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见修行果如何区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佛经的基道果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基道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佛经的基道果是什么意思

是**教的所谓麦彭仁波切说的--基道果。
应该说来你在佛教的典籍中是找不到这个词的,坦白说我也找了老半天,原来是**们发明的词汇。
他们给出的定义是---- 基是所知之法的本基,道是能知的修行道路,果是修行的结果。大小乘关于基道果的定义各不相同,小乘的基是四谛十六行相,道是资粮、加行、见、修诸道,果是无学道阿罗汉果。大乘的基是世俗、胜义大双运,道是资粮、加行、见、修诸道中方便与智慧资粮的累积,果是佛的色身(报身、化身)与法身的双运。(《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定解宝灯论就是这个麦彭仁波切写的。
其他的先不说
“对基的二谛双运,上根人根据教理抉择后,产生了定解,下根人只是人云亦云,其实心中并未理解;上根人在修道中,入定时安住于法界本性积累智慧资粮,出定时依布施等度精进积累方便资粮,下根人只是相似地入定,出定时仍有世间八法的耽著,但相似地行布施、持戒等积累方便资粮;上根人可以很快证得佛果,而下根人因为没有抉择基的正见,也就没有道的真实修行,故得不到佛果。(法王如意宝)”

一般人我估计也看不懂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了,“入定时安住于法界本性积累智慧资粮,出定时依布施等度精进积累方便资粮,”这段话是不符合佛教教义的,如维摩诘经讲”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去不来,即是如来之义。“自心如来自本以来没有出入,所以讲不出不入,而此如意宝解释这个入定安住于法界本性(那么出定难道不安住了)?请问符合经典原意吗?

而且他这个基道果的安立也有点问题,(基是所知之法的本基),所知之法如他说是三十七**道品等,这些都是属于佛法,也就是属于知识,这些东西是因为意识和身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既然如此此所谓基难道说的是无常的意识和身体,如果此所谓基是说的不生灭心如来藏,那么他们为什么又说入定安住..出定...如来藏经典不是讲从本以来不出不入吗?不是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吗?
善友学习佛法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末学介绍师兄看一些相关书籍http://****hymzw****/book.html可以复制到地址栏一读

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佛经的基道果是什么意思

出世修行,远离世俗里的种种**,抛开家世的责任和义务。外界的**少了,心里的**和波动就少了,通过让自己处于一个清净的环境,让自己的心性也得到清净。
入世修行,置身于滚滚红尘,慈悲看众生情深。身边的琐事,烦恼,各种**,**,都是磨砺自己心性的磨刀石。通过这些烦恼**,来让自己的心性获得提升。

佛教的果位是怎么认定的?由谁认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善哉,善哉。
现在,在世间的应化的菩萨、阿罗汉都不会说,自己是阿罗汉、菩萨。至于密宗的即身成佛,也是即身往生成佛。
而对于开悟的印证,则是需要具备清净法脉,无争议,举世公认之法师大德的认证,方可为信。
而自我也可以验证一二。若是初地菩萨,则能化身成百,同时礼拜百处佛所。你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所以,不要打妄想,以为自己有所证悟,有所得。
金刚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莫要执着得证什么什么果。发愿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老老实实的断烦恼。这才是比较切实的做法。

楞严经:菩萨阿罗汉度化人间不会告诉他人,除非命终需要
宣化上人讲述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晚讲于万佛圣城
“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摘自《楞严经》
无论是菩萨、是阿罗汉、是佛,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算是佛亲身来了,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者是阿弥陀佛,或者是消灾延寿药师佛,或者是宝生佛,或者是成就佛,无论是那一尊佛,那一位菩萨,那一位罗汉。‘终不自言’:始终他也不会自己说,说什么呢?说‘我真菩萨’:说:‘我真是菩萨,你应该相信我的,我真的是菩萨。’不能这样讲的。‘真阿罗汉’:说:‘你认识我吗?你知道我吗?我就是真阿罗汉呢!你知道吗?’他一这样讲,就是魔王的眷属了。就算有人赞叹你,说你是菩萨或者是罗汉,你自己也不应该承认的,不应该承认说:‘我是菩萨、我是罗汉。’‘泄佛密因’:为什么呢?你不应该泄漏佛这种秘密的因。‘轻言末学’:‘轻言’,就是很随便的。你呀!随随便便的就泄漏了你的来历,怎么可以呢?等到死的时候可以,不死的时候不可以;泄则不住,住则不泄。如果泄漏了你的来历,你是那一位菩萨化身,就赶快走,赶快死去,要没泄漏呢?还可在这多留几天,为什么呢?你要是泄漏不走,那麻烦事情就多了。‘唯除命终’:唯独到命终的时候。‘*有遗付’:在命终的时候可以的,可以说你是某一位菩萨,你可以告诉人,但不能告诉所有的人,只告诉自己亲近入室的弟子,一个或者两个,不能告诉多人。‘云何是人’:怎么你这个人可以这样子?‘惑乱众生成大妄语’:你迷惑众生,使令众生成大妄语。你自己打大妄语,你没有得道,你就说得了;没有证果你就说证了,这是个大妄语。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中国近代的高僧印光老法师,印光老法师他是陕西人,出家了之后,就朝普陀山。到了普陀山,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他就闭关。闭关就是自己把自己锁到一间房里边,始终也不出去,在关里头做什么?在关里阅藏,看大藏经。大藏经看一遍就要三年的时间,他天天看,一天到晚都看经,他看过三年再三年,又看过三年再三年,大藏经看了六、七次。总共看了十八年,在这十八年期间,也没有下过山。过了十八年后,上海居士林,请他到居士林去讲经,讲弥陀经,印光法师他是陕西人,讲话大概一般人也不太懂,所以没有多少人听,其中就有一个学生,也是在上海读中学,她晚间作一个梦,作什么梦呢?作梦叫她去听经,说你应该到居士林去听经,居士林大势至菩萨在那儿讲弥陀经,你应该去听一听。这个学生,晚间作这个梦,第二天早上一看报纸,果然居士林有印光法师在那儿讲弥陀经,但是印光法师怎么说是大势至菩萨呢?于是乎她就去听经,听完了经,人家都走了,她就到法师的寮房里请问说:‘老法师我作了一个梦,说是大势至菩萨在这儿讲弥陀经,现在我看报纸,说是印光老法师在这儿讲弥陀经,老法师您就是大势至菩萨吧?!’这样一讲,印光老法师很不满意的说:‘不准你这么胡说八道,不准你乱讲的。’那么她也不敢讲了,以后就皈依老法师。过了三年,老法师就圆寂了,她在这三年的期间,也不敢讲她这个梦,等老法师圆寂了,她才对大家讲,大家就说:‘你怎么不早说?你要是早说,向这位老法师多请一点法嘛!’大家都怪她不早一点对大家说。‘老法师不叫我说嘛!’由这一点大家才知道,印光老法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所以火化的时候,烧出很多舍利。这就是所以等要临终了,才可以有一点表示,表示也不能就说:‘嗨!你知道我是谁来的?我是大势至菩萨。’不能这样讲的。或者在梦寐中,或者叫旁人给一点提示,稍稍的这么给一点小小的预示,不能自己说,我是那一位菩萨来的。不能讲的,你要讲出来,就应该死了,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所以现在的人公然就说自己是佛了,这真是和楞严经大相违背。不错,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你要修行才是佛,你不修行,那你或者是马、牛、羊、鸡、犬,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饿鬼,或者堕地狱,都不一定的。不能说:‘喔!我就是佛了。’你是佛了,我是什么?我还不是佛呢!你就是佛了,真是奇怪了。

佛家讲的四因四果 是什么

一.四向”是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四果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二.四向四果”,又作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四果向,或称八补特迦罗、八贤圣、八圣、八辈。

三.(杂阿含经) 则称"四双八士".

根据《杂阿含经》五五○经“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 可知“四双八士”指的是声闻修行者从入圣道到证入阿罗汉的八个阶段。其中“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一组、“向斯陀含.得斯陀含”一组、“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一组、“向阿罗汉.得阿罗汉”一组,故称为四双,分看则为八士。

金刚经中提到:须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别指??

须陀洹  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1]。须陀洹已属圣人之位,非为凡夫;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  若证须陀洹果,应伴随证得基本的天眼通与天耳通。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  参考资料: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无**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斯陀含果  斯陀含果:佛教术语,译为一来,即是说,即使证得此果之后立即死了,再来人间天上,也仅一番生死,即可解脱。  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後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後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後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含义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後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特征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  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从根本上减少了。  北传佛教  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於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後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  参考资料: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斯陀含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二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无**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阿那含  梵语anāgāmin。 阿那含既三果、不还果。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参考资料: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阿那含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三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无**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修学菩萨果位一共有多少等级?

若按《楞严经》来讲,则分60位渐次,是分的比较详细的。一般都是讲52位,但楞严经乃分60位,所以如果拿楞严经60位来讲,应该是最完整的了。

1、三渐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3)

2、干慧地(1)

3、十信位(10)

4、十住位(10)

5、十行位(10)

6、十回向(10)

7、四加行位(此四加行和密宗讲的四加行不同)——暖、顶、忍、世第一(4)

8、十地(10)

9、等觉、妙觉(2)


如此从三渐次,开始一直到妙觉,共60位渐次。

详细内容,开演如下: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酒、肉,及持余戒)
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第二节 干慧地(入正位前)

第三节 地前诸位

1·十信位

⑴ 初信:信心住
⑵ 二信:念心住
⑶ 三信:进心住
⑷ 四信:慧心住
⑸ 五信:定心住
⑹ 六信:不退心住
⑺ 七信:**心住
⑻ 八信:回向心住
⑼ 九信:戒心住
⑽ 十信:愿心住

2·十住位

⑴ 发心住
⑵ 治地住
⑶ 修行住
⑷ 生贵住
⑸ 具足住
⑹ 正心住
⑺ 不退住
⑻ 童真住
⑼ 法王子住
⑽ 灌顶住

3·十行位

⑴ 欢喜行
⑵ 饶益行
⑶ 无嗔行
⑷ 无尽行
⑸ 离痴乱行
⑹ 善现行
⑺ 无着行
⑻ 尊重行
⑼ 善法行
⑽ 真实行

4·十回向位

⑴ 离众生相回向
⑵ 不坏回向
⑶ 等一切佛回向
⑷ 至一切处回向
⑸ 无尽功德藏回向
⑹ 平等善根回向
⑺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⑻ 真如相回向
⑼ 无缚解脱回向
⑽ 法界无量回向

5·四加行位
⑴ 暖地
⑵ 顶地
⑶ 忍地
⑷ 世第一地

第四节 菩萨十地

1·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
10·法云地

第五节 等妙二位
1·等觉
2·妙觉

佛学基础凡夫从发心修行到证的涅槃的五位差别

佛学不是打怪升级,分别心你与佛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