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对于女生的采访技巧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
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1)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反问 。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让信源感到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社会影响和威望,感到他是作为专家被采访的;要让信源感到他在为社会公众事业服务;
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要让被采访者感到在伸张正义;要让被采访者感觉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
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记者与被采访者已经建立了某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即使在这个时候,被采访者决定终止采访,记者也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基本重要信息)。

采访问题的设计:
你的读者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最新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
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具体的数字、事实;
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
不要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

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和尊重,衣着要得体。比如,男记者在正式采访时,应西装领带(不能象电视**或摄影记者那样衣着随便)。你的衣着表明你重视被采访者、尊重被采访者。你尊重他,他就会尊重你。否则,他就不会给你很多采访时间;
采访一定要守时;
重要的采访在开始时,不妨与被采访者轻松地交谈几句,使被采访者放松警惕;
记者要控制采访的全过程。如果被采访者笼统地回答问题,记者必须通过提具体的问题,让他回到正题上来;
记者在采访中,不要与被采访者争吵。如果被采访者发现记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不会放松地和信任地与被采访者交谈

五、如何做笔记和记录

没有强烈的目的和意图,没有有选择的加以记忆,就会出现记忆材料流失的现象。解决办法是:学会记录。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
1.心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叫“有意识记”。
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 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隐性采访)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作文字笔录。
心记有什么好处?一、不容易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二、不容易分散记者观察和思考的注意力;三、有些场合心记是唯一的选择。
心记的**:容易忘记,不易掌握
2.笔记 :
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的记录方式。
记笔记的形式:
详记:“有闻必录”;
简记:有针对性的在采访本上记一些重点的、有意义的、主要的事实和内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数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语言等;
缩记:可使用一些自己创造的简便的符号代替繁杂的词句。如社会**——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四~等

笔记的记录内容
记眼睛所见的有特色的事物(看到)
人:外貌特征、衣着服饰、神情举止
物:形状、颜色、特点
景: 采访现场的环境、布置、陈设的特点
天:气候特点对新闻事物的影响
地:现场的地理、环境、条件对新闻事件的影响

记录被采访人陈述的语言(听到)
记重点的材料:即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点、关键点以及连接点
记人物的思想和见解:记事不记脑,等于丢了宝
记人物生动的有个性的语言
记下全部重要讲话(***讲话、记者招待会的讲话)
记下易忘点:数字、人名、地名、物名
记下背景材料

记下自己的所思、疑问点(想到)
复核记录材料(采访结束时与被采访人、有关领导、知**复核)

采访本切忌都记满,一定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补记一些材料,以及方便采访过程中记录记者本人的思考、疑问、备注。

3.画记 :
它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录象以及现场作的图画。
通常是指画图。要求:一快、二准、三形象。(好比绘画中的速写,用粗线条画下一件事物的大致轮廓)画图对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有显著作用。
4.录音记录 :
就是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作采访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
好处:记录真实、准确,而且可以作为资料和证据;也便于记者腾出手来倾听、观察和思考,也方便用于隐性采访。
**:采访对象不一定适应;后期整理比较费时;录音效果不一定好;设备本身需要准备充分。
尽管我们对记录有诸多形式,但最根本的形式还是笔记和心记。在心记和笔记的选择中,可以根据记者个人的习惯和采访的实际来取舍、侧重,相互补充。画记和录音记录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录音记录一般情况下能少用则少用,技术的手段最好用来解决技术性难题。

新闻采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和技巧

新闻采访注意事项和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1、在交谈中发现线索

在采访中听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边听边动脑分析,尽量启发被采访者多谈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一是要善于启发交谈者讲话的愿望;二是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三是要善于抓住细微的变化。

2、现场采访观察要仔细

直接到现场看,是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观察要全面;二是观察要入微;三是观察要深入。

3、问情况要虚心

提问,是采访成败的关键。采访提问是艺术新闻采访,不可轻视。提问一定要看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性质和场合。如何掌握提问这门艺术呢一是分层次提问;二是问话要抓住对方心理;三是注意一些不该提问的问题。

4、尽量找一些看起来随和,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进行。

如果你经常参与采访作业的话,你就会发现采访中会遇到很多尴尬的情况,尤其是遭到别人的拒绝。很多人并不喜欢出镜,所以不太可能接受你们的采访。因此,在选取询问人群时,你头脑中要基本有数。你要尽量选取一些看起来比较随和,热情的人,这样的人愿意接受采访的概率相对大一些。

5、掌握个别采访的技巧

为了了解某个问题或细节,可以找当事人或知**做细致调查。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闻采访

采访技巧

宜短不宜长
提问,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如何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得到记者想要获取的信息,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记者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记者在采访时,要突出短新闻的特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认真推敲,精心设计,宜短不宜长。人的记忆力有限,如果提问拖泥带水、含糊不清、笼统抽象,采访对象就会边听边忘、答非所问。
有的记者采访时不分场合、地点、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一些漫无边际、大而不当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往往会使采访对象不知如何对答。还有些记者在采访中,采用简单的问答式甚至逼问式。你问我答的采访使应有的相互交流成为硬梆梆的“答记者问”。而逼问式采访则是采访者出于写作的功利性,企图“引导”采访对象按自己的意图回答问题,这样往往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开门见山,因势利导
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的一种提问技巧。这种提问简洁、通俗、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含糊其词。
有话直说,不讲客套,可以使采访气氛和谐、坦诚,但这不意味着只要记者一提问,对方就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记者所要了解的事实全倒出来。这要看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有些人善于交谈,口若悬河地谈话,会使记者在采访中失去主动性,这就要及时暗示、善于引导,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有些人却不善言谈,不能很好地配合记者的提问,采访中会“冷场”,搞得气氛很僵。要打破僵局,记者就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比如从采访对象的兴趣和爱好上打开突破口,也可以从拉家常开始,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话多了,僵局就打破了。这时记者因势利导,开门见山地提问,就会采访到所需要的素材。

口耳眼手并用
记者采访时,要学会用眼睛和耳朵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和耳朵采访是配合提问的,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否捕捉到丰富的素材,使新闻报道有价值,不光要看记者的写作水平,还要看记者的采访艺术,比如,提问时能否发挥口、耳、眼、手并用的本领。
“看”是用眼睛采访,这是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关,“眼见为实”就是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看到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比较可靠和真实的。一些生动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经仔细观察而取得的。
“听”则是用耳朵采访,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和落实他人的“看”,了解新闻线索,“看见的”和“听到的”都有助于记者掌握新闻事实。但“听到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新闻事实,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是采访的大忌,容易发生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提问来落实听到的新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同时,在采访中还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比如,关注的眼神、倾听的姿态、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手势,这些无声语言与巧妙的提问相结合,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只要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工夫,就能在写作时避免采访到的素材带有片面性或失实性。

有的放矢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问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者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如果选择平民话题,就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之得以解决。
一次,笔者在采访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情况时,一位90多岁的老人问:“听说**对高龄老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补助,咋办理?”笔者就此问题专门走访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的主办人员依据政策对老人的生活补助给予了落实,老人非常感激。事实证明,只要有的放矢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才能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更加拉近,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履行好新闻记者的喉舌作用。

态度和蔼,气氛和谐
记者和采访对象无论是在语言交流上还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决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把自己看成是“钦差大臣”、看成是“无冕之王”。记者的言谈、举止、态度,不仅深深影响着采访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的看法。
比如,同一个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费了好大力气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要是换一个记者,采访的态度、语气和方式改变了,也许采访对象就能向记者敞开心扉,使记者获得宝贵的素材。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礼貌待人,尊重对方,态度要和蔼。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通提高,个人素质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上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记者与采访对象保持人格平等,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甚至吃闭门羹。
其次,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把握分寸。提问要自然得体,千万不能用“审问”的口气,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让对方难堪。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也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用平常心态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
再次,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选择百姓视角,在电视语言和语境创造上要体现百姓意识。记者是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做报道的,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当好这个代言人?这就要展示记者的看家本领,运用提问的技巧,创造和谐气氛,通过自然亲切的交流,在短时间内和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彼此信任,形成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新闻采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和技巧

新闻采访注意事项和技巧:

1、在交谈中发现线索

在采访中听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边听边动脑分析,尽量启发被采访者多谈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一是要善于启发交谈者讲话的愿望;二是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三是要善于抓住细微的变化。

2、现场采访观察要仔细

直接到现场看,是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观察要全面;二是观察要入微;三是观察要深入。

3、问情况要虚心

提问,是采访成败的关键。采访提问是艺术新闻采访,不可轻视。提问一定要看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性质和场合。如何掌握提问这门艺术呢一是分层次提问;二是问话要抓住对方心理;三是注意一些不该提问的问题。

4、尽量找一些看起来随和,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进行。

如果你经常参与采访作业的话,你就会发现采访中会遇到很多尴尬的情况,尤其是遭到别人的拒绝。很多人并不喜欢出镜,所以不太可能接受你们的采访。因此,在选取询问人群时,你头脑中要基本有数。你要尽量选取一些看起来比较随和,热情的人,这样的人愿意接受采访的概率相对大一些。

5、掌握个别采访的技巧

为了了解某个问题或细节,可以找当事人或知**做细致调查。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闻采访

简述访谈中的记录技巧有哪些

1、关于提问
◇ 在场时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请尽量不要打断被访者。
◇ 尽量避免使用诱导性的问题。如“您认为这样有用吗?”或“这样做您还是挺喜欢的,对吧?”
◇ 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如“能告诉我们现在您在做什么吗?”而不是“为什么您会这么做?”
◇ 避免打断或试图帮助被访者。
◇ 避免在解释某些内容时让被访者感觉他们是无知的。如“其实您只要点一下这里就可以了。”
◇ 避免使用专业词汇:请使用被访者习惯的词汇。
◇ 请记住访问的目的:从被访者的角度来了解沟通工具的作用。
◇ 请记住:你是学生,被访者才是专家。
◇ 学会如何来解释/了解被访者的想法。
◇ 问自己从观察中学到了什么及如何向他人解释所学习到的内容。
◇ 向被访者学习如何来解释/阐述他们的行为,这一点也与座谈会和探访有所不同。
◇ 访问过程可能会与你准备的问题纲要有偏差,你需要更多的准备。
◇ 即便你能流利地使用被访者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如果你当时有翻译在场,也请通过翻译来提问。
◇ 这句话大部分时候需要说:访谈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被访者的需求及该产品如何能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对被访者进行评估。

2、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如果是一对一的访谈,那么可以靠录音,访谈后再整理成文档。如果有第三人专门记录,那么挺好的(访谈的人不能太多,用户是会紧张的)。至于录像、录制屏幕,不是太必要。
3、整理后的访谈记录
◇ 访谈对象的角色
◇ 他/她的使用情景和建议(用他/她的原话)
◇ 他/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和这么建议(这不一定是问出来的,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最好不要问)
◇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