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拿来主义实施的步骤是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作者认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又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作者认为“拿来**”的态度和方法是什么?实行“拿来**”的条件又是什么?
答题1:“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答题2::要认真观察 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的拿来**一文中,什么叫拿来**,为什么要提出拿来**?
鲁迅在西元1934年写《拿来**》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因此,鲁迅的“拿来**”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在《拿来**》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立场,与他自己过去的主张已经不完全一样.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现在的“拿来**”更主要的是要从西方“拿来”,而不是鲁迅所说的要从传统“拿来”.现在的“拿来**”某些时候甚至等同于鲁迅批评的“送来**”.当年西方送来的是**、**、香粉、电影,如今,有些还在继续送来,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着脸皮强行送来了,有些换了新东西,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现在很多人打着鲁迅的旗号高喊“拿来**”,其实就是鲁迅批评的“全盘西化”,对“送来**”照单全收.与此同时,现在的“拿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抛弃,统统视为垃圾.事实上,这正是鲁迅反对的,这样使用“拿来**”,鲁迅如果有知,恐怕不会同意.
鲁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拿来**”态度,也适用于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但是,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在对西方文化采取“拿来**”态度时,有点新的认识.鲁迅说,对待传统文化有的要继承,有的要吸收,有的要改进,有的要抛弃.其实,对待西方文化,这些原则同样有效.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才能判断西方文化的本质,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是需要“拿来”的.还有一些东西是不该“拿来”的,还有一些是需要“拿来”后加以改进的.当然,“拿来**”在这里多少也有点天真或不准确,因为,我们希望的“拿来**”与西方希望的“送来**”并不合拍.西方想送来的东西,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要付钱的,甚至是强行摊派的.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我们某些人则以为那是“拿来**”成功的证明.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所以说,我们对于西方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拿来**”,常常会被西方视为“偷盗”,我们因此也发现,“拿来**”有时就是“买来**”,“拿来**”也因此经常成为内外勾结的幌子,这可能是某些人偷换鲁迅“拿来**”概念的动机.
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拿来**”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想拿来,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讨论一下,拿来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现代?而且,对于传统的“拿来”,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买来**”,也没有“送来**”.但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发现,某些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好东西,我们非常渴望“拿来”,甚至愿意花大钱,彻底兑现“买来**”,西方还不愿意,比方说高科技,这似乎可以称为“拒绝**”.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拿来**”,除了要有头脑、有眼光,挑选着“拿来”外,还不能太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只要想“拿来”,别人就愿意给;以为我们想买来,别人就愿意卖.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我们渴望“拿来”,却遭到拒绝,根本“拿不来”、“买不来”;而很多我们不想要、不需要的东西,西方正源源不断地“送来”.
当我们接受了对待西方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拿来**”这种态度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该拿什么?不该拿什么?为什么拿不来?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说是要有头脑、有眼光,然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头脑?有什么样的眼光?当我们的头脑和眼光都是西方教出来的,都是被西方洗过脑的,都是和西方一模一样的想法,一模一样的眼光,我们的“拿来”岂不就等于西方的“送来”或西方希望的“买来”?因此,如果说我们判断传统文化如何“拿来”,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参照,那么,对待西方文化如何“拿来”、“买来”,也需要用传统文化做参照,同时还需要用中国现实做参照.这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待“拿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