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太阳系成员的分类标准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组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它们是怎样分类的 各有什么特点?

太阳系是四十六亿年前伴随着太阳的形成而形成的。太阳星云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而逐渐凝聚,渐渐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天体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一颗恒星、八大行星、四个矮行星、至少六十三颗卫星、约一百万颗小行星、无数的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太阳与其他大多数恒星一样,是从一团星际气体云中诞成的。这团气体云存在于约四十六亿年前,位于银河系的盘状结构中,离中心约25亿亿公里。其体积约为现在太阳的500万倍,主要成份是氢分子。这就是“太阳星云”。经历四十多万年的收缩凝聚,星云中心诞生了一颗恒星,它就是太阳。

在太阳形成以后不久,残存在太阳周围的一些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和诸多小行星和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天体,包括的地球和月亮。太阳现在的年龄约为五十亿年,正于它一生中的中年时期。它还可以平静地燃烧约五十亿年。

太阳系据目前所知有八大行星,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地球类似的,有着坚硬石质外壳的“类地行星”,从里向外分别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火星轨道外侧是小行星带,因此类地行星又叫“带内行星”。类地行星的卫星非常少,像水星和金星就根本没有卫星。另一类是“类木行星”,也叫“巨行星”或“带外行星”。类木行星的体积都非常大,而且没有固态的外壳,主要是由气体组成的。包括行星之王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类木行星的另一特点是它们都有环,其中尤以土星的环最为显著。类木行星的卫星众多。此外还存在着一类“矮行星”。该类行星体积较小,基本上都位于海王星的轨道之外,且不能依靠自身质量和引力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天体。这类行星包括冥王星、卡戎星(冥卫)、齐娜星和谷神星等。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横亘着小行星带,带内分布着数不清的小行星。小行星和行星都诞生自太阳星云,但它们的体积过于微小。

在太阳系的周围还包裹着一个庞大的“奥特星云”。星云内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冰块、雪团和碎石。其中的某些会受太阳引力影响飞入内太阳系,这就是彗星。这些冰块、雪团和碎石进入太阳系内部,其表面因受太阳风的吹拂而开始挥发。所以彗星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阳尾巴越长、越明显。太阳系内的星际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粒子、射线、气体和尘埃。

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他们是怎样分类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除太阳以外,还有行星、卫星、彗星
行星,又可分为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
大行星又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是体积小,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无光环
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特别是体积大,以氢、氦、甲烷等为主要成分,有光环。
矮行星以冥王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太阳系外围。
小行星以第谷神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木星与火星之间
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即为卫星,比较多,如土星自己就有23颗卫星,比较有名的有月球、木卫一、二、三、四,土卫六等。
彗星,较著名的有哈雷等,有些彗星周期长达数千年,还有很多彗星我们尚未观测到。慧星**会在原轨道上形成流星雨带,当地球掠过时,就会产生流星雨。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国内的一线明星有哪些?

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

一线明星最主要的标准有以下三方面:1、行业资源丰富;2、话题讨论度高、流量多;3、粉丝活跃度高。国内一线明星中,最具代表性的男明星有:陈坤、邓超、胡歌、黄渤等;女明星有:高圆圆、李冰冰、刘亦菲、汤唯、周迅等。

太阳系里都有哪些成员

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主体的恒星系。太阳系的范围很大,两端的距离有120亿千米。这 个大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员呢?

在太阳系这个大家族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大行 星了。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这八大行 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里不但有八大行星, 还有卫星,小行星,流星和彗星等。

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它用巨大的引力吸引着周围的天体,不 让它们跑远,并且把光和热传给它们。太阳系 里的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沿着椭圆轨道公 转,其中水星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形。另外,除 了金星、天王星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是 相同的。行星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科学家根据行星的性质把它们分为3类:类地 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 海王星)。

太阳系里都有哪些成员

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主体的恒星系。太阳系的范围很大,两端的距离有120亿千米。这 个大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员呢?

在太阳系这个大家族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大行 星了。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这八大行 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里不但有八大行星, 还有卫星,小行星,流星和彗星等。

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它用巨大的引力吸引着周围的天体,不 让它们跑远,并且把光和热传给它们。太阳系 里的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沿着椭圆轨道公 转,其中水星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形。另外,除 了金星、天王星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是 相同的。行星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科学家根据行星的性质把它们分为3类:类地 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 海王星)。

太阳系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

太阳系
(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
恒星系统
。它是以
太阳
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
引力
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冥王星已被开除、至少165颗已知的
卫星
,和数以亿计的
太阳系小天体
。这些小天体包括
小行星

柯伊伯带
的天体、
彗星

星际尘埃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
地球

内行星
、由许多小
**
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
气体
的巨大
外行星
、充满冰冻小**、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
黄道
离散盘面、
太阳圈
和依然属于假设的
奥尔特云

太阳系除太阳以外还有哪些成员?他们是怎样分类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除太阳以外,还有行星、卫星、彗星
行星,又可分为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
大行星又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是体积小,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无光环
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特别是体积大,以氢、氦、甲烷等为主要成分,有光环。
矮行星以冥王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太阳系外围。
小行星以第谷神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木星与火星之间
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即为卫星,比较多,如土星自己就有23颗卫星,比较有名的有月球、木卫一、二、三、四,土卫六等。
彗星,较著名的有哈雷等,有些彗星周期长达数千年,还有很多彗星我们尚未观测到。慧星**会在原轨道上形成流星雨带,当地球掠过时,就会产生流星雨。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太阳系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员?中心天体是谁?

8大行星,由内而外,分别是水星,火星,地球,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被降级了,变成矮行星。中心天体就是太阳

太阳系的组成及成员介绍

太阳系 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由许多小**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充满冰冻小**、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太阳也是太阳系里唯一会发光的恒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地进入太空。除了光,太阳也不断的放射出电子流(等离子),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风。这条微粒子流的速度为每小时150万公里,在太阳系内创造出稀薄的大气层(太阳圈),范围至少达到100天文单位(日球层顶),也就是我们所认知的行星际物质。 太阳的黑子周期(11年)和频繁的闪焰、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圈内造成的干扰,产生了太空气候。伴随太阳自转而转动的磁场在行星际物质中所产生的太阳圈电流片,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结构。
水星(0.4 天文单位)是最靠近太阳,也是最小的行星(0.055地球质量)平均日距 57910000 km(0.38 AU)、直径 4878 km 、 质量 3.30e23 kg、 密度 5.43 gm/cm 、重力 0.376 G、公转 87.97 地球日、 自转 58.65 地球日 。它没有天然的卫星,仅知的地质特征除了撞击坑外,只有大概是在早期历史与收缩期间产生的皱折山脊。 水星,包括被太阳风轰击出的气体**,只有微不足道的大气。目前尚无法解释相对来说相当巨大的铁质核心和薄薄的地幔。假说包括巨大的冲击剥离了它的外壳,还有年轻时期的太阳能抑制了外壳的增长。
金星(0.7 天文单位)的体积尺寸与地球相似(0.86地球质量)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0.72 AU)直径 12103.6 km、质量 4.869e24 kg 、密度 5.24 gm/cm、 重力 0.903 G、公转 224.7 地球日 、自转 243 地球日 ,也和地球一样有厚厚的硅酸盐地幔包围着核心,还有浓厚的大气层和内部地质活动的证据。但是,它的大气密度比地球高90倍而且非常干燥,也没有天然的卫星。它是颗炙热的行星,表面的温度超过400°C,很可能是大气层中有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的。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金星的地质活动仍在进行中,但是没有磁场保护的大气应该会被耗尽,因此认为金星的大气是经由火山的爆发获得补充。
 地球(Earth)(1 天文单位)平均日距 149600000 km(1 AU)、直径 12756.3 km 、质量 5.976e24 kg、密度 5.52 gm/cm 、重力 1 G(9.8 m/s2) 、公转 365.2422 地球日、自转 0.9973 地球日 , 是内行星中最大且密度最高的,也是唯一地质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并拥有生命的行星(至今科学家还没有探索到其他来自太空的生物)。它也拥有类地行星中独一无二的水圈和被观察到的板块结构。地球的大气也于其他的行星完全不同,被存活在这儿的生物改造成含有21%的自由氧气。它只有一颗卫星,即月球;月球也是类地行星中唯一的大卫星。地球公转(太阳)一圈约365天,自转一圈约1天。(太阳并不是总是直射赤道,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
火星(Mars)(1.5 天文单位)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1.52 AU)、直径 6794 km 质量 、6.4219e23 kg 密度 、3.94 gm/cm 重力 0.38 G、 公转 686.98 地球日、 自转 1.026 地球日 ,比地球和金星小(0.17地球质量),只有以二**碳为主的稀薄大气,它的表面,例如奥林匹斯山有密集与巨大的火山,水手号峡谷有深邃的地堑,显示不久前仍有剧烈的地质活动。火星有两颗天然的小卫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是被捕获的小行星。
小行星带主要由**与不易挥发的物质组成。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2.3至3.3 天文单位,它们被认为是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木星引力扰动而未能聚合的残余物质。 小行星的尺度从大至数百公里、小至微米的都有。除了最大的谷神星之外,所有的小行星都被归类为太阳系小天体,但是有几颗小行星,像是灶神星、健神星,如果能被证实已经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状态,可能会被重分类为矮行星。
谷神星(2.77 天文单位)是主带中最大的天体,也是主带中唯一的矮行星。它的直径接近1000公里,因此自身的引力已足以使它成为球体。它在19世纪初被发现时,被认为是一颗行星,在1850年代因为有更多的小天体被发现才重新分类为小行星;在2006年,又再度重分类为矮行星。
特洛依小行星的位置在木星的 L4或L5点(在行星轨道前方和后方的不稳定引力平衡点),不过“特洛依”这个名称也被用在其他行星或卫星轨道上位于拉格朗日点上的小天体。 希耳达族是轨道周期与木星2:3共振的小行星族,当木星绕太阳公转二圈时,这群小行星会绕太阳公转三圈。
 木星(5.2 天文单位)平均日距 778330000 km(5.20 AU)直径 142984 km 、质量 1.900e27 kg、 密度 1.31 gm/cm 、 重力 2.34 G 公转 、11.86 地球年、 自转 0.414 地球日 ,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也是其他行星质量总合的2.5倍。木星的丰沛内热在它的大气层造成一些近似永久性的特征,例如云带和大红斑。木星已经被发现的卫星有63颗,最大的四颗,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欧、和欧罗巴,显示出类似类地行星的特征,像是火山作用内部的热量。甘尼米德比水星还要大,是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
土星(9.5 天文单位)平均日距 1429400000 km(9.54 AU)、直径 120536 km(equatorial)、  质量 5.688e26 kg 、密度 0.69 gm/cm  、重力 1.16G、 公转 29.46 地球年、 自转 0.436 地球日 ,因为有明显的环系统而著名,它与木星非常相似,例如大气层的结构。土星不是很大,质量只有地球的95倍,它有60颗已知的卫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拥有巨大的冰山,显示出地质活动的标志。泰坦比水星大,而且是太阳系中唯一实际拥有大气层的卫星。
 天王星(19.6 天文单位)平均日距 2870990000 km(19.218 AU)、直径 51120 km(equatorial)、 质量 8.686e25 kg 、密度 1.28 gm/cm 、重力 1.15G 、公转 84.81 地球年、 自转 0.72 地球日,是最轻的外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4倍。它的自转轴对黄道倾斜达到90度,因此是横躺着绕着太阳公转,在行星中非常独特。在气体巨星中,它的核心温度最低,只辐射非常少的热量进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卫星有27颗,最大的几颗是泰坦尼亚、欧贝隆、乌姆柏里厄尔、艾瑞尔、和米兰达。
  海王星(30 天文单位)平均日距 4504000000 km(30.06 AU)、直径 49528 km(equatorial)、质量 1.0247e26 kg 、密度1.64gm/cm、重力1.11G、公转164.82地球年、自转周期: 15小时57分59秒 ,虽然看起来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较高使质量仍有地球的17倍。他虽然辐射出较多的热量,但远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颗卫星,最大的崔顿仍有活跃的地质活动,有着喷发液态氮的间歇泉,它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行的大卫星。在海王星的轨道上有一些1:1轨道共的小行星,组成海王星特洛伊群。
 彗星归属于太阳系小天体,通常直径只有几公里,主要由具挥发性的冰组成。 它们的轨道具有高离心率,近日点一般都在内行星轨道的内侧,而远日点在冥王星之外。当一颗彗星进入内太阳系后,与太阳的接近会导致她冰冷表面的物质升华和电离,产生彗发和拖曳出由气体和尘粒组成、肉眼就可以看见的彗尾。 短周期彗星是轨道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长周期彗星的轨周期可以长达数千年。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被认为是来自柯伊伯带;长周期彗星,像海尔·波普彗星,则被认为起源于奥尔特云。有许多群的彗星,像是克鲁兹族彗星,可能源自一个崩溃的母体。有些彗星有着双曲线轨道,则可能来自太阳系外,但要精确的测量这些轨道是很困难的。 挥发性物质被太阳的热驱散后的彗星经常会被归类为小行星。
    柯伊伯带,最初的形式,被认为是由与小行星大小相似,但主要是由冰组成的碎片与残骸构成的环带,扩散在距离太阳30至500天文单位之处。这个区域被认为是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的来源。它主要由太阳系小天体组成,但是许多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体,例如创神星、伐楼拿、2003 EL61、2005 FY9和厄耳枯斯等,可能都会被归类为矮行星。估计柯伊伯带内直径大于50 公里的天体会超过100000颗,但总质量可能只有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百分之一。许多柯伊伯带的天体都有两颗以上的卫星,而且多数的轨道都不在黄道平面上。
  柯伊伯带大致上可以分成共振带和传统的带两部分,共振带是由与海王星轨道有共振关系的天体组成的(当海王星公转太阳三圈就绕太阳二圈,或海王星公转两圈时只绕一圈),其实海王星本身也算是共振带中的一员。传统的成员则是不与海王星共振,散布在39.4至47.7 天文单位范围内的天体。传统的柯伊伯带天体以最初被发现的三颗之一的1992 QB1为名,被分类为类QB1天体。
  冥王星和卡戎目前还不能确定卡戎是否应被归类为当前认为的卫星还是属于矮行星,因为冥王星和卡戎互绕轨道的质心不在任何一者的表面之下,形成了冥王星-卡戎双星系统。另外两颗很小的卫星尼克与许德拉,则绕着冥王星和卡戎公转 阋神星(136199 Eris)(平均距离68 天文单位),又名齐娜,是已知最大的黄道离散天体,并且引发了什么是行星的辩论。它的直径至少比冥王星大15%,估计有2400公里(1500英里),是已知的矮行星中最大的。阋神星有一颗卫星,阋卫一,轨道也像冥王星一样有着很大的离心率,近日点的距离是38.2 天文单位(大约是冥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远日点达到97.6 天文单位,对黄道面的倾斜角度也很大。
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Proxima)距离的四分一。理论上的奥尔特云有数以兆计的冰冷天体和巨大的质量,在大约5000天文单位,最远可达10000天文单位的距离上包围着太阳系,被认为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它们被认为是经由外行星的引力作用从内太阳系被抛至该处的彗星。奥尔特云(Oort Cloud)的物体运动得非常缓慢,并且可以受到一些不常见的情况的影响,像是碰撞、或是经过天体的引力作用、或是星系潮汐。
塞德娜(Sedna)是颗巨大、红化的类冥天体,近日点在76 天文单位,远日点在928 天文单位,12050年才能完成一周的巨大、高椭率的轨道。米高·布朗在2003年发现这个天体,因为它的近日点太遥远,以致不可能受到海王星迁徙的影响,所以认为它不是离散盘或柯伊伯带的成员。他和其他的天文学家认为它属于一个新的分类,同属于这新族群的还有近日点在45天文单位,远日点在415天文单位,轨道周期3420年的2000 CR105,和近日点在21天文单位,远日点在1000 天文单位,轨道周期12705年的(87269)2000 OO67。布朗命名这个族群为"内奥尔特云",虽然它远离太阳但仍较近,可能是经由相似的过程形成的。塞德娜的形状已经被确认,非常像一颗矮行星。
太阳系疆界 我们的太阳系仍然有许多未知数。考量邻近的恒星,估计太阳的引力可以控制2光年(125,000天文单位)的范围。奥尔特云向外延伸的程度,大概不会超过50000天文单位。尽管发现的塞德娜,范围在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之间,仍然有数万天文单位半径的区域是未曾被探测的。水星和太阳之间的区域也仍在持续的研究中。在太阳系的未知地区仍可能有所发现。
矮行星 目前被确认的矮行星有五个:谷神星(Ceres)、冥王星(Pluto)、阋神星(Eris)、鸟神(Makemake)、妊神星(Haumea)。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祝你好运