,我国建造了第一个黄河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即三门峡水库。黄河一直以来泥沙含量都非常高,虽说水是挡住了,但是那些淤泥堆积在了下游的渡口处,曾经的大铁牛也被彻底的淹没在了这些淤泥当中。
不过深埋地底的黄河铁牛也并没有这样一直这样保存下去,在经过一年多的勘探后,在1989年国家终于搜寻到了铁牛,但是仅找到了四只。如今四只大铁牛被打捞上岸,并且陈列在了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博物馆中,供世人们观赏这一宏伟的工程。
后话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铁牛被打捞上岸后,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这些铁牛居然没有损坏,它们仅仅只是表面有了一些生锈的痕迹罢了。要知道铁牛不单单是有上千年历史了,还在泥沙与河水的侵蚀下过了如此之久。
那为何会有如此现象呢?这还是得提提唐朝的智慧与技术。有唐一代,国力空前,这些铁牛是唐玄宗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所建造,光是人就数万,用铁更是花费了七十余吨。能够花费如此之大,毫无疑问它是大唐用来象征自己国力的。
所以它能不能长久的存在,自然是唐玄宗要考虑到的。毕竟这个如果要是坏了,岂不是证明大唐王朝要崩塌。所以为了保护铁牛不受侵蚀,唐朝铁匠们发挥出了各种智慧,最终也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专门将铁牛的表面涂了一层厚膜。而在这层镀膜的保护下,铁牛就算经历了风吹日晒、河流侵蚀,它仍然还能基本保持原来的样子。
不过再好的技术也终究是顶不住时光的摧残,只能是延缓,如今的黄河铁牛已经逐渐显现出了“老态”,所以专家们也不敢对他们进行什么研究,很怕将这些个工艺水平超高的国宝级别的文物给损坏了。
毕竟就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来看,最适合铁制历史工艺品保护的方法就只是尽量避免去动它,否则只会徒增烦恼,就像沧州铁狮子那样,越保护损坏越严重。
生活常识有哪些
常识属于一个矢量,它是随着社会形态的不同,时代的变化而定义的,现代社会定义的常识不一定能用在旧社会,在某一个圈子或者国家流行的常识也不一定能适用于其它领域。常识具体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
唐朝70吨的“黄河铁牛”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一点也不保护?
因为当时捞出来后,专家们刚开始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保护它们所以就露天放着。后来就有人提出不去保护就是最好的保护,因为这些黄河铁牛打捞出来的时候经过那么长时间还很生动,花纹很清晰,说明这是有特殊处理的。那么就让它们自由发展看看怎么样,没想到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古代水患严重的时候,就会有各种镇河妖的仪式,比如用“童男童女祭河神”或者用各种巫术来祈求风调雨顺,解决水患。祭祀自然是可以的,这是一种信仰,用水果三牲加上巫师的各种仪式咒语来拜祭河神。但是用小孩祭河神的方式真的是很过分了,那纯粹把自己的**转嫁到无辜的小孩身上。
当时在建设三峡工程,专家发现了蒲津渡遗址,里面还有四只“铁牛”,每个都高一米九,长三米,宽一米三还有雕刻各种花纹,每只加底盘重量有70吨。建造初期的用意是为了固定浮桥,后来桥毁了,也就遗留下来当“镇河铁牛”了。因为五行中铁属金,金生水说明金是水的源头就能控制水,而周易里牛又属坤,坤五行为土,土能克水。所以用铁牛镇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铁牛打捞出来后,专家也头疼该如何保护这些铁牛不被空气的中的水分锈化。有个专家说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铁牛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打捞上来也没有锈迹,说明可能已经处理过了,要不我们就放任它在地上发展看效果。事实证明了他的假设是正确的,铁牛露天三十几年也没有变化。也许当时的铁纯度不够,杂质多又或者涂了防腐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却不保护?
千百年来,古代人留下的稀世珍宝成千上万,只不过绝大部分都还未被发现。而针对这古物,我国向来都是非常的注重的,而且着眼于在民间收购,并妥当的维护。殊不知,却发觉有一个唐代年间留下的古物,但国家方面竟没有将其妥当的维护下去,这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古物就是产于唐代年间的开元铁牛,也称为黄河铁牛,其重约70吨。殊不知,针对这巨大的古物,则是将其室外放置,完全不做任何的维护,提及对其的维护之时,权威专家竟大呼不敢!
这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其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且各轴不同,并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
这超大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功效外,再有其他多种功效。在《易经》中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且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针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威慑,其象征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铁质古物的维护,迄今也仍然是一道全球性的难点。加上具体施工中,所碰到的艰难远远地超过了事先的预估,比如用哪些的工具提升,及其怎样做铁牛底架,要采用哪种方法,使其在没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安全着陆,再有怎样防锈除锈等,始终困扰着权威专家。
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黄河铁牛是黄河岸边著名的镇水神兽,它出土于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市,这里曾是古代黄河蒲津渡的渡口,是古代晋陕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而从唐代建造了这八座大铁牛开始计算,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过数次黄河的改道,铁牛被淹没在了河水之中。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兴建三门峡水库蓄洪,古代渡口出现了大范围淤泥堆积的情况,铁牛也被埋在了黄河的泥沙之中,不见了踪影。
后来经过文物专家向国务院申请,国家才启动了寻找镇水神兽的计划,经过长达一年的搜寻,在1989年,四只铁牛才得以重见天日。
唐代为何造此神兽?
我们创造的文明被称作黄河文明,黄河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对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十分友好。历史上黄河决堤的记载数不胜数,中国人也是在治理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上奋斗了上千年。
到了鼎盛的大唐时期,唐玄宗为了彰显国力,震慑洪水,于是在唐代的中都蒲州,命工匠建造了8只大铁牛分列于黄河两岸。
那为何是铁牛,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其实这个也是有出处的,据《易经》记载: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牛即是土,水来土掩,因此,在神兽中,铁牛具有镇水驱灾的作用。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相辅相成,才能交相辉映,共同驱邪。牛代表土,土即代表大地的意思,因此在铁牛的周围,建有7根铁柱,这7根铁柱呈北斗七星状排列,代表上天,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顾。
同样,在每个铁牛周围,都有一个铁人“看护”神兽,他们服装各异,有唐装、有突厥装、有西亚装,反映出大唐的包容与胸怀。
宋代打捞铁牛的故事
铁牛从唐**始到我们现代打捞出来,期间并非是一直屹立在黄河两岸的。据明代冯梦龙记载,当年北宋宋英宗时期,由于数日暴雨不停,黄河水猛涨,用铁牛拴着的黄河浮桥被洪水冲走,连接着铁牛一道,被浮桥带入了黄河之中。
然而这动辄几万斤的大铁牛让当时的人犯了难,古代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挖掘机,这么个庞然大物可不是那么轻易就打捞上来的。
于是,宋英宗颁布圣旨,征召天下能工巧匠,凡是能将黄河铁牛打捞出来者赏银千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怀丙先是命人将两只满载泥沙的船划到铁牛被冲到的地方,挑选两个水性好的人下水将铁牛用绳索勾住,保持绳索处于拉直状态,逐渐将船里的泥沙锄掉,利用船只吃水部位上浮将铁牛从淤泥中拉出来。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真的让我们现代人为之痴迷。
铁牛如何保护得完好无损?
其实说完好无损有些夸张,在1989年打捞出来的4只铁牛已经或多或少有了生锈的痕迹。只见这些铁牛形态各异,大约长3米,宽1米3,高1米9,连同铁牛下方的底座重量竟然达到了70吨,令人叹为观止。
再说到铁牛制作的工艺方面,铁牛的栩栩如生间接反映出唐代炼铁技术的成熟,铁牛表面涂有一层厚厚的镀膜,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了铁遇到氧气而被**成铁锈,这也是铁牛在潮湿的岸边能长期不生锈的原因。
至于铁牛被文物部门保护起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铁牛再次生锈,因为历代铁质文物保护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还处理不好如何在保存原有文物模样的基础上进行防锈。
目前这四座大铁牛陈列在山西运城市唐代铁牛博物馆中,不过甚为可惜的是,黄河西岸的另外四头铁牛至今没有找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