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出使西域有哪些作用呢视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有何意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
1、意义
(1)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2)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3)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2、张骞出使西域简介
汉武帝建元年(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发现,但仍为匈*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3、出使原因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并且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再次打仗了。匈*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是“世敌”。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本身任务。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4、张骞简介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由匈*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中途被匈*被扣十年,并娶妻生子。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
1、意义
(1)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2)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3)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2、张骞出使西域简介
汉武帝建元年(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发现,但仍为匈*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3、出使原因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并且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再次打仗了。匈*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是“世敌”。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本身任务。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4、张骞简介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由匈*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中途被匈*被扣十年,并娶妻生子。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出使在建元3年(前138年),目的是为了出使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夹击匈*.
但是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安居乐业,不愿东归.
张骞没达到目的,其作用是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出使是元狩4年(前119年),当时汉军进军漠北与匈*决战,匈*向西北退却,依靠控制下的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汉朝对抗.
张骞建议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
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队伍向西域进发.到达乌孙时,正遇上其内乱,乌孙无意东归.
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张骞派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由于我国历代封建****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
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
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出使西域对我国的文化艺术有什么好处
西域各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传入中国,丰富了当时汉朝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有哪些
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的过程,凿空了西域,给汉朝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走出了一条中西方交融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
1、意义
(1)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2)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3)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2、张骞出使西域简介
汉武帝建元年(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发现,但仍为匈*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3、出使原因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并且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再次打仗了。匈*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是“世敌”。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本身任务。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4、张骞简介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由匈*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中途被匈*被扣十年,并娶妻生子。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张骞出使西域意义和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对西域的发展的主要意义是促进汉朝和西域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汉朝的中外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深远影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出使西域 (历史事件)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发现,但仍为匈*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 (汉代杰出的外交家)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西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